2017年9月下旬,四川省教育招考系统专题研学培训活动在厦门大学举行。24日,我和同事小徐先行一天飞往厦门做培训学习的准备工作。
为期6天的研学活动,全体学员均在厦大校内上课和食宿。厦门大学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办,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也是我国唯一地处经济特区的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该校因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成果丰硕而蜚声海内外,已相继与美国、英国等国的100多所世界名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同时,厦大校园之大,风景之美,在全国也是久负盛名。她依山傍水,风光秀丽,位于南海之滨,鼓浪屿斜对面,厦门岛南端,校园占地 2500多亩,绿化率近90%,校内森林密布,巨树簇拥,环境美得令人心醉,是一所名副其实的森林大学,举世公认的最美校园之一。
厦门大学嘉庚楼群远眺(杨明强 摄)
我们上课在厦大教育研究院大楼,由于建在山坡上,位居全校制高点,站在5楼的大平台,鸟瞰校园全貌和和海畔丽景,成为最佳观赏点。能将大美风光一览无余,实乃令人赏心悦目。
建在校园制高点的教育研究院雄姿(杨明强 摄)
在5楼502学术报告厅,我们前后上了整整5天课。课堂上,院长刘海峰教授,吴温暖、郑若玲、张亚群教授,覃红霞、陈兴德副教授等老师相继就《高考改革新方案》《招考改革与法规》《招考制度比较与评价》《国内国际形势》等,作了精彩纷呈的学术报告,令我们全体学员大开眼界,大受裨益。
聆听讲座 潜心充电(杨明强 摄)
回归“三点一线”
本次厦大研学,有幸回归30多年前的“三点一线”的大学生活,甚感亲切和欣慰。清晨6点,按惯例,我起床洗漱,随后下楼晨练快走。厦大校园,大道、小道两旁都是大树林立,遮天蔽日,绿荫如盖。行进之中,微凉的海风吹拂,令人神清气爽。这自然让我回忆起当年在南充师范学院(今西华师范大学)校园里行走的情形:高大挺拔、绿意盎然的法国梧桐树下,那条通往胡耀邦同志题写的“行署礼堂”的林荫大道,是我常常信步而行的去所。这样的场景,这样的心情,何其神似?!
西华师范大学北湖校区原川北行署礼堂(蓬州闲士 摄)
带上碗筷,拿出事先买好的餐票,任选一家高校食堂。一日三餐,每家餐厅都是两层楼,每层都不少于600人的餐位,菜谱上也品种繁多,而又价位低廉:早餐3元,中餐、晚餐8-16元,就能让你大快朵颐,吃饱吃好。该校的大学生活和学习条件,可谓超一流。特别值得点赞的是:厦大的每间学生宿舍都配备了空调,安装有免费校园网;在教学楼和图书馆,又都有免费的矿泉水供师生使用;就连食堂的米饭也是免费的。这种极致的人性关怀与服务,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凡此种种,厦大总会让你真切地感受和回味大学餐饮的廉价亲民和校园生活的美好。
芙蓉湖畔书声朗朗(杨明强 摄)
迎着朝阳,背着书包,从山脚的食堂信步上行,走一会儿上坡柏油路,爬一会儿百步石梯,便来到了教育研究院大楼。课堂上,授课的老师们都是教育、招生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聆听他们的专题讲座,真可谓如登春台,如沐春风。几句经典话语,就让人茅塞顿开,醍醐灌顶,收到点石成金之功效。更有甚者,他们能把你的思想带到一种更加睿智和深远的境界。
每天下午6点,我们总是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情下课,先找老师要联系方式,再慢慢下楼去食堂,总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晚饭后,三五成群,结对而行,逛校园,访古迹,看名胜。夜幕降临,还去转转图书馆、阅览室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回到宿舍,看看讲义资料,再记下一天的见闻感受。这种状态,与30多年前的大学生涯,几乎没有两样,只是现在的学习条件更好了而已。
厦门大学风光(七彩光影 摄,图片来自网络)
研学6天,从“寝室——食堂——教室”这样“三点一线”的循环往返,天天如此。我们就在这样忙碌而充实的6天中,度过了“回炉”一周的大学生活。
学院领导、教授同结业学员代表合影留念(杨明强 摄)
早在几年前,我就在一次学术报告会上,有幸认识了厦大教育研究院的郑若玲教授,当时通过交谈,相互都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之后,常有微信交流与互动。这次研学,有幸重逢,且能再一次聆听她的专题学术讲座,深感荣幸。9月28日下午,郑老师以《国内外考试招生制度的比较与评价》为题,作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让全体学员深受启迪。
厦门大学全景(图片来源:厦门大学官网)
下课后,郑老师把我单独叫到一边说,她已邀请了6位博士生、研究生弟子,下午6点到她办公室集中,从下午6点到晚上9点,一起开展厦门传统游戏——中秋节之“博饼”系列活动,特邀我作为好友和记者一起参加。我愉快地接受了邀请,与她同行。赶到郑教授的302办公室,只见她的弟子三男三女(博士、硕士各3人)悉数先到。室内宽大的办公桌上,已堆满了各种学习和生活用的实用奖品,是郑老师事先自掏腰包花了500多元购买的。
比赛之前合张影(杨明强 摄)
先是郑老师领着大伙到一楼大厅外合影留念,随后我们坐郑老师的小车,另外3个同学骑单车,同去校园北边的叫思源湖、也叫情人谷的地方看黄昏夕阳,同时再拍合影照与单人照。这些活动,我随身携带的尼康D800正好派上用场。在宁静秀美的湖畔,郑老师开心的笑脸,同学们的青春风采,师生同乐的情景,一切的一切,我都用相机记录了这些美好的瞬间。
厦门大学情人谷掠影(杨明强 摄)
暮色四合,凉风拂面,我们才离开大湖,下得山来,到临近教育研究院的食堂一道晚餐,随即再回到302办公室。
郑老师(右二)和她的女弟子亲如姐妹(杨明强 摄)
原来,“博饼”竞赛活动乃厦门地区一个民间传统趣味游戏。相传300多年前,明末清初郑成功驻守厦门鼓浪屿时,为缓解将士在中秋节的思乡之情而创设的,作为寻求开心的一种娱乐性游戏。大家围坐圆桌,眼盯大瓷碗,当骰子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随之产生,每个人在“博”中寻求欢乐,在悦耳的叮当声和笑声中感受浓浓的温馨。后来,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前后,赏月博饼成了亲友们中秋聚会的保留节目。当然,随着时代变迁,博得的奖品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月饼了。
厦门大学雕像园里,再现师生促膝谈心(杨明强 摄)
当晚正值中秋节前夕,爱生如子的郑老师将闽南人传统而独特的博饼文化活学活用,召集师生聚会,在博饼中博取开心,博取好兆头,博取学习进步!活动开始,郑老师首先宣布了游戏规则和奖励细则,随后,大家便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等候开博。
森林校园 绿荫冉冉(杨明强 摄)
“博饼”游戏揭晓,郑老师、我和两个同学(一个女博士,一个男博士)夺得状元,我名列第三,共获得9件奖品,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活动现场,在参与竞赛的同时,我尽量用相机抓拍一系列动感的瞬间和热闹的场面。
厦门大学风光(七彩光影 摄,图片来自网络)
晚上9:30,一回到寝室,我随即选择活动照片与合影照、个人照,先后发给郑老师和同学们,大家看到照片都非常满意和开心。现在回想起来,9月28日“博饼”之夜,注定成为此次研学活动在厦大校园最为开心快活的乐事,成为长留心间的美好记忆。
厦门大学芙蓉湖(图片来源:厦门大学官网)
2020 年6月9日修改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杨明强(网名晓风皓月,作家,摄影家,资深媒体人。现供职于四川省教育招考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