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这三个细节表明,吕不韦已经开始害怕嬴政了

《大秦赋》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是无比支持吕不韦的。
因为当时的情形,只有吕不韦才能够帮助异人实现他的梦想,统一天下。
可是异人在位一共三年,然后就留下了只有十三岁的嬴政,他希望吕不韦能够继续辅佐嬴政,实现大一统的梦想。
当时,吕不韦也确实有着雄心壮志。
可为什么越往后,他越开始求稳,灭六国的想法不像之前那样强烈了呢?
他口口声声说是为了秦国,但是他却在很多事情上与嬴政“唱反调”。为什么呢?
其实,这就是人性。
正如李斯所说,当一个人没有得到某些东西时,他一定会拼命争取;可是当他已经拥有的够多的时候,他就会权衡利弊,究竟是冒着一无所有的风险继续争取,还是求稳。
拿当下吕不韦的权力地位来说,他什么也不用做,六国来贺,权力地位金钱一样不缺;可如果攻打其他国家,可能有失败的风险,一旦失败他也可能要被罢免。
这样的情形下,他还愿意出兵攻打其他国家吗?
要知道,恋栈权位,其实是每个固权者都会考虑的事情。
就像李斯,他目前急需要建功立业来提升自己政治地位。可如果他达到了丞相之位,他继续奋进的心思就会小很多,甚至也会产生“固权”的思想。
所以大王们才需要不断引进年轻人才,使得每个人都有不进则退的危机感,朝堂才能永远掌握在大王的手中。
以吕不韦的聪明才智,他应该已经看出来嬴政对他的不满了。
他在这三件事上的表现,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1、杀甘罗

嬴政曾经在赵国为人质,当时备受赵国公子偃的欺负。
而今,赵国公子偃与太子公子佾不合,正是好时机,于是他与吕不韦商议,让公子佾来秦国当质子,给公子偃当太子的机会。
因为公子偃当了太子,赵国必然大乱。
李斯也提议,此时是灭赵国的大好时机。
于是,嬴政商议,要与燕国联合,一起灭赵国。
燕国的太子丹又是嬴政的好友,本来这是一次灭赵的绝佳时,可是吕不韦却犹豫了。
当时他召蒙武、姚贾商谈,蒙武也想战,可吕不韦却借口要修渠需要人力物力,此时甘罗说,他有办法。
于是他和姚贾出使赵国,让赵国割让了五座城池,后来赵国打败燕国,又把打来的城池跟秦国分了分。
这样做的后果,一是导致嬴政与燕国太子丹的关系交恶,二是断了灭赵的念想。
甘罗觉得是功,还在嬴政面前说,我相信,相邦所想一定就是大王所想。
嬴政一气之下就把他杀了。
吕不韦来了,看到这个场景,赶紧喊李斯,教训了李斯,还顺便说让嬴政重用李斯。
其实他是想要劝诫嬴政的,但是他看了嬴政的样子,不敢再说下去,只好借教训李斯说出自己的想法。
从眼神中可以看出,吕不韦此时对嬴政还是有些惧怕了。重用李斯,也是吕不韦的妥协之语。

2、修水渠

郑国修水渠,经过渭阳君的封地,遭到了渭阳君家臣的反对,嬴政一怒之下,削了他的耳朵。
后来,这件事经过发酵,修渠经过的封地主全部来咸阳闹。
嬴政的想法,自然是不想管他们,因为他想要实现天下一统之后废除分封制。
可是吕不韦的想法自然不同。一是他求稳,二是因为他的封地是秦国最大的,他自然不愿意自己的利益受损。
所以,他用“以地换地”的方式平息了这场风波。
而此时嬴政正合李斯商议,如何分头行动,才能让这些封地主回去,且不用赔偿给他们。
结果,他还没行动。
吕不韦已经用郡县制的土地换了修水渠的土地。
嬴政大为不快,而吕不韦只好说了几句话就走。
他此时已经开始害怕嬴政亲政后,他控制不住他了。

3、著《吕氏春秋》

因为这两件事的影响,吕不韦更加加快了出版他的《吕氏春秋》。
他的这本书,其实就是想教化秦王和秦国子民,希望能够形成君臣共治的局面。
可是他知道嬴政不会同意。
所以,他赶在嬴政亲政之前发布此书,并且将书放在城门口,让所有人的随便看,随便挑错,其实就是为了以最快的速度让大家知道他的执政理念。
他知道他快要顶不住嬴政了,所以他只要用文人的口来抵制嬴政。
就目前来说,长大后的嬴政,已经越来越不满意吕不韦处理朝政的方式,也非常讨厌赵姬事事顺从吕不韦的做法。
所以,他们的母子矛盾、秦王与宰相的矛盾日益突显。
就像李斯说的,任命他为御史,只是秦王与吕不韦抗衡的方式。
接下来,嬴政即将亲政,必然要对付嫪毐和吕不韦两大政治集团了,因为只有彻底铲除这两大政治集团,他的王权才能收归他有。
聪明的吕不韦也看到这一点了。
不过可惜了,吕不韦虽然做了秦国的丞相,终究没能成为天下人的丞相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