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遭遇人生变故时”

唐代浪漫大诗人李白曾在《行路难》中写道: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在人生这条道路上,我们就像在“跨栏”一样,当你拼尽全力跨过第一道障碍时,还会有无数个障碍等着你。
每个人的人生都会遭遇变故,此乃人之常情,也是让我们变得越来越成熟的关键。
无论是爱情的不顺、亲情的淡薄、友情的背叛,其实都是在教会我们如何成长起来。
村上春树说:“我一直以为人是慢慢变老的,其实不是,人是一瞬间变老的。”
这句话按照现在的理解,其实就是:人,都是一瞬间长大的。
人生即便有再多挫折,我们也要像李白一般对未来充满期望。
不是说充满了希望就马上可以扭转当下的局面,而是说希望是我们麻痹痛苦的最佳良药。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其实就是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精神”。
生活中我们需要一些“阿Q精神”来让我们精神重振起来,但光有“阿Q精神”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当我们在遭遇到人生的变故、遇到前进路上的挫折之时,要保持两种习惯。
也就是说,只有我们养成了这两种好习惯,才能扭转局面,让生活越来越好。
同时以下这两种习惯,还能让我们真正做到在挫折中成长起来。

习惯一:“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意思就是说,当我们的行为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时,就应该首先反省自己,从自己身上去找原因。
实际上这种思想,是儒家很经典的观点,即“向内”。
现实生活中,我们在遭遇人生变故时,通常第一时间就会去找“客观原因”,但很少会去在自己身上找问题。
西方的思想更倾向于“向外”,认为找到客观原因才能解决问题。诚然,在某些时候这种观点能解决部分问题。
但是在“人生”这条路上,我们老祖宗的智慧才更加值得我们去学习。
《诗经》有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要经常去思考自己的言行是否合乎天理,才能求得真正美好的幸福生活。
无论是孟子所说的“反求诸己”,还是孔子所言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无不是在告诫我们:要养成多反省自己的习惯。
如果说西方“向外追责”是在解决眼下的问题,那么儒家“反求诸己”的思想,则是在教会我们如何成长起来。
我们常会听到有人说“挫折是我们成长的基石”,这句话成立的关键,其实就在于你是否有反省自我的习惯。
假如你遇到任何事情都能条件反射般自我反省,那么你就能在每一次“跨栏”中得到进步,久而久之就能获得成长;反之,则会一直原地踏步,难以有所进步。

习惯二:“知足之足,常足矣”

这一习惯,出自《道德经》中关于知足常乐的一句话: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意思是说:人生最大的灾祸莫过于不知满足,最大的罪过莫过于贪得无厌。所以人最大的满足,就是懂得知足。
我们之所以会把人生中遇到的一些事情认为是“磨难”、“困境”、“挫折”,其本质都是因为“不知足”造成的。
“不知足”是人类的一个重要特征,它区分了人类和动物,也带领着人类从蛮荒到文明的发展。
而同时,它也是人们内心的一大祸患,即不知足所带来的“贪婪”。
换句话说,“不知足”会让我们更有前进的动力,但同时也可能因为“贪婪”而让我们烦恼不已。
老子也说过:“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这句话原本是说,灾祸是福所倚凭的东西;福也是灾祸隐藏的地方。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福祸相依”。
在人生遭遇到变故之时,我们要明白这看似“灾祸”的表象背后,其实隐藏着巨大的福报。
所以即便是再怎么困难,我们也需要坚守自己的底线原则,坚持做正确的、善良的、正直的事情。
也就是说,只要你能够保持不被挫折的外表所吓到而乐观积极的心态,那么你就能够扭转局面,让生活越来越顺利。
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福循环,谁又知道其究竟呢?
要知道,人生下来的时候就是一无所有的,即便再大的困难,最多也就一无所有罢了。

结语感悟

南怀瑾先生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世间万物皆非我所有,只为我所受用。”
我们出生的时候是两手空空而来的,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也将会尘归自然。
所以当我们遭遇到人生变故之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要养成“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自我反省习惯,以及“知足之足,常足矣”的知足常乐的习惯,如此才能真正走出人生的阴霾时刻。
祸与福皆为人生常态,也没有绝对的界限,无论是为了灾祸而过分哀愁,还是为了幸福而过于自得,都是不明智的。
只有当我们面对福祸能坦然处之,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时,才算是在挫折中有所成长。
在你遭遇人生变故时,你能从中悟到生命的意义所在,那么你就“开窍”了。
那一刻,你便在瞬间长大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