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何以迷上张派
有朋友问我,你平时票房活动唱的是老生,怎会对张派情有独钟?说来与双亲大人自幼熏陶有关,家母生前不止一次提起,张君秋17岁出道在天津与孟小冬合演《四郎探母》即盛况空前,是一句赢一个喝采。紧接着张随马连良的“扶风社”于1937年首次来沪,她目睹了剧场台下当时轰动的情景,印象太深。自那以后,每逢张来沪公演,二老便常观看,料定其未来必成大业。
50年前,北京京剧团由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等创立建团。次年马谭裘就向正率领北京京剧三团在上海演出的张君秋先生发来加盟的郑重邀请。张君秋对搭档刘雪涛说,咱们不能空着手去,得带上一份见面礼。这便是王雁先生从川剧《谭记儿》改编成的、在沪上首演一炮打响的新戏《望江亭》。张先生精心编创的剧中成套唱腔,新颖华丽动听,一时风靡全国,“张派”由此呼之欲出。我当时刚上中学,曾在中央电台的戏曲广播节目中,收听到张君秋亲自教唱那段著名的〈南梆子〉,顿感觉到声声悦耳。记得学校教我们音乐课的是山东籍崔耀先老师,他居然也喜欢京剧,还用山东口音戏称这是“旦角高级唱腔”、“谭记儿咏叹调”。近日见蔡英莲老师在央视教唱张派学生,扛起传承普及大旗,甚感欣喜。
1957年上影厂改体制设江南、海燕、天马三个故事片厂,其中的海燕电影制片厂成立后即决定,由周峰导演将《望江亭》搬上银幕,张先生时年仅37岁,正值嗓音扮相富裕、艺术成熟之盛年。影片上映除让人得以清晰领略张先生的主角全貌、让剧中唱段扩大影响、不胫而走外,也展现了刘雪涛、李四广、耿世华诸配角与琴师何顺信、张似云等作为张氏“绿叶”的称职敬业。此份厚礼无疑显现着这班人马同样不轻的情义,进入北京京剧团后,剧团自然如虎添翼。
建团十年中正式挂出的“马谭张裘赵”领衔阵容,拥有传统戏、新编戏、现代戏创作演出齐头并进、辛勤积累的丰厚硕果,堪称新中国菊坛繁荣鼎盛的象征。张先生犹如不停飞蹄之马、不懈采蜜之蜂,在使传统戏出新意的同时,把攻关重点放在新编戏上,连续推出《秦香莲》、《状元媒》、《秋瑾》、《珍妃》、《诗文会》、《赵氏孤儿》、《怜香伴》、《刘兰芝》、《楚宫恨》、《彩楼记》、《西厢记》、《芦荡火种》、《年年有余》等系列新作,尤其大量突破原有板腔结构和旋律程式、变化多端的新唱段出现,既不离京剧本体,又赋予时代感,有独特的俏头个性、韵味光彩,适应新中国成立后观众趋向清新、健康、精致的欣赏口味要求,有力夯实了“张派”艺术在广大群众中的深厚基础,所以“文×”前已有“十旦九张”之说,乃证明“张派”深入人心、蔚为大观,也奠定了张君秋继四大名旦后在本行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文×”期间,被剥夺上台演戏权利的张君秋,仅能“发挥一技之长”,为《沙家浜》、《平原作战》、《红色娘子军》等样×戏担任唱腔设计,熟悉张派的观众还是从这些戏中,隐约辨别出他的流派特色。与目前公开恢复发行多时张君秋40年前的《芦荡火种》实况录音相比,无论是赵燕侠、刘秀荣、洪雪飞先后主演的《沙家浜》,均万变不离其宗,基本保留张的唱腔原貌。以普及率而论,此剧应是张先生艺术生涯中最具影响的代表作。
纵观当今京剧舞台,深得张先生艺术精髓者,我以为薛亚萍、杨淑蕊、王蓉蓉等虽属佼佼者,但是介乎似与不似、自成一家更见成就者,数李维康也。在李的《玉堂春》、《秦香莲》、《白蛇传》、《宝莲灯》、《凤还巢》、《二进宫》、《红鬃烈马》等戏中,可窥见张的主流成分,还有王瑶卿、梅兰芳等大师的雄筋壮骨、一脉相传。能够大胆把张先生创新精神、艺术规律、手段法则在实践中融会贯通、巧妙运用,有机发展,在得到观众认可下逐渐积累起《谢瑶环》、《蝶恋花》、《恩仇恋》、《李清照》等个人保留剧目,当是学对学活了张派。其实张先生内心对后进的殷切期盼,绝非原封不动照搬他的一招一式。
张君秋的艺术慧眼过人之处,在于懂得随着时代前进和教育普及,观众文化素质的提高,对树立角色鲜明音乐形象的要求、对演员声乐技巧的审美趣味,和旧社会已大不相同。面对严格挑剔的演出市场,他必须不容懈怠,让唱腔艺术对真善美的阐述,赋予独特的神韵亮点,将音乐形象的美学价值提升到极致。张的学生中擅演《西厢记》、《诗文会》者历来不多,就是因为这类冷门戏唱腔设计的自由度近乎歌剧,音乐形象内在的准确度实难以把握驾驭。一般水平者演唱一二段还对付得了,但是要全剧演下来,即便有好扮相铁嗓子,也难以保证观众能够一直坐到底。某些老学究在张派出现初期曾写评论,讥其创腔无章法无规则,但后来张派达到如日中天境地,才让守旧人士心服而哑口无言。说明大凡新生事物破土而出之际,无不面临过风雨坎坷。李维康的聪明,也正由于发挥出自己的全部优势,使张的流派文脉内涵更加多姿多彩、得以不断延续。尽管有人迄今并未认同接受这一事实。
1963年长影、香×根据《秦香莲》合摄的《铡美案》问世,张君秋、裘盛戎、马连良、马长礼、李多奎等的联袂主演给海内外戏迷影迷一饱耳眼之福。可惜影片完成后,全社会大气候已在反“封×修”,继而遇“文×”十年浩×,华夏大地进入了文化沙漠冰冻期。真正一睹此片、过把瘾为快,那是××帮覆灭后的一个上午、家母在我搀扶下走进美琪电影院度过的两个多小时。老人家步出大门后深呼出一口气,开心地说道,“这么好的戏,这么好的人马,全部打入冷宫,现在才重见天日,将黑白颠倒真是造孽”。“京剧老戏是中华民族之宝,谁也消灭不了她的。”
有缘的是,张先生17岁首次来沪一炮走红,家母算有幸观赏到;而他1980年60岁时在沪与俞振飞先生登台合作《奇双会·写状》,则是我陪家父母最后一次见到他的舞台形象。此前几天,我竟有机会去老锦江北楼拜访到张先生与师母谢虹雯,在座还有他的学生黄汝萍和张敏智,我们一同合影留念。张先生边赠我一帧《西厢记》剧照,边深情回忆道,“算来离开上海舞台已有廿余载,1947年起和俞先生在香×有过三年难忘的舞台合作,其中反串演出《法门寺》,马先生的刘瑾、张的赵廉、俞的宋巧娇,舒适、韩非等影星也参加助演。还和俞主演拍摄了电影《玉堂春》。”采访完毕,张先生亲自送客到电梯门口,他那和蔼谦逊、礼待后辈的长者风范,令人如沐春风。近日喜获23张一套“张君秋唱腔集”珍贵CD光碟,首曲选段为先生1950年在香×某聚会上反串清唱《盗魂铃》中〈娃娃调〉实况录音,他那响遏行云、妩媚委婉、高低自如的声腔,令座中喝彩掌声如炸雷般,我可是大开了眼界。简单概括张的艺术特色,他的唱腔先占七分光:
一.内紧外松,一气呵成,刚柔相济,弹性和谐。
二.大处似纵,小处似擒,流摇散板,做足文章。
三.就字安腔,险处出奇,来者不拒,腔体自由。
四.人物有别,声不雷同,垫头过门,一概有姓。
五.以美取胜,删枝剪蔓,教主尚劲,程腔梅唱。(他出自“通天教主”王瑶卿门下、受尚小云提携影响、又兼有梅兰芳和程砚秋各自长处。)
六.配角角色,主角分量。庄姬素贞,过目不忘。(他在《赵氏孤儿》、《四进士》等剧中演配角当绿叶,唱做照样和主角马连良旗鼓相当,声名不争自来。)
故而,欣赏张君秋艺术,绝对是一种美的陶冶与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