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三)

我们身体里的津液来自于我们所吃食物里的水分,按照中医的理念,我们喝下去的水到了胃里,很快就气化了,但是我们所吃的食物,食物里含的水才会到小肠,被小肠所吸收,进入到我们的血液循环系统里面,当然这里含有大量的食物营养,剩下的糟粕就会进入到大肠,大肠还会把糟粕里的水分再一次吸收。所以有的病人失水太多,体质很弱,就建议他喝粥,只有粥才能把大量的水分带入到小肠,当然粥的营养也是很好的。话说到这里,我们又插一个题外话,西医的验血,我们中医很不认同,中医认为血的指数是由血里的水的多少来决定的,所以,西医的验血不是很准,所以,中医是不能完全依靠西医的验血报告来开处方,只能是作为参考。当然像CT影像,例如像骨折,还有像腰椎间盘突出,他那个是看得很清楚,是在什么位置,那一节腰椎出现问题,问题有多大,那是一清二楚的,这个,我们中医就可以根据这个影像很准确按摩,推拿或者是正骨,这就是所谓的中西医结合。太阳病的中风证,就有下面的症状,发热、汗出、恶风、脉缓。如果肠胃功能很好,体力很好,也会有得到感冒的时候。如果不动,不会得,如果运动后,汗大量流失,突然受风、受寒,这就很容易会得感冒。因运动流汗感受外邪而得的感冒,就会摸到很浮的脉,有浮脉,就是表证。所以如果摸到很浮,很紧的脉,就代表这病人的身体很好。所以如果摸到浮缓的脉,就代表这病人的身体素质不是很好,平常可能身体就很虚。为什么会发热,免疫系统产生相抗的时候,由于外邪侵入,我们人身体的正气会与外邪产生抗争,这个时候就会有热能散发出来。这里的“汗出”是主证,是一种“病汗”,平常没事,天气很好,大家都不流汗。只有他一个人流汗,也是一种“汗出”的症状。这里的发热,有时候会发热、有时候没有发热;中风证的发烧,一般不是高烧、温度不是很高。所谓的“风,”并不会把皮肤毛孔收敛起来。“寒”才会把皮肤毛孔收敛起来。有一种病毒,会引起病人的皮肤毛孔收束起来,病人完全没有汗,嘴巴感觉很冷,摸他的身体是滚烫的,这个热能散不出来,但是病人又感觉很冷。有一种是病人会流汗,但是汗流出来,病人的症状并没有抒解。怕风,就是不喜欢吹到风,就是恶风。风温的病人误开了发表的药,结果造成了小便不利,由于失水过多,还会影响到大便不畅,这个时候再去攻下,把肠道里食物又被攻下来了,这样就会造成水的源头就没有了,这病人就惨了,本身就失水太多,这下水源又没有了,膀胱的括约肌就收缩不利了,造成了小便失禁,一会滴一滴,这叫滴漏。由于水源没有了,津液丢失得很严重,大家都知道,最后一层就是厥阴,厥阴是肝,肝藏血,现在血里的水也没有了,整个人就像一棵干枯的树木一样,所以眼睛就是直视的。风温的病人,特别是冬天,再去烤火,身体会发黄,看到黄色,千万不要误诊,因为黄色有的时候是肝胆的黄,有的时候是贫血的黄,因为失水太严重,血里的水分太少,所以,在皮肤上显现出来的颜色就是黄色。如果很严重了,病人很容易受到惊吓,有时还会抽筋。这个时候不知道,再继续近火源薰烤,本身就很少水分了,再用火薰烤,病人就会很危险。所以,生病的病人流汗太多,就不能太接近火源,想办法要固津液,这是一个大原则。太阳病头项强痛恶寒太阳中风发热汗出恶风太阳伤寒呕逆身体痛恶寒有发热或不发热太阳温病发热口渴不恶寒太阳风温身体灼热汗出身重多眠,息必鼾

(0)

相关推荐

  •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70条)

    从头学中医 让更多人了解中医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70条) 讲者:孙洁  编辑:东旭 70.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芒消半升     甘草二两,炙   ...

  • 再提中医“六经辨证”六经传化的科学观念

    再提中医"六经辨证"六经传化的科学观念 截至北京时间10月30日6时30分,全球新冠累计确诊病例246702942例,累计死亡病例5003554例.全球单日新增确诊病例501715 ...

  • 《伤寒论》5-6解析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得了伤寒两三天后,没有见到阳明的大渴大热脉洪大,也没有少阳证的默默不欲饮食,往来寒热,心烦喜呕,胸胁满闷.这就不会往下传了.作为大夫,要知道疾病的轻重缓急 ...

  • 中传院黄双辉老师讲伤寒论第1期

    大医精诚,养浩然之正气,极天地之大观. 中传院黄双辉老师讲伤寒论第1期 第1条 恶风:卫不固也(卫气者.所以温肌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风为阳邪·风中卫表·两阳相搏·阴气则衰而少. 阳加于阳· ...

  • 『每天学伤寒』阳明病的各种情况

    倪海厦&张仲景 JT叔叔资料库 昨天 一九六:问曰:何缘转『阳明病』?答曰:『太阳』.『少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小便利与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 ...

  • 《伤寒论》笔记81|阳明经热—白虎人参汤

    一八三."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汗,恶风,大渴而烦,舌上干燥,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阳明证分腑热和经热,腑热是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三)

    我们辩证虚实,阳虚的人,汗后亡阳,阴虚的人,汗后亡阴,发汗以后,恶寒怕冷为虚,恶热怕燥为实.虚寒当温,实热当泻.我们只要知道这个基本概念了以后,就知道该如何来调理了,是用附子来温阳还是用大黄来泻热,这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七三)

    桂枝甘草茯苓大枣汤方 茯苓半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五枚劈      桂枝三两去皮.右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 三服.作甘澜水法,取水二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三十)

    甘草干姜汤恢复脾阳,热就会传到肌肉上,可是津液还下足,所以肌肉还有挛急的现象,有点抽筋的现象,脚没办法踩在地上,这时候用芍药甘草汤,当然这甘草也是用炙甘草. 伤寒伤阴,津液受损,阴血不足,筋脉缺失濡养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九三)

    伤寒论第77条辨: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发汗,被攻了以后,感觉烦热,胸中窒者就是呼吸呼不过来,就是栀子豉汤. 病人如果有表证,不管他是太阳中风还是太阳伤寒,或者是太阳温病,给他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一0三)

    伤寒论第88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原文解释:平素常常出汗的人,再用发汗方法,就会发生心神恍惚.慌乱不宁,小便以后尿道疼痛等变症,可治以禹余粮丸. 本来汗多,津液不足,再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五三)

    伤寒论第43条辨: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 原文解释:太阳表症,误用攻下法,表症未除,而又出现轻度气喘的,这是表邪郁闭.内迫于肺的缘故,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治. 平常太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四三)

    伤寒论38条辨: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目闰,此为逆也. 原文解释:太阳中风症,脉象浮紧,发热,恶寒,周身疼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一一三)

    伤寒论第99条辩: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原文解释:外感病,四五天过后,身体发热,怕风,颈项拘急不舒,胁下胀满,手足温暖而又口渴的,属三阳合病之症,用小柴胡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三二)

    如果只有手脚末端冷,那么瘀血块不会制造得很快,所以有人手脚冰冷了很久,也还没有发心脏病.如果到了四逆的情形,也就是 冷到手肘.膝盖,那么瘀血块就制造得很快,就会造成心脏病. 我们也可以由手脚冷的情况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