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42块地板缝成的椅子,和被30位设计师改变的青山村
有趣的灵魂相互认领 —— 半径Radius™精选栏目「角色」No.070
运用宣纸糊成的纸椅——《飘》
三年前,品物流形的创始人张雷、Christoph、Jovana,将融设计图书馆和自己的家当搬到了余杭青山村,一同前往安营扎寨的还有30多人组成的国际设计团队。有朋友开玩笑说,他们开创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新模式。
从杭州城西开车到青山村,50分钟车程,下了高速走乡道,两旁银杏树连绵不绝,田园风光养眼,走进村里还能听到鸡叫声……融设计工坊距融设计图书馆大约1公里,这个3000平米的设计工坊前身是一个百合加工厂,30多人的国际设计师团队就在这里工作。
融设计工坊
四下里逛,首先打照面的是学习设计史论的姑娘,接着在空旷的仓库里见到张雷。数年未见他明显瘦了,穿一件绛红色运动外套,浑身上下落满了灰。他有点不好意思地说,“今天我们3个创始人一起整理仓库,积攒了十几年的材料,全部整理完估计得一个月。”(品物流形另两个创始人是Jovana 和Christoph)
采访在厨房进行,那天正好来冷空气,为30人提供伙食的厨房里格外温暖。张雷躬背泡茶,衣服松垮像大了一号,也像个掉队的影子。几年前我在米兰国际设计周采访过张雷,这一趟则是专门奔着一把“椅子”来的——由42块地板缝成的椅子、有一个好听的名字“鞍”。
设计师张雷与Jovana 、Christoph用做衣服的方式将42块地板“缝”成一把椅子
两年前,张雷、Christoph、Jovana和Ugan concept感物(一家致力于天然木材的公司),开始合作“中国传统手工艺之木材料研究计划”。计划的研究主题是木着色(木材染色),“每一种木材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品质及纹理,怎样用蓝染和植物染,像染面料一样进行木材着色,对这个特别感兴趣,打了很多样,一直在思考如何把这些染色木头组合成一个整体。”
那把用古法着色地板缝成的椅子,与2018年的西藏之行有关,张雷在西藏巧遇一个马鞍作坊,由此发现马鞍的制作工艺, “藏族的马鞍用6块木头组成,由羊皮绳串起来打结固定,马跑起来木头可以贴身移动,既减轻对马背的损伤,又同时具有贴合人体的舒适性。一个很棒的设计!”
张雷和christoph 、Jovana一起创作的时候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木头既然能制成马鞍,说不定也能像面料拼布一样缝成一把椅子,“就是以前的百家布,把边角料拼起来,是一种传统的废物利用。”
一开始觉得这件事不太合理,首先改进缝的技术,毕竟是用在椅面上,“缝的时候会错位,要用小的榫卯去连接,包括木头之间的连接面,最初Christoph用手工做了出来,不是电脑画的,反反复复改进,慢慢再从手工推出电脑模型。”从一开始试试看的心态,到最终用“缝”作为一种结构去支撑一把椅子。
“从椅子、桌子、书架到灯具,手工艺材料和功能之间的连接部分就是设计语言。”张雷将此形容成“被颠覆过的拼布语言,就像写诗一样,只能用几个字来表达,而不能写一篇文章表达。”
基于“木材料的自然染色”主题研究,
感物首先将桑葚、胭脂虫、薯莨、板蓝、矿物、栀子应用于地板上
花了一年时间的实验,终于有了第一个样品,张雷他们前后做了很多版,最终找到了一个最合理的版本——他们真的“用做衣服的方式做了一把椅子”。
椅子有个特别的名字:鞍,和藏族的马鞍有某种内在联系。
品物流形曾经用宣纸糊出过椅子“飘”(当年荣获当年米兰设计周SaloneSatellite Design Report Award 全场唯一大奖),这次为感物设计了“鞍”,既是进化也是因果,世事就是这么奇妙。
地点:上海市浦东新区上海世博展览馆 1 号馆(当代设计馆)C513
时间:2020 年 11 月 26 日-29 日
Video Credit:Vincent Kuan
很难想象30多个年轻的设计师,竟然在青山村安营扎寨了三年。
一说起这个,张雷表情顿时活泛起来,“品物流形到现在已经16年,一步一步地走过来,中间缺一步都不会在这里。没做纸椅“飘”,就没有后来融的展览,也就没有融设计。如果不是大自然保护协会的邀请,我们也就找不到这个村。我们教当地人手工艺,差不多教了3年,希望能给村民带来稳定的绿色收入。”
顺着张雷的回忆时间倒流,教了第一年后,张雷他们真正发现了这个村的好,适合把灵魂安放在这里。“记得那一年,村里最大的建筑东坞礼堂塌了四分之一,爬进去看就是一片残垣,可是这个建筑的气质很符合融设计图书馆。”
张雷和团队花一年时间改造翻修东坞礼堂,变成今天所见的融设计图书馆,村里的孩子们跑进跑出无拘无束,Jovana正带着一队年轻人参观手工艺制作过程……看得出来,他们的生活已经与当地村民自然地融合在了一起。
当他们又决定把老的百合加工厂改成融设计工坊,发现这里早已是残砖断瓦,“房间里漏水,屋顶也漏水,慢慢折腾,浇水泥,把房子变得齐整。”
一众设计师们安家落户,得先解决吃饭问题,第一个装修的就是厨房,只花了一周时间。
好不容易找到夯土房,改造成自己的家,翻新修复的过程近乎一场建筑实验,张雷和Jovana夫妇、Christoph,以及几个设计师都在青山村安顿了下来。村民们每天早睡早起,忙碌劳作。时间长了,张雷他们也养成了和当地人一样的作息习惯。
品物流形工作室日常
在融设计工坊,眼见着年轻的设计师们进进出出,很好奇他们长年累月地在村子里是否会寂寞,张雷笑了,“他们很待得住,我们6个设计合伙人都40岁左右,发现自己这辈子只能干这个,在进行人生规划的时候,觉得干这行可以干到80岁,很心安!中间力量是30岁左右,他们有丰富的经验,还有几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
品物流形团队设计师的专业背景复杂,有纤维艺术专业、平面设计、陶瓷、服装设计、室内设计、艺术装置、印染专业、设计史论专业……“我们不希望框在一个行业里面,一直想建立一个跨行业的队伍。
Christoph John和他女儿
品物流形有个游戏规则:不把自己固定在一个行业里,外界说我们是室内设计公司,或工业设计公司,其实都不是,我们尽量跨很多行业,在专业和跨界之间找到平衡,而设计师每天对工作保持兴奋很重要。”
在村里上班时间是早上9点,而张雷基本上跟儿子芒果同时起床。“芒果今年1岁,在过去的一年,他每天早上5点起床,我也5点起床陪他玩,等太阳出来后,我就‘挂’着芒果在山里走;到了夏天,我就推着小推车跑;最近一个月,芒果每天早晨7点起床,太阳也出来了,我就小推车推着他,每天早上跑一两个小时。”张雷算了一下,10个月连跑带走,总共跑了1000公里,本来想去报个马拉松,但没报上名。
芒果慢慢长大了,现在已经自己会推着小车满院子跑,而每天早上抱着芒果跑步的日子,于张雷来说温馨、充盈而珍贵。
在青山村的日子是简单而实在的,既可以宁静独处,又能随时与他人交流。张雷脑子里装着很多计划,譬如本周任务,要做很多创作,做完一个接着一个,还要整理十几年前的材料。
手工艺是无边无界的东西,在张雷眼里,却有着清晰的层次:宫廷手工艺,像苏绣,传承相对简单,用手工艺大师的方式,保留现状,并把教育体系做好即可;与宗教相关的手工艺,像苗绣,以及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的手工艺,只要保护信仰就能传承。
“民间手工艺消失得厉害,像竹编、竹篓子,不用就消失了;比如皮纸、竹纸,很适合改造,需要设计师解构再创作,民间手工艺需要年轻人的介入,台湾有专门的大专院校培养手工艺人,如果职业教育不做这件事就很难系统性地传承。”在村里待了三年,他的脾性并未被乡间的鸟语花香、青山绿水所消磨,依旧知无不言。
解构传统手工艺和传统文化来进行当代设计的创作,这是一直以来不变的使命。张雷把未来几年几件重要的事列了出来:继续深入系统地研究手工艺。“今年做了玻璃,未来会和感物做大漆的研究。想想就兴奋,一点点地去做吧!”
说到梦想,“希望工作室能成为设计师梦想中的工坊,包含各种工种、设备,有各种工具,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条理的工坊。”
老房子与年轻人,手工艺与新创意,很乡村也很国际……张雷努力在青山村构建一个理想的精神世界,那是一个“解构、重塑中国传统手工艺和材料并将其运用于当代设计”的实验场。
天色渐晚,张雷送我们走到门外,他指着一排他们种下的梧桐树,突然来了一句,“这些树的间距,和巴黎香榭丽舍大街上的梧桐树一样。”
一阵莫名的感动,这是我们这个时代弥足珍贵的年轻人,宽阔而敏锐,朴素而执着,赋予传统手工艺新的生命,也让自己的生命体验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