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非遗】遂宁坐歌堂

“坐歌堂”又称“坐花园”“坐花堂”“陪十姊妹”,属嫁歌之一,为姑娘出嫁前夕举行的一种歌唱仪式。该项目于2008年被列为遂宁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属传统音乐类;2009年被列入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遂宁“坐歌堂”现主要存在于船山区河沙镇、蓬溪县任隆镇等嘉陵江和涪江的交界地区,传承有100多首不同的曲调。在遂宁一些农村地区举行婚嫁时,仍会演唱“坐歌堂”,既是一种仪式,也是一种助兴表演。

历史渊源

流传于遂宁市东北隅(也包括南充、广安等地)的“坐歌堂”,其源可追溯到西周时周之南部巴人的民歌《诗经·周南》的《桃夭》。“桃之夭夭(桃树枝叶茂盛),灼灼其华(开着像火一样鲜艳的桃花)。之子于归(这位新姐出嫁了),宜其室家(能使她家庭和顺美满)。桃之夭夭......”。很明显,这是《诗经》“风”中所选辑的一首婚嫁歌。但却不是第一人称。而是他人(新娘之女友)所唱的一首对新娘祝愿的歌曲。一首有文字记载的早期“坐歌堂”之歌曲。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四川卷》之《汉族民间歌曲述略》文叙:“清光绪《广安志·婚礼》载:女家扶新娘先拜先祖尊亲,张筵曲,时延诸少女入席,新姐独上坐,诸少女伴坐四隅,一妇持盏主觞政,以次歌唱,新娘倚声和之,曰坐歌堂”。

《古代巴国史中的几个问题》(重庆出版社)的考证中提及:“殷虚甲骨文中已有巴方一名,在陕西汉水流域的黄金峡地段。这支巴人在殷武丁时是臣服于殷的方国,后来又与活动在陕西中部的周人联师灭掉了殷”。“春秋战国时代的540多年间,据各史书记载,巴人活动过的地区有:陕西南部汉水流域,四川的嘉陵江,长江流域”。到近、现代仍流传着“坐歌堂”的南充、遂宁、广安等,正是地处嘉陵江及其支流涪江、渠江流域。遂宁“坐歌堂”中的《捉起媒人下油锅》《你的歌儿不稀罕》等曲中,仍保留有陕南民歌的风韵。

基本内容

“坐歌堂”是整个歌唱性的婚嫁仪式程序的总称。

一、“开声”由新娘单独哭唱。先哭唱爹妈,接着哭唱兄嫂姐妹等亲人。内容为颂爹妈、诉别情,寄热望表祝愿等。唱词有传统程式性的,也有即兴式的。

二、“陪耍”众家姐妹围坐在一起,陪着新娘一道哭唱、歌唱,其内容为忆往昔、痛别离、相祝福等,时独时和,时悲时喜。所唱曲调均是由《哭嫁歌》开头,接引出新的曲调后,又回到《哭嫁歌》,继而再引出另一新曲。按此进行下去,犹如一部无尽的回旋曲。

三、“坐歌堂”在新娘离开娘家前的最后一个晚上,主家要举办“坐歌堂”。当晚歌声不断,实际上是个盛大的民间音乐会。

1.“请新姐”:参加坐歌堂的姐妹,一人举着银灯,余者随之,一同唱起《请新姐》:“(领)手提银灯(风打雨点吹),(齐)众位姊妹随,(领)新房来哟,(齐)海棠花儿落,请姐出绣阁(哟)”。

2.“起歌头”:新娘与众姐妹一一入座后,一人唱起了《排头歌》:“众家姐妹才学广,有请X姐把歌唱”。

3.“歌堂对歌、赛歌”:《排头歌》激起了姐妹们歌唱热情,互不示弱地赛起歌来,有的倾述离别依恋之情,如《好耍姊妹要分离》《姐姐大了也难留》等。有的悲叹、责斥封建的婚姻制度,如《爹娘之命苦难违》《背时媒人该挨刀》等。同时也有大量与婚事无关而带娱悦性的歌曲,如《数耗儿》《螃蟹歌》《骂赌棍》等。歌堂所赛之歌,形成了一部庞大的套曲,高潮迭起,历时数个时辰。座内外歌声、笑声不断,直至深夜。

4.“撤歌堂”:子夜后,姊妹一齐唱起《撤歌堂》:“桃子开花二红色,姊妹同把歌堂撤”。接着唱起《安睡歌》送新娘回房:“望我新姐早歇息,明天还要赶路程”。

四、“送新娘”新娘离开娘家的早晨,众家姐妹唱着《送我新姐出绣房》,将新娘搀入堂屋,拜别爹妈,送入轿中,再唱起《送新姐》《抬轿哥哥走稳当》,直到花轿远去,歌声方息。

主要特征

一、曲目体系庞大,歌词内容广泛

“坐歌堂”各仪程序中所包容的歌曲逾百首,堪称民间歌曲中的“歌种旺族”。

“坐歌堂”的歌词内容涉及面广,除与婚嫁有关的感恩父母,倾诉别情,相互祝愿,以及痛斥封建婚姻等外,尚有大量与婚嫁无关的内容。如抒发闺中情思,赞誉贤妇淑女、调笑有趣动物,责斥懒汉赌棍,出谜猜谜对答,以及在歌堂赛歌时相褒相眨等等。

二、风格色彩斑斓,调式调性多样

为数繁多的“坐歌堂”歌曲,风格色彩斑斓:有本乡本土山歌风的;有带当地民间吹打乐特色的;有方言土语粗略加工宣叙性的;有优美动听歌谣体的;有流畅婉转民间小调似的,以及尚保留着歌种发祥地痕迹带有陕南民歌风味的。

“坐歌堂”的歌曲,调式运用最多的是徵调式、羽调式和商调式。同时也有宫调式及角调式,可谓调式齐全。在同曲内和歌曲间套联时,出现的调性、调式转换也是多样性的。

三、一曲多用,一词多曲

“坐歌堂”的歌曲中,不少曲调类似戏曲中的“曲牌”,可填唱多种内容的歌词。如《溜溜歌》的曲调,有时用来叙别情;有时用来骂媒人;有时用来数耗儿,仅在速度和语气表达上有别而已。

“坐歌堂”的歌词中,一词多调是常见的现象。如《骂媒》就有三种不同曲调的唱法。

四、一曲多变,套联自由

一代代的民间女歌手们,常将同一曲调进行多种变化(即旋律进行、调性色彩、曲式结构和节奏型等方面的变化),丰富发展了“坐歌堂”歌曲。如《燕儿歌》《螃蟹歌》《收歌堂》均是由同一曲调变化而成三首歌曲。

“坐歌堂”的各仪式程序,是在不断的歌声中进行。在歌曲频频出现得最多的“陪耍”“歌堂赛歌”时,歌曲间的联接,是由女歌手们即兴自由选择的。此时《哭嫁歌》常起着“主部”和平衡作用。“陪耍”犹如一部无尽的“回旋曲”。“歌堂赛歌”则是一部大型的“套曲”。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撰稿:遂宁市地方志办公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