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古镇 茶阳
大埔古镇茶阳位于汀江下游,毗邻福建永定,原为大埔县的老县城,从公元413年设为义招县起,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便利的河流和陆路交通,曾造就了茶阳古镇商贾云集、贸易繁荣的繁华盛世。
茶阳是大埔县老县城,据史料记载,公元413年为义招县,公元607年为万川县,公元1526年为大埔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历来人才辈出,境内人文景观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史来茶阳有“八景”(高礤悬流;神泉秋望;狮崖春花;笔架峰高;南华石洞;古寺晨钟;印岗冬雾;茶岭松涛)、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父子进士”石牌坊、邹鲁故居、"石上盘榕"、古城墙、关岳庙以及长治十景(马山雄姿;狮象把水口;石笋丛生;枯竹生笋;雄牛斗坎;鹿鸣高山;片月投塘;鹞石调和;石善松涛;飞天蜈蚣)等文物景观,镇府内由第一任县令栽种的古榕树更是郁郁葱葱、枝繁叶茂,像征着茶阳的繁荣与昌盛。
老街上,店面样式既有原始的杉木铺栅,也有高大雄伟的西式风格,人们从破旧的店面上方隐约可辨的招牌字样可以想象出当年铺号林立的繁华与热闹,想象出路人站在骑楼下购买日用品的情景。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街上的店铺大多数已经关门,只留下一些即将消逝的边缘行业,如钟表店、理发店、竹器店等。
商铺楼宇保存得还十分完好,除了极个别的地方有新整修外,其余的竟连翻修的都很少见。斑驳的墙面,木板骑楼,处处彰显出历史的端庄,就连那西洋装饰的店面虽然显露出的是气派与华丽,但内敛而不张扬,保留着一种大家风范般的气宇轩昂。
位于老街中段的“旋庐”是一座融中西方建筑艺术的特色民居,它由当地何氏华侨75年前投资兴建,属中西合璧的客家民居,站在该屋最高层的楼面上,可以鸟瞰整个茶阳古镇。何氏侨民与千千万万的客家华侨一样,当他们漂洋过海在异地他乡积聚了一些钱财后,便在故土选址建业,建造房屋时一方面固守客家人的传统习俗,另一方面受外洋思想的影响,内部结构按客家传统布局,外墙装饰则采用通廊圆拱造型,以圆润舒畅线条之美突出特色,显得气宇轩昂,豪华气派。大门门额上方的“旋庐”二字由原国民党元老、茶阳本土知名人士邹鲁题写。
"父子进士"牌坊,又称"丝纶世美"牌坊,位于广东大埔县茶阳镇大埔中学校门口,建于明朝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距今400余年,是明政府为纪念当时父子同中进士,父亲饶相(江西按察副使),儿子饶舆龄(中书舍人)而建的。
"父子进士"顾名思义,即父亲、儿子都是进士。父亲饶相,广东大埔县茶阳镇人,明代嘉靖十四年中进士,授予中书舍人,外任于云贵。嘉靖十七年还京,晋为户部员外郎,监山东、河南漕运,曾向朝廷申奏改善漕运四策,全被采纳。二十一年被派去赈济顺天、永平二府,不到三个月,受抚恤者达900多人。后因"陪祀失期",被贬为无为州通判,二十四年移兖州通判,后又擢为南昌太守。到南昌三年,全郡大治。三十二年,晋为江西按察副使。黄丘埠濒湖,时有盗贼扰民,饶相分居民为11区,每区选一位约长,又在康山这个盗贼出没之地,置300名民兵驻守,结果四境安然。三十四年,家中遭难,乞假归乡,此后未再为官。在乡时曾向督抚建议在三河这个交通要道建城。年八十,卒于家。饶相的长子饶舆龄,明万历十七年中进士,曾试政都察院,后因父母年老乞假归省。居家常周济穷人。父病逝服满之后,他被补为中书舍人,到任只两个月就死于任所。为了表彰饶相和饶舆龄,明朝政府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在茶阳镇学前街兴建了"父子进士"石牌坊。
牌坊反面题写"丝纶世美",故又称"丝纶世美"牌坊。"丝纶世美"一语出自《礼记》:"王言如丝,其出如纶。"旧称帝王诏令为"丝纶"。该牌坊为花岗岩质地,由石预制、石凿件叠架而成,高12.5米、宽4.65米,进深12.28米。牌坊共三层,顶层为庑殿顶,亭盖下雕刻"双龙腾云"匾,中间石匾双面阴刻"恩荣"两字;一、二层为歇山顶,四条正柱、八条副柱,中间石牌匾正反面分别阴刻"父子进士"、"丝纶世美",牌的两边及底层石梁有浮雕,雕刻有"双龙戏珠"、"双龙衔花"、"双狮滚球"及人物、花鸟、动物等图案。整个牌坊结构严谨精致,造型美观大方,雕刻工艺精湛,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是明代石雕艺术、石料建筑的珍品。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