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中医? (感觉写得还不错,故推荐看看)
很多人在学习中医前,都迷茫这个问题。如何学好?从何下手?
一般来说,学好中医三个条件:
一、依止经典。
什么叫依止经典?经典在中医里,简单的讲,几部书,《内经》《伤寒》《神农本草经》。这都是学好中医的必修课。后世的医书,比如《针灸甲乙经》黄元御的《四圣心源》都很好,都可以做为参考。依止经典,就是要从这些经典里吸收营养。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东院治未病中心关鑫
古代凡成为大医者,没有不学经典的。比如说金元四大家,有些同学可能比较熟悉。这些都是开宗立派的人物,但是他们最早怎么学的?经典!那到了清代,学习中医的方法有了新的途径, 从《药性赋》《汤头歌》《医学三字经》开始学。也就是自下而上的学习法,上面说的从经典入手,是自上而下的学习。有一点基础了,再学经典。这样有一个好处,简单,易上手。有一个坏处,就是高度不够,他日成就未必高。自上而下的学习,也有一个坏处,难,不易学。但也有一个好处,居高临下。当你有一天掌握经典的神髓时,你会发现,你与古人站在一个高度看问题。后世的中医书,太简单了。
清代的经方医师,陈修园。可能大家都知道。《医学三字经》就是他写的。他说什么,他说:除了经典,后世的书全可以烧掉。虽然说极端,也说明了一些问题。然后大家看现在中医学院的医学教育。为什么成不了大家?只学教科书,不学经典。医古文变成选修课。古文看不懂,如何阅读那么多的文献?如何与古人对话呢?
再说第二个条件:师承。
师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如果一个同学,没有老师,完全自学,看经典,能不能出来。答案是,当然能。但是你当中会有曲折,会迷茫,会痛苦。比如人家跟师,有了问题,老师一教就懂了,你可能得很久的摸索。也就是说,学得比较寂寞了,哈哈哈。以前人说,自小在门中,出手强三分。就是这个道理。在同样的努力条件下,有师承与无师承是不一样的。比如说,针灸。首选要选穴。如果老师在你身边,教你,这个地方是穴位。你一下子就知道了。然后,下针。老师在身边,你有底气,一下就扎了。但是你是自学,就比较惨。先得找一个愿意给你下的。而且你得胆大,敢下,做好应对针灸意外的心理准备。
这就是无师的痛苦。
但有没有好处呢?当然有。那就是没有门户之见,比较开阔,有一天悟道了,也可以开宗立派。以前山东中医药大学有一位老先生,也是经方家。叫李克绍。他原来是小学老师,后来自学中医,无师自通。他有一本著作,叫《伤寒解惑论》,以后大家学伤寒,一定要看看。与他同时代的伤寒家,刘渡舟先生,是有传承的。自小学的是《医宗》。两人一对比,就看得出两人的不同。不是说谁高谁下。就是一个是气宗,一个是剑宗的那种感觉。关键是,你能不能耐得住寂寞,熬出来。我有一个朋友,六代中医。七岁能将《脉经》整本背下来。出手看病,家学的风气就很盛,什么病,用什么药,而且效果确切。这都是传承的好处。所以凡事皆有利弊。比如说,千古寒温之争。到底温病是什么?历代书上说了一大堆,越说越迷糊。如果老师有传承,一句话说透了。有时候,真传就是一句话。但是你悟,那就痛苦万分。再比如,现在流行火神派。比着吃附子。谁敢开附子,谁就是名医。是这样吗?如果你有传承,你就不会这样用。为什么要学经典?学经典就是有高度。让你一看就知道,何为对,何为错。这样就少走弯路。这才是经典的意义。没有师承,就以经典为师,以往圣先贤为师,也是可以。
还有第三个条件:热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你有没有兴趣,这个其实是最重要的一点。没兴趣,有经典,老师逼你也不成。你得真想学,真觉得这是个好东西。这样你就肯下工夫。肯看书,肯问人,肯找资料。有时候,老师一句话,同行一句话,让你受益终身。很多人为什么喜欢中医。是原来对传统文化有喜爱。最后一看,中医很好玩。抱着这个心态就来学习了。这样才能入门。
以上是三个条件。
还有,学中医,能不能上层次,上到什么样的高度。这就取决每个人的悟性。中医不像西医,是工业化生产的。中医是手工的艺术品,好中医都是工艺美术大师。西医是工艺品工厂的流水线工人。两者不可同日而语。所以有人说,你看啊,现在西医好,干的人多,医院多,病人也多,中医就不行了。是不是?其实,中医可能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无法超越西医的这种“繁荣”。
因为,西医是工业产品。中医是艺术品。工业品可以大规模生产,艺术品不行。中医只能如诗经说的: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大家明白我意思吗?
中医是一种很模糊的医学。什么是模糊的?艺术是模糊的。两个人弹琴,一样曲子,一个弹得好,一人不好。如何评判?感觉。感觉是什么?不可量化的东西。学中医上不上层次,说到底,就在这个不可量化之上。可量化的,都是等而下的,工的层次。不可量化的,你会觉得不可思议,但又客观存在。这就是中医中的“神圣”的层次了。你一听人的咳嗽声。一个处方就出来了,就能治病了。不要以为很玄,我就这么干过。当中是有道理的。而且道理都在内经中。我也可以讲出来。有些人学习很努力,但不一定上境界。有些人嘻嘻哈哈,但却能上境界。这就是悟性。
回答:初学者,学习针灸,是一条很好的道路。
张子和说,不明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针灸的学习,离不开内经,熟悉了内经,你的中医基础也就打实了。
有一些中医学家,一辈子只针灸的,不开药,也很厉害。
小叮当:穴位有365个,有什么好的记忆方法吗?
回答:正经的穴位,不算奇经的,是361个。常用的穴位其实并不多。
有一些针灸大夫,一辈子可能就用三十个左右的穴位。
你要全记住,就背歌决。不过,你不用很快就忘。
内经以五俞穴为主。十二经脉,六阴六阳。阳经穴六,阴经五。所以一共是66个。
而66个里有三分之一可能你都用不到。把五俞穴用好了,也是个很好的医生。
以前全真派的马丹阳,用十二个穴位治病。如果有老师带你,很快就能上手。
如果没有,只有穴位按摩,或用灸法。
小叮当继续问:有什么推荐的针灸书吗?
回答:最好的当然是内经,甲乙经,针灸大成。
初入门级的,看看求医不如求已都可以,也不错,简单易懂,绝大多数的知识来源于针灸大成。
信:中医到底要不要用西医的方法? 比如感冒之类的病症?
回答:中医与西医的差别,不在方法。而在于指导哲学与思维方法上。这一点上,两者相冲突,完全不相容。
所以造成方法各异。中西医结合了这么多年,结合出什么来了呢?结合出了中国特色的西医。
橘子:我想问的是.缺少实践的情況下.如何理解经典?
回答:中医生活化,只要你注意,中医就在你身边,你到处可以实践啊。
比如说,内经讲四气调神,就是讲人如何作息养生。这个你就算不看病也能做起来的,内经可不是一本专门讲看病的书。
星宇:真正的中医是不是都需要做到身体力行——养生?
回答:是的,中医看病是以不病调病人。医生首先要健康,才能去治人。中医师的普遍寿命长。一般中医师都比较注重养生保健的。
信:中医有那么多派别:温热、寒凉、滋阴神马的,迷惑…….不知道该随哪一个?
回答:哦,中医有派也无派。最好的派是经典派。经典说对的,就是对的,不符于经典的就是错的。这样就不容易走弯路。神马派别都是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