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佶楷书《夏日诗帖》

赵佶《夏日诗帖》纸本 楷书 33.7×44.2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诗帖铃“政和”连珠方印。曾经清孔昭、许烈等收藏。《式古堂书画汇考》著录。

《夏日诗帖》是书于政和年间,经典瘦金名帖代表作,流传九百余年,至今保存完好,现珍藏于故宫博物院。是瘦金小楷的一块玲珑剔透光芒四射的完璧!古人评论瘦金体云:“横画收笔带钩,竖画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而内敛,连笔飞动而干脆”,是对瘦金书特色的高度概括。又有赞云:瘦金书“金镂之妙,细比毫发,殆与神工鬼能,较奇逞并于秋毫间。”对瘦金体书法的高度艺术成就推崇备至。上述特点在此贴中可谓体现的淋漓尽致,毫无遗憾可言。

【释文】清和节后绿枝稠, 寂寞黄梅雨乍收。 畏日正长凝碧汉,熏风微度到丹楼。池荷成盖闲相倚,径草铺茵色更柔。永昼摇纨避繁缛,杯盘时欲对清流。

附录:瘦金书与工笔画—谈宋徽宗《夏日诗帖》(陈振濂)

“清和节后绿枝稠,寂寞黄梅雨乍收。”这是宋徽宗《夏日诗帖》里的诗句。皇宫内院雕金画绣,煞是华丽;皇帝老子在妃殡侍御的簇拥之下,竟会有“寂寞黄梅雨”的空虚怅惘,亦可见人心之难足了。

不过,《夏日诗帖》还是徽宗皇帝最为精彩的书法作品之一。这位风流儒雅的君王,在书法上留下了他的绝顶聪明和睿智。清瘦劲健的线条、提按有序的笔法、大小得体的结构以及那颇有特色的线条尾部一个重顿,这就是徽宗独创的瘦金书。其绢秀而不流于柔弱,清劲而不失抛筋露骨,在有限的范围内用笔还是较好地发挥出其丰富多变的特色。元人陶宗仪《书史会要》有云:“徽宗行草正书,笔势劲逸,初学薛稷,变其法度,自号瘦金书。”可见这赫赫闻名的“瘦金书”,乃是徽宗这位创始者的自号。“笔势劲逸”实是陶氏肯綮之语。

薛稷为初唐著名四大书家欧、虞、褚、薛之一,褚遂良的高足;又因他是褚遂良外甥,力承家学,发展了褚遂良瘦劲挺拔的书法特点。其弟薛曜更是细而越细、劲而越劲,堪称是变本加厉,在初唐书坛上二薛也可算是独树一帜。宋徽宗正是取了他们的瘦劲之长,又加以新的陶冶提炼,形成了自己的瘦金书的风格。

自然,如果光是薛稷、薛曜在前,仍然未必能使徽宗走上瘦金书的道路,我以为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徽宗的擅画。宋代院体画达到了完美的高峰,徽宗虽是个亡国的昏君,但他在艺术上却作用甚大。他一力提携了宋代花鸟画的兴盛,设置画院培养专门的绘画人材,而且他自己的工笔花鸟也可称是登峰造极之作。深湛的绘画素养再加上深厚的书法功底,我以为正是瘦金书形成的重大原因。

北宋工笔院体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挺拔的勾线功夫。工整而不板滞,劲健而有弹性,特别是对线条头尾部分的转折交待和呼应,更是前此的工笔绘画所望尘莫及的。徽宗虽未必是以此来悟出瘦金书的体格,但无疑他的偏于清劲的审美趣味,使他对褚薛一路书法特别有兴趣,并试图把书法中的丰富用笔动作借用到绘画上来以提高工笔花鸟人物画技法的生命力。然后,又将这种瘦劲的勾线技巧再揉进书法中去,并随之形成了那种开张型的书法结构.最终则完成了瘦金书这样一种书体的基本风貌。在此过程中,书法与书法、书法与绘画,始终是互相影响、互相启发的,在书与画这两方面徜徉留意之后,采集概括,瘦金书则是最终的硕硕果实。

南宋岳坷《宝真斋法书赞》卷二曾有云:“金缕之妙,细比毛发,殆与神工鬼能,较奇逞并于秋毫间。”对徽宗书法表示了由衷的钦佩。自然,岳坷著述,关碍到本朝先帝只能恭恭敬敬,说好不说坏的。但其指出“金缕之妙,细比毫发”,却绝非泛泛的溢美之辞。

转自《品味经典——陈振濂谈中国书法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