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经方的体会——麻黄附子甘草汤于麻黄附子汤药味相同,主治为什么不同?

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去节)二两  甘草(炙)二两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本方见于《伤寒论》第302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

年老、体弱的人患伤寒、感冒的表证,往往多为少阴证,初得时间短,以不传太阴为常,所以用麻黄附子甘草汤振奋机能,发汗解表。

经方家,临床家胡希恕先生以八纲解六经,使六经明了,少阴病概念清楚,并确定少阴病为表阴证,本条论述的是单纯的少阴病。

经方家冯世纶先生在解读此条时说“此所谓得之二三日无里证,而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可见此二三日时纯属表证甚明。二三日后传里,而始有里证,但不是说少阴病根本属里。这里首先弄清少阴病提纲。本方证六经辨证为少阴病。”

从方证来看,本方是甘草麻黄汤加温阳强壮祛寒的附子而成,治甘草麻黄汤证而陷于阴证者。方中麻黄用原量的一半,治少阴病当微发汗;用炮附子振奋机能沉衰,改变神疲无力之状态,故是单纯治疗少阴病的方剂。

病案举例1:陈XX,男,78岁,北京市车公庄人。头痛,精神差,疲倦,嗜睡2天,2015年4月12日请往诊,恶寒,无汗,口中和,不欲食,舌质淡,苔薄白,四肢凉,脉浮微细。辨证为少阴病,治以温阳解表,给予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打碎,先煎,去沫)12,生附子10,炙甘草6,川芎6,吴茱萸10,一剂,服一煎,微汗出,病缓解,仍头痛,嘱药服尽,头痛解,给予桂枝加附子汤三剂,并饮食调养,药服尽,病愈。

临床见少阴病要抓住时机,积极治疗,否则很快传里,传入太阴,多为危侯。当年有一李姓患者于此案之后发病,未予重视,结果病传太阴,出现洞泻,二便失禁,昏迷而死。

病案举例2:

选自《柴浩然运用麻黄附子汤治疗重症风水的经验》

赵×x,女, 40岁。患者2月头面上身水肿,西安某医院诊为“急性肾小球肾炎”,经治疗未见好转。返里后复请当地中医,辄投越婢汤、五苓散、真武汤等方,肿势无减,病情日渐加重,遂来我处诊治。就诊时,头面肿胀特甚,五官失相难以辨识,两臂、胸腹、腰背肿胀异常,按之凹陷不起,并见无汗身面,微恶风寒,小便不利等证.舌质淡,舌体胖大,苔白而润,脉沉细而弦,详审病程与治疗经过,咎其用药不效之故,辨证为阳虚表闭之重症风水,方用《金》麻黄附子汤。疏方,麻黄60克(先煎去上沫),熟附子45克,甘草24克。1剂,水煎2次,共取药1250毫升,分6次热服,每小时服1次,约250毫升,嘱其以汗出为度。一服药后无明显感觉,二服身体渐有热感,三服周身润潮似有开出,四服遍身微汗,故停五服。停药后微汗持续5小时左右方减,小便最同时递增,水肿明显消退。至翌日水肿消退十之八九,啊其饮食调养,静息1日. 9月22日复诊,水肿消退,食欲增加,但时觉汗出,恶风,神疲身重,改为益气固表,通阳利水之法,方用《金匮》防已茯苓汤善后,疏方:汉防已12克,生黄芪15克,桂枝9克,茯苓12克,甘草6克, 2剂。药后诸证悉除,体力渐复而告愈

麻黄附子汤方:麻黄三两  甘草二两  附子(炮)一枚。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分,日三服。

本方是在麻黄附子甘草汤的基础上增加了麻黄的量主治水肿,脉沉小属少阴者。本方发散水气,所以加大了麻黄的用量;麻黄附子甘草汤专治少阴病,要微发汗,所以麻黄用量宜小。临床治病须方证相应,应用经方药味不变,剂量变化,主证因发生变化,当方名另立,如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芍药汤等既如此。

本方见于《金匮要略·水气病》第24条:“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账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

身肿的水气病脉一定是沉的,此脉沉是相对于浮而言的,没有那么浮;微细为虚,今见沉小,为少阴病,宜发汗,用麻黄附子汤治疗。若水肿而见浮脉,有表证,为风水,如见骨节疼痛,宜用大青龙汤。若形似肿而内无水,为气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