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权势无法长久传承?留给下一代什么最重要?
《资治通鉴》第21卷 汉纪十三
汉武帝 太初三年(己卯,公元前102年)
【原文】(可直接跳过看解析)
是岁,睢陽侯张昌坐为太常乏祠,国除。
初,高祖封功臣为列侯百四十有三人。时兵革之余,大城、名都民人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裁什二三。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其封爵之誓曰:“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存,爰及苗裔。”申以丹书之信,重以白马之盟。及高后时,尽差第列侯位次,藏诸宗庙,副在有司。逮文、景,四五世间,流民既归,户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柄自倍,富厚如之。子孙骄逸,多抵法禁,陨身失国,至是见侯裁四人,罔亦少密焉。
【译文】(可直接跳过看解析)
这一年,睢陽侯张昌被指控身为太常官,掌管祭祀事务有不到之处,被废除封爵食邑。
起初,汉高祖分封功臣为侯,共一百四十三人。当时正是战乱之后,大城和著名都会的百姓散失,国家掌握的户口数字,只有从前的十分之二三。所以汉初所封列侯,其食邑大的不过一万户,小的只有五六百家。分封时,汉高祖曾经立誓说:“既使黄河变得像腰带一样狭窄,泰山变得像砥石一样矮小,各位列侯的封国食邑也将永存,传给后世子孙。”并将誓言用朱砂写下,杀白马祭告上苍,表示守信和郑重。到高后时,厘订全体列侯的位次高低,将记录存在宗庙之内,副本存于有关官署。到汉文帝、汉景帝时,已过了四五世,流民已经回归故里,户口也有增加,列侯中,大的食邑达到三四万户,小的也增加了一倍,财富的增长也与食邑相同。列侯的子孙们骄奢婬逸,多触犯国家法律,不仅本人丧命,祖宗留下的食邑也因而失去,到如今,现存的功臣侯只剩下四家,而法网也稍微严密了。
【解析】
睢陽侯张昌失爵在汉武帝一朝并不算什么大事。
毕竟在汉武帝汉武帝手上废掉列候不知道又多少。
后面一段是司马迁关于这个事件的个人观点。
简而言之就是,老子英雄儿好汉,创业容易守成难。
当年刘邦封了100多个候,到张昌被废爵,只剩下4个。
而刘邦的誓言: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存,爰及苗裔。
到底还是没有让这些功臣后代与国同休。
类似这种情况,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上屡见不鲜,包括到现在也是如此。
如果说对应到刘邦的这些封侯比较远离生活,那么把这个问题放在现在,不少家业丰厚的家族,第一代创业,其后守成,绝大多数也难逃没落平凡的命运。
为什么会如此?
1.来源基础
刘邦开创汉朝经历难关不少,能够渡过离不开他手下这些功臣奋力搏杀。
这些人出身杂乱,上有六国贵族,下有奴隶囚徒。
一路走来,最终能上来的,经过大浪淘沙,不说都是人杰英豪,最起码也算是强于常人。
这些人获得荣华富贵全靠自己,也算是理所应当。
那么他们的后代呢?其本身大多数没有经过战争或者别的历练。
能够获得爵位,说好听的叫做血脉继承,说难听的叫做看在你老子的面上给你的。
这就注定了,得此位并不是因德才而授予,而是因为政治、制度需要给予的。
这种方式获得的爵位,算是外力施加,而并非是基于自身。
一旦外部发生重大改变,极其容易出现变数。
2.敬畏心
功臣后代们获得爵位靠继承,得来容易,会不会珍惜,这个不好说,大概率是不会的。
这与人的本性有关,绝大多数的人对于来的容易的东西都不太会珍惜。
初代功臣们爵位来之不易,又经历了各种动荡,知道凡是小心谨慎,要注意影响。
但功臣后代的成长环境,对于相关权力的运用习以为常,觉得是理所应当的,反而少对权力敬畏之心。
比如前段时间,有人在直播间说自己父亲把自己高考时往届生改应届生这事堂而皇之说出来,就是在他的成长环境中,对于这种权力运用,感觉就是习以为常。
再比如,这么多坑爹的二代,也多多少少是对权力缺少敬畏心,觉得有权可以为所欲为。
3.存在意义
刘邦给这些功臣封侯,一方面是感谢,另一方面是激励后来者。
本质其实是一种利益交换。
即,你给我创造利益,为我所用、给我办事,我就给你相应的好处。
初代功臣得爵莫过于此,但是他们的后代为掌权者贡献了什么?
除了少数能够挑大梁如周亚夫,恐怕越往后都是酒囊饭袋,不值一用。
既然无法为掌权者提供利益价值,留他们在这个爵位上不就显得多余吗?
《孟子·离娄章句下》中的“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亦五世而斩”,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
4.利益争夺
刘邦带着马仔打天下,从利益角度来看,是抢夺别人的利益,把自己的蛋糕做大。
最后刘邦拿了最大一份,其他人封侯也参与利益分配,这其实没啥问题。
但是,利益就这么多,能够坐上台分蛋糕的有人有限。
台下的人想上来,台上的人又不想下去,矛盾就来了。
如果说功臣初代都是杀出来的,对于这种刀光剑影你来我往丝毫不惧。
那么功臣后代就未必能够应付得来了。
用那句比喻,当勇士把恶龙杀死,勇士身上开始长出和恶龙一样的鳞片,成为新的勇士所要猎杀的目标。
基于上面四点,当初代列候死去,二代、三代甚至四代列候接位,他们一没有功劳,二不能为当权者创造利益,三又骄纵不法,四又为他人所觊觎。
要么没与斗争,要么因为不法而治罪,要么因为身处高位却无才而犯错。
最终都逃不过没落夺爵的命运。
当然不排除有一些能够延续,但是最终能留下来的已经腐朽的不成样子。
比如,曲阜衍圣公延续千年,比如明朝南京陪都留守魏国公一脉(徐达后人)。
【启发】
关于这个的思考,其实很多,限于篇幅就不展开了。
简单说说自己的感悟。
1.荣华富贵乃至于权力,其实都可以传承,但传承并不是单纯的把资源传下去。
2.相比较资源,传承如何获得资源的心法和经验,这是阶层跨越与守成的核心。
3.越是高层,反而越要深入基层去感受世间百态,而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
4.敬畏心!敬畏心!敬畏心!重要的事说三遍!
不奢求您的打赏,有个赞就够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