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遇身背编织袋的大娘,跟随她走到一户人家,打开袋子让人心动


霜降之后,绿树葱茏的晋南中条山变得姹紫嫣红、秋意浓郁,吸引笔者和几位朋友决定去山中赏秋。下午,在赏秋归来的路途中,我们一行偶遇了一位老人,她手拄着拐杖肩背一个编织袋,正弯着腰走在山路上。经询问得知,老人是去走亲戚,而我们也想看看当地人的生活,于是在征得老人同意后,就跟着她到了一户人家。

“我姓丁,今年78岁了,这个窑院是我小姑子的家。”在土塬下一个窑洞院落前,丁大娘吆喝了一声,从院内走出一位60多岁的大婶,丁大娘指着她向我们介绍说:“这就是我的小姑子,孩子的亲姑姑,我今天就是来看她的。”说完后,丁大娘将背上的编织袋放下,交给小姑子打开。

随着编织袋打开,我们看到里面放的是一整箱方便面。“我有两个女儿,这几天她们一人送了一箱方便面给我和老伴,让我们不愿意做饭的时候拿来煮着吃,我想着孩子姑姑和姑父也是两个人,就背了一箱送来了。”丁大娘笑着说,她自从嫁过来,就和这个小姑子的关系特别好。

丁大娘介绍,她的老伴今年82岁,和小姑子一家住在一个村。因为是山村,大家住得比较散,她和小姑子家相距大约有1里地,平时也难得见上一面。“近了就亲,亲了就近,再亲近的关系也得经常走动走动,否则关系就远了。”图为丁大娘和小姑子、妹夫坐在院落门口聊天。

丁大娘的妹夫姓钟,今年68岁,他告诉笔者,以前,他们村子在周围算比较大的村子,有近千口居民,这几年因为移民搬迁,大部分农户都在山下盖了新房、安了新家,目前村里只留下十几户,而且都是老年人。图为钟大叔和妻子热情地向笔者介绍村里的情况。

“我家的这几孔窑洞是在我手里挖的,虽然土质不好,但也用了40多年了。我家在山下也有新房,之所以不愿搬下去,是因为不舍得,同时也是为了种地方便。”钟大叔说,之前家里有不少山坡地,因为退耕还林,现在只剩十亩左右,除了种一些庄稼,这几年还种了几亩柿子树。图为钟大叔家的窑洞,土层上可见明显的渗水洞。

由于在山下已经有了房子,面对土质不好的窑洞,钟大叔也不准备再翻修加固。他说,他和老伴只有三个女儿,自己前两年出现一次脑出血,身体不好了,很多活也就不干了,“假如有一天实在干不动了,再和老伴搬到山下去住。”图为钟大叔的老伴在挑选自家种的南瓜,想让我们带走。她说选南瓜要选重量轻的,重的说明里面有虫,不能吃。

“我哥以前是村干部,村支书当了40多年。”钟大叔的老伴说,因为哥哥做事比较公正,人也踏实肯干,在村里落下的名声很好,“我哥82岁了,嫂子也将近80岁,他们走在村里,谁见了都会打招呼,挺受人尊敬的。”图为坐在院门口木头上乐呵呵的丁大娘。

“虽然现在留在村里的人不多了,但生活设施很齐全,水管直通家里的水窖,都是山泉水,吃水很方便。”丁大娘对笔者说,也是因为人少了,平时来往的人不多,好在小姑子夫妻俩没有搬下山去,这让她能够过来坐一坐,聊聊天,“年龄大了,就想找个人说说话,何况我们还是亲人,再多走动走动会更亲的。”图为笔者一行离开时,丁大娘和小姑子夫妇在向我们挥手告别。


大河乡土原创作品

欢迎点击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