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丨守好规矩,是人一生的必修课
文/洞见
韩非子说:“万物莫不有规矩。”世间万物都有其规矩法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做人做事,懂得规矩,守住规矩,才能守住人生。
规矩,是一种教养
民国大师李炳南先生曾写过一本《常礼举要》。里面记录了老祖宗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规矩。这些规矩不是陋习,而是中国人的礼仪和教养。
比如:初见面之人问姓,曰贵姓,问名,曰台甫。自说姓曰敝姓某,说名曰草字某某;为人子坐不中席,行不中道;公食之器,不用己箸翻搅;食勿响舌,咽勿鸣喉。
古人云:“礼者,敬人也。”中国是礼仪之邦,待人接物,都应遵守规矩和法度,这是对自己的要求,更是对别人的尊重。
曾国藩当总督的时候,有个同乡来投奔他。念着同乡情义,曾国藩和他一起吃了顿饭。结果,这个人在饭桌上挑挑捡捡,一双筷子翻来翻去,一点规矩也没有。
曾国藩大皱眉头,最终拒绝了他的投靠。
规矩,是一种教养,是由内而外,在人生修行中积淀出的道德品性。教养可以弥补文化的缺陷,而文化却填补不了教养的空白。
一个人的能力再强,若是没有教养,也很难得到别人的青睐。
规矩,是一种原则
严遵曾言:“心如规矩,志如尺衡,平静如水,正直如绳。”
一个人有原则,有规矩,内心才能方正平静。若是没有原则,一个人就什么都做得出来,若是没了规矩,一个人也就失去了立足的根基。
曾国藩入仕之时立誓要革新吏治。他官运亨通,扶摇直上,很快身居要职。他曾说:“剿灭长毛,用人要当,规矩要严。”并立下四条标准,想要在自己麾下做事,必须有德、有才、不怕死、不怕苦。
身边来求他办事的人很多,但他从不徇私。
他的五舅早年资助他进京赶考,是他的恩人。五舅的儿子来投奔,他看这个表弟办事勤勉,就收下了他。但是这个表弟却打着总督的旗号,对外指手画脚,耀武扬威。曾国藩知道后,立马把他遣回老家。
不仅是对恩人的儿子不留情面,甚至面对自己的亲人,他也不曾坏掉规矩。
同治三年,曾国藩二子曾纪鸿参加科举,他特意写信嘱咐:“考前不可与州县往来,不可送条子,进身之始须自知。”曾家势大,地方官趋之若鹜,他常给家里写信,并约束家人不要干扰地方行政。
《论语》中讲:“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在困境中坚守原则的是君子,胡作非为的是小人。
原则,是一个人的尊严和人格。一个人唯有坚守原则,才能赢得别人的敬重、信服。
规矩,是一种人品
康熙曾说:“若心术不正,才有何用。”一个人若是不守规矩,必然人品不佳,这样的人,才华越高,祸害越深。
曾国藩一生选人用人无数,其中最看重的就是人品。道光二十三年,曾国藩连升三级,成为五品翰林院侍讲。
当时的户部尚书把自己的一个跟班推荐给他做门房。这个叫陈升的门房仗着自己在大官面前当过差,私下收了别人一百两银子。曾国藩知道后,果断开除了他。
德行是一个人的基础,一个人若是失德,那就失去了一切。
只有那些德高望重、光明磊落的人,才能真正让别人放心,才能真正取得别人的信任。人生之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规矩,是一种自律
孔子曾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个人到了七十岁,为人处世的规矩就能完全和自己的主观意识融为一体。虽随心所欲,也淡定从容,行为有规矩,对自己的一生有一种无悔的交代。
但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通过不断自省,不断改正,一个人才能抵达人生的最高境界。
曾国藩年少的时候,傲慢浮躁,得罪了不少人。初入京城,他心性浮躁,贪慕虚荣,常常宴请达官贵人,希望可以一飞冲天。自认为是天子门生,对人不甚恭敬,他和同乡有一次因为一点小事发生口角,双方破口大骂。
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肆口谩骂,忿戾不顾,几于忘身及亲。”
彼此之间到了问候家人的地步,可谓是有辱斯文。后来曾国藩结识恩师唐鉴,开始洗心革面。他给自己订下了十二条规矩,约束自己早起、读书、静坐、反思、慎言、节欲。
他几乎每天都要在日记中反省自己,批评自己,敦促自己不断改正,这些规矩,他一直遵守到去世。
凭着多年的自律,大权在握之后,他依然能清廉自守,没有被利益冲昏头脑。他不贪钱财,不恋权位,不营私,不结党。
因为守规矩,他得以在复杂的官场守住本心;因为守规矩,他才得以在统治者的猜忌之下善终。
古人说:“能克己,方能成己。”一个人只有学会克制自己,守住规矩,才能最终成就自己。
规矩,是自律,是修行。是在自己心中留一把尺子,不断约束自己。
克制内心的欲望,改掉自身弱点,不断完善自己。这不仅是避祸之道,更是对自己生命的最大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