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良好关系的秘诀,是“接住对方的情绪”
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咨询师
其实现在想想,心理学的普及真的是一件非常好的事儿,因为它为接触它的朋友打开了一扇与此前不同的大门,在重新认识这个世界的同时,也重新认识了自己。就比如现在很多朋友都知道“与人交流,谈话 的内容只占30%,而双方的情绪占交流的70%”。
当然了,心理学的内容仅仅只能协助我们打开这扇门,但究竟是来这儿闲逛一圈,然后留下“到此一游”的标记徒增谈资,还是在丰富了自己的认知后,对自己进行一些完善,那就取决于自己了。
所以虽然有些朋友博览群书,聊起来头头是道,可还是很容易被勾起情绪、很容易被情绪影响,甚至还是很容易被情绪控制。
学习存在的意义是为我们提供变好的机会,如果仅仅只是用来满足知识焦虑,或者徒增谈资,那就不仅有些偏离航向,还带来了不少自欺欺人。
而碍于这种情况,我想生活中“本来感觉这个人还不错,可谁知道脾气来了之后就成另外一种样子,真让人失望/惊讶”的状况也就增加了。
不过也就像是“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说的一样,这毕竟是他人的事儿,我们最多也就是感慨一下,然后就继续该吃吃该喝喝了。
说来确实操别人的心多半没有好结果,而且我们也确实改变不了他人,只是想想本来从小大我们就已经吃了很多来自于情绪的苦,现在还要受这些“不定时炸弹”的影响,也确实是一件蛮头疼的事情。
大概就是这样的经历太多了、我们真的很累了、真的不想再经历了,所以才对负面情绪、争吵、冲突越来越回避,对美好、稳定与舒适越来越执着、所以才希望能遇到三观一致、相处舒服的人。
在心理学中有一条有趣的规律,那就是“我们总会倾向于那个‘更容易的选择’”。就比如,虽然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想要的权利、我也不觉得刚刚提到的两个“所以”有什么不妥,可美好、稳定与舒适之于前者是否就属于“更容易”呢、三观一致和相处舒适之于难以相处的人是否也属于“更容易”呢、对比“自己积极参与进去、努力经营,从而让一段感情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和“找一个三观一致的人”,是否后者也是“更容易”呢?
可是问题是人只有经历过反复的练习、不断的在复杂与麻烦中去粗取精之后,才能拥有相应的能力。若连复杂和重复都不想经历的话,我们多半是不能拥有“相对容易”的,或者说,我们就是为了“不走这条复杂与重复的路”才去追逐那个“更容易的选择”、才认定那个“更容易的选择”是存在的。
但是,没有谁能一直忍受我们的坏脾气、没有谁在我们“从不为对方付出”的基础上,能持续的包容我们,并对我们好、没有谁能在失望与委屈下,还对我们保持着强烈的兴趣与热情。所以,我们才总是强调:平等在一段关系中非常重要、相濡以沫与相互扶持,才能让一段感情存续、双向奔赴才有意义、婚姻是责任,重点在共同经营。
而这些基本上每个人都知道、都能说出来,可真正放到社交、亲子、婚恋与职场关系中的时候,我们有去做经营这件事情吗?
就比如,当对方把自己的情绪丢给我们的时候,我们是温暖的接住,还是在上面加点自己的负面情绪再丢给对方呢?
如果是后者,那双方总是在接到对方的情绪后再加点“料”,然后又丢回去,那最终带给双方的结果无非就是争吵上升至暴力、冷战转变为决裂、熟悉沦为陌生。
可如果我们接住了对方的情绪,那对方在宣泄的差不多之后,多半会因为自己的崩溃而向我们道歉,并因为“我们的接住”而让他感受到更多的信任与安全感,从而更多的袒露自己的心声,两个人的关系也由此会变得更好。
那对比“争吵之后,虽然我觉得自己也有错,可我就是咽不下这口气”,你觉得后者是不是更利于两个人关系的存续与发展呢?
而相对于“等一个基本上不可能出现的人出现”与“通过自己的努力与时间的浇灌,让两个人的关系更好”,哪个其实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更容易的选项”呢?
我个人觉得是后者,虽然它确实需要一些付出与努力,确实需要吃一些苦,确实需要一定的耐心,但相对于前者“看起来的美好”,它要更实际也更踏实。
那这时候问题就变成了“怎么做才能接得住对方的情绪呢”。
当对方劈头盖脸的对着我们说了一堆话时,我们在还没有细细思考对方究竟说的是什么、想要表达什么意思的时候,就已经感知到了对方的情绪。
这时候我们就会基于“感到到的情绪”而做出反应。
如果感受到的是对方的善意,那我们也会回馈善意;如果我们感受到的是负面的东西,那接下来我们会做的就是反击。
所以假如对方展现出的负面情绪,在我们的眼中并不那么负面,那我们也就不会将情绪抛回去了。
就比如,有些朋友在学习心理学,明白了“愤怒多半是对内”之后,再遇到身边人生气的时刻,就会因为“我现在明白他不是气我,是气自己的无能”,而不被对方的情绪所伤。
那在“接住对方情绪”这个具体行为上,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尝试不被情绪所伤”。这与我们如何看待情绪、我们自己当时的状态、是否能够换位思考、是否能够更了解情绪,以及相关的一些东西等都有关系。
那接着,正在气头上的人也还是会说一些攻击性的话、用一些攻击性的词。
虽然我们内心中会说“他正在气头上,别跟他一般见识”,可内心里还是会很在意对方的用词和说的话,还是会有隐隐的想要反驳与反击的冲动。
攻击性是我们的本能,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多见,可一旦我们处于被攻击的状态,它就会跳出来“鼓励”我们去反击、去保护自己。
所以,如果我们确实希望关系能够比较好的存续的话,这时候就需要约束、弱化自己内心中蠢蠢欲动的“攻击性”。
增加对对方和自己的了解能够让我们更明白“当下发生了什么”、增加对自己的控制力,也能使得自己不那么容易就展开反击、时常调整自己的状态,也会让自己处于“空杯”状态,而不会一点就着、关注对方的状态和思考为什么会如此,同时忽略对方讲话的内容和用语,会让我们内心平和很多、如果确实有一些情绪,那就等对方稍微平静一些之后,再去平静的阐述自己的感受,也能避免直接冲突。
当然,这两步都略微有些被动,所以在第三步的时候,要去变得主动一些。
在对方的情绪宣泄的差不多了之后,自己就会略微冷静下来,就具备了交流的可能性。那在这个时候就拥有主动做更多事情的可能。
可能这会儿会有朋友想问,那为什么之前不能主动做点事情呢?
这里面存在着不确定性,也就是“不确定关系的远近”,如果双方比较亲密,那在对方开始情绪爆发的时候确实可以主动去拥抱对方,但如果关系只是一般,那做更多的事情就未必是好事儿了;再者还有“不确定会被如何对待”,也就是对方正在气头上呢,即便是我们示好、给对方拥抱,也不一定能收到对方的积极反馈,所以情绪稳定的时候才更具备可行性。
而这个时候,可以根据关系的远近做一些符合关系的事情,同时也可以主动询问“发生了什么事情”、“你心里有什么样的感受”、“这会儿情绪宣泄出来,有没有稍微好点”、“如果并没有,那有什么地方还让你不舒服呢”;在收获到足够多的信息之后,也可以讲讲自己的看法,并根据对方的反馈来试探性的提出“要不要跟你一起聊聊你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比较好呢”。
这时候对方已经宣泄了很多情绪,并开始跟你有了一些交流,那接着会往哪些方向发展,而如果是你被这样对待,你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可能在你的心中还是并没有很大的动力想要为对方这么做,可如果我说,在你能够这么做了之后,其实收益最大的是你自己,因为你自己也需要接住自己的情绪时,会不会让你多些动力呢?
感谢朋友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