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君子处世,敏于行,慎于言,淡功名,就正道

来源:小婉思语

1.

得道之人的高见在于不虚荣,不浮夸,不张扬,不邀功。

他们既能看见自我,也能看清外界。

他们顺应时代的发展,却从不同流合污。

在得道之人与普通人之间,有一座桥梁,这座桥梁就是自我。

唯有正确认知自我,才能明白前进的路。否则,人生之路百转千回,最后只会步入死胡同中。

认知自我,也是为了认识自己的局限性,我们终归只是这世间的一栗,本事再大,也逃不出天地的法网。

这一章我们继续讲解,人与道的关系。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从《道德经》的第22章到第25章,老子一直在反复的强调,切莫狂妄自大,漠视道的客观规律,应当遵循“委曲求全”的做事原则。

那么这一章,老子是从反面的角度来论证,假如你不遵循道,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2.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其实就是踮起脚尖来看,但是脚尖立起来以后,人是站不稳的。那为什么还要把脚踮起来看呢?原因就是想看得更远,因为这是人的欲望和念想使然。

跨就是把脚步迈得很大的行走,脚步迈得大,是想要走得快,但是因为脚步太大了,反而会走不快。这里面隐藏的是一个人急躁的情绪。只是,越急躁,反而越做不好。

这两句话的意思,还是在说明,你必须要顺从道的运行法则来做。急于求成,或者是贪婪狂妄,都是无法长久的。

接下来,老子又举出了人类很容易犯的4个错误,自见,自是,自伐,自矜。

有的人呢,只看得到自己,不明事理。有的人呢,自以为是,根本分不清对错。有的人呢,喜欢自我炫耀,就是这样的人,压根往往没什么功绩。还有的人呢,自高自大,这样这样的人能够得意一时,却无法得意一世。。

说来说去还是离不开道的因果关系。这些恶劣的行为和品行给人一种什么感觉呢?就好像是吃饱了饭,还要不停再往嘴巴里面塞,直到身体撑得长出了赘肉,令人作呕。所以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如此贪得无厌的。

3.

三国时期,曹操手下,有一名才子,名叫杨修。此人才华出众,聪明机智,他的厉害之处就在于能够揣摩出曹操的心思,所以深得主公的喜欢。

只是时间久了,杨修的本性便暴露出来,他为人张狂,目中无人,他的所作所为最终让曹操觉得反感,为此招致杀身之祸。

有一回曹操命人修理了一个花园。修好后,曹操来检查,觉得很满意,但是在临走前,他在花园的门上写下了一个“活”字。众人疑惑不解,杨修看到了,就对修园人说把花园门改小一点吧。

修园人还是不太明白,杨修便解释道,“文字中间加一个活字,那就是阔。这个意思就是说,门修的太宽了,要改小。”众人一听立马把门改小。曹操听闻了此事,对杨修的聪明机智,非常满意。

后来又有一回,有人送给曹操一盒酥。曹操看到了,就顺手在糕点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杨修碰巧经过,便自以为是的说,“大家都来分着吃吧,尝尝看。”

众人又不解,这是献给曹操的,怎么敢随便吃呢?杨修又解释道,“主公不是在上面写了吗?一合酥,这不就是一人一口的意思吗?大家放心吃,有事我担着。”后来曹操知道了这件事,对杨修的行为感到很厌恶,但在明面上依旧没有说什么。

但是杨修这个人没有自知之明。他的口无遮拦,最终把自己带向了深渊。

当时,曹操率军攻打刘备,然而定军山一战大败。曹操左右为难,不知是进是退。有一天,大将夏侯惇进帐进谏曹操的时候,看到曹操正在吃饭,手里拿着一块鸡肉说了“鸡肋”两个字。

夏侯惇出了帐营后思来想去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就把这两个字转述给了手下的将士。将士们又传到了杨修耳里。杨修听闻后,慌张地对士兵们说,我们收拾行李赶快撤吧。士兵懵然,又问他为什么。

杨修说鸡肋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还不够明白吗,这一仗久攻不下,看来没有多少胜算了,虽然主公不甘心,但是也只能打道回府了。

士兵们一听都默默地回去收拾行李了。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曹操的耳朵里。曹操听闻勃然大怒,立马派人将杨修推出去斩首。好个杨修,胆大包天,胡乱散布谣言。实在太不把我放在眼里了,谁说我要撤退了?

杨修最终因为自己的恃才傲物,狂妄之举丢了性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