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关羽篇(下)
三国良将系列之关羽(下)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关羽重大事件之八——南逃夏口,保存水军
官渡之战时,刘备曾先后两次带兵穿插到汝南,联合当地黄巾余党骚扰曹操后方。第一次被曹仁击败,第二次则被亲自出马的曹操击破,此时袁绍已经战败,刘备顺势向南逃入荆州。
此后数年,刘备驻扎在新野,替刘表把守荆州北大门,除趁曹操与袁氏兄弟交战时意图偷袭许昌,火烧博望坡之外,再无战事。
建安十三年(208),平定北方的曹操终于调转枪口大举南下,刘表在内忧外患中病亡。继任者刘琮在未通知刘备的情况下径自向曹操投降,刘备只得弃城仓惶向南逃跑。
刘备带着十余万军民缓缓向江陵行进,被曹纯率领虎豹骑追上,发生了著名的长坂破之战。这一战张飞据水断桥,赵云勇救阿斗,唯独关羽没有参战。因为当刘备由陆路南逃时,关羽负责率领水军撤离。正是兵分两路才避免刘备苦心经营多年的老本没有全部丧失。
《三国志·关羽传》载:表卒,曹公定荆州,先主自樊将南渡江,别遣羽乘船数百艘会江陵。曹公追至当阳长阪,先主斜趣汉津,适与羽船相值,共至夏口。
《三国志·诸葛亮传》载:豫州军虽败于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长坂坡一战刘备兵力、辎重损失殆尽,进入江陵已毫无希望,只得改往刘琦驻防的江夏移动。在后来诸葛亮出使东吴时对孙权谈到,刘备尚有万人,加上刘琦江夏驻军万人,合计两万士兵,也是不可忽视的战力。
当然诸葛亮对孙权的话是有水分的,目的在于争取同盟的平等地位,而不被看做江东的附庸。“关羽水军精甲”虽不满万人,但结合《关羽传》“乘船数百艘”,加上不断归队的逃兵散卒,其实比万人也不会少太多。
这里也能够看出为何日后由关羽坐镇荆州。一来赤壁之战前,关羽就是独领一路兵马的将领,二来长坂坡之战后刘备军队成分实际就是以关羽的部队为主力。就是说在刘备集团内部,关羽已然成为持有股份最大的股东,不论从感情还是影响力,关羽都是刘备入川后镇守荆州的不二人选。
关羽重大事件之九——江陵之战,绝北道
历史上的赤壁之战,实际上基本由周瑜指挥,东吴上阵,刘备集团负责摇旗呐喊。
赤壁之战曹操损失惨重,只得撤回北方修整,忙于安抚内部蠢蠢欲动的反对力量,整体处于战略收缩状态。孙刘联盟则春风得意,携大胜之威在荆州主动出击,攻城略地。
无论是北伐还是西进,曹仁镇守的江陵都是周瑜必须拿下的城池,围绕这个战略要地,周瑜与曹仁展开了一年多的攻防战,最终曹仁粮草耗尽撤出江陵。
对于这场战役,在曹仁、周瑜的篇章中已经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过介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阅读,此处就不展开了。既然是盟友,刘备自然也得出力,根据裴松之注引《吴录》载,周瑜指名要张飞、关羽两人助战。由于当时刘备方面力量弱小,只能同意周瑜的要求,于是由张飞带一千士兵跟随周瑜作战,关羽则带领周瑜划拨的两千东吴兵作战。
周瑜与曹仁在江陵打得不亦乐乎,但张飞在这一年多时间完全隐身,出工不出力。另一边关羽则完全不同,带领两千江东士卒深入敌后,打了一场非常精彩、有趣、特殊的游击战,这便是关羽绝北道。
对于只看演义,不太熟悉三国历史的很多朋友而言,绝北道之战很陌生,即便有所耳闻也很少有人知道详情。这是因为《三国演义》中当南郡之战如火如荼时,关羽、张飞、赵云正分别带兵攻略荆南四郡,其中就有经典的战长沙,关羽与黄忠上演精彩的对手戏。
正史中关羽这时候并未与黄忠大战,相反,关羽正投身于曹魏一众大将的环伺之中,忙着跟徐晃、乐进、文聘、满宠、李通等猛男过招呢。
奇怪的是,这么多曹魏一线大将做对手的战斗,不仅正史中关羽本传只字未提,仅见于他人传记零星片段,甚至罗贯中也未写入演义之中,这么好的题材竟然不用,想必事出有因。原因就是,不论正史关羽本传还是演义小说都不愿提及的绝北道之战,与关羽一贯的沉稳庄重、不可侵犯的气质不符。
绝北道之战,究竟是怎样的战斗呢?接下来笔者将为您介绍。
概括来说,关羽绝北道是南郡之战的组成部分,是孙刘联军在周瑜领导下的一场联合行动,由刘备麾下大将关羽指挥东吴的两千余名士卒,在江陵以北的曹魏控制区展开的一连串游击作战。作战目标是扰乱曹仁后方的曹军部署,阻止及拖延曹军对曹仁的支援。
正史中关羽绝北道语出《三国志·李通传》:刘备与周瑜围曹仁于江陵,别遣关羽绝北道。
有关绝北道的战斗,则有以下几条:
《三国志·乐进传》:后从平荆州,留屯襄阳,击关羽、苏非等,皆走之。
《三国志·徐晃传》:又与满宠讨关羽於汉津,与曹仁击周瑜於江陵。
《三国志·文聘传》:与乐进讨关羽於寻口,有功,进封延寿亭侯,加讨逆将军。又攻羽辎重於汉津,烧其船於荆城。
《三国志·李通传》:通率众击之,下马拔鹿角入围,且战且前,以迎仁军,勇冠诸将。
从驻防地点上可以得知,曹仁、徐晃、满宠、文聘、乐进、李通大体上依次由南向北排列,但南郡之战前后打了一年多,关羽在此期间与曹军交手多次,所以依据有限的史料,除李通可以认定是最后登场者之外,仅凭上述记载我们无法判断出关羽与曹军众将的交战顺序。
重点是,上述史料给人的感觉是,关羽不断被曹军众将胖揍,揍得不亦乐乎,甚至连船与辎重都被文聘给烧了。击、走、讨、攻之下,关羽似乎成了过街老鼠,四处逃窜,给曹军众将的传记增光添彩,自己却很丢脸。真的如此吗?
看待绝北道之战,并不能按照通常的胜负观判断,需要结合南郡之战整体,甚至天下大势来看。
首先,看当时的天下形势。曹操赤壁之战的失败影响巨大,尽管从势力范围上除了刚吃下的荆州吐出来之外并无损失,但实际上其地盘上暗流涌动,潜在的反对派纷纷躁动起来。赤壁之战前,曹操刚刚说服马腾到邺城为官,凉州大有和平吞并的希望。赤壁之战后,马超、韩遂则阳奉阴违,强化了对抗曹操的信心。在扬州江北地区,地方豪强陈兰、梅成联合孙权起兵,一时间声势颇大,曹操不得不派张辽征讨。至于朝廷内部也不消停,反对曹操的大臣们也在牵扯曹操精力。
面对这种局面,曹操也无力在荆州维持强势。曹操留下曹仁、徐晃守江陵、乐进守襄阳、满宠守当阳、文聘守江夏、李通守汝南的强大防守链条,便回到北方专心整顿内部事务。
其次,看南郡之战的形势。作为战略攻势一方的孙刘联盟,想要扩大战果首要目标就是江陵城。江陵城高池深,又有曹仁坐镇,周瑜需要以重兵进攻的同时尽力阻止北方曹军的支援。所以,关羽的战役目标就是骚扰曹军,只求打乱曹军节奏,不求战而胜之。
最后,关羽手中只有两千江东兵,数量少又非嫡系,战斗力无从谈起。所以,曹军主将传记中只说击、走、讨、攻,而未有破、斩等字样,也说明这些胜利描写起来有些底气不足,战果有限。关羽能够坚持打到曹仁撤退、李通接应,说明绝北道与周瑜打南郡时间上基本同步,达到一年以上,那么关羽的连续挨打基本也没什么损失,差不多就是开船到某地,上岸跟曹军打个招呼就跑的意思。
有人认为,江陵城曹操已经预先放弃,曹仁的任务只是拖延孙刘联军的步伐而已,这是不对的。笔者说过,赤壁之战曹操的确是惨败,但远远没有崩盘,曹操仍然是最强大的一方,甚至仍然远比其余诸侯加起来更强,此刻他只是需要平息内部的不稳定因素而已。江陵作为东下长江、南控荆南、西通巴蜀、北连中原的交通枢纽,曹操没有必要更没有理由放弃。
那么,为何长达一年多时间内只靠曹仁死守,周边曹军都没有来支援呢?
这当中有三大原因。
第一,曹操控制下的荆州北部局势不稳。乐进、徐晃等大将驻扎于此,除防御孙刘联军之外,也在忙于应对地方反抗力量的叛乱。
《三国志·徐晃传》:从征荆州,别屯樊,讨中庐、临沮、宜城贼。
《三国志·李通传》:时贼张赤等五千馀家聚桃山,通攻破之。
《三国志·乐进传》:后从平荆州,留屯襄阳,击关羽、苏非等,皆走之,南郡诸县山谷蛮夷诣进降。又讨刘备临沮长杜普、旌阳长梁大,皆大破之。
这些平叛全部都发生在赤壁之战后,南郡之战期间,可见这些将领们一方面饱受关羽游击战之苦,另一方面还要应付此起彼伏的叛乱,自顾不暇,实在没工夫救曹仁。
第二,曹仁防守得当,江陵城高池深。尽管初期增援夷陵失败,损失大批骑兵与战马,但此后曹仁稳扎稳打,并未给周瑜太大机会。仔细翻看史料,你会发现,就连周瑜最后进占江陵的过程都很模糊。
《三国志·周瑜传》载:后仁闻瑜卧未起,勒兵就阵。瑜乃自兴,案行军营,激扬吏士,仁由是遂退。
我们知道周瑜在此战被箭射倒,后来咬牙坚持巡视军营,曹仁见状大惊而撤退。可仔细一想,就算周瑜中箭没有大碍,曹仁怕什么,为什么要因此撤退?曹仁跟周瑜打了一年多,见都见烦了,怎么会害怕?这当中缺乏逻辑关系,恐怕是漏掉了一个环节。
这当中所遗漏的,笔者认为,是曹仁的局势判断。战役初期,曹仁还能够主动出击与周瑜打得有来有回,《吴录》记载江陵“城中粮多,足为疾害”,也就是说曹仁既不缺兵也不少粮。如此一来曹仁就没有请求增援的必要,因为他认为凭自己可以守住江陵。至于后来曹仁撤退,也是非常从容地主动撤出,并非被周瑜攻破城池,可见曹仁初期并未急于求援。
至于后期,当北方各地面临关羽骚扰与地方叛乱自顾不暇时,再增援曹仁很可能后院失火,不如放弃江陵,收缩防线。江陵对孙刘联军是生死攸关之地,但对曹操不是,江陵以北还有襄阳、樊城,守住这里仍然可保荆州北部不失,是曹操可以接受的,所以曹军没必要在这里死磕到底,这与后来的汉中之战有相似之处。
第三,关羽绝北道的作用。看曹军将领个个痛扁关羽好像很热闹,实际并没有什么战果,关羽率领这支江东水军在河网密布的襄樊地区神出鬼没,很好地贯彻了游击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作战方针,结合地方反曹力量的风起云涌,给关羽很大的活动余地。
只是到最后汝南李通前来接应曹仁时,关羽为拖延时间而正面与李通打了一仗,甚至插下鹿角拦住李通。当然双方也没有死战,关羽只是要拖延时间,李通则要接应曹仁,在李通破坏鹿角继续前进后双方擦肩而过,李通成功接到撤出的曹仁,关羽成功完成拖延时间的任务。
观察《乐进传》相关文字,乐进在击退关羽后招降南郡诸县蛮夷,又击退刘备任命的两名县长,结合当时形势,很可能关羽能在敌后坚持打一年游击的重要原因就是与当地反曹力量的联合。很多反曹力量起兵多少与关羽的影响有关,这一点非常有可能。
接下来是笔者对关羽绝北道之战的总结。
这是一场并不常见的古代经典游击战,关羽充分利用水路与当地叛军,为自己制造出相当大的活动空间,给南郡以北、汉水以南的曹军造成不小的困扰。受传统胜负观影响,这场表面上关羽连续战败的军事行动未出现在关羽本传,但其对南郡之战的影响不可忽视。这场战役中关羽展现出很强的指挥能力,灵活机动的行军风格。曹军诸将都以击败关羽为荣,也可见关羽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当然,游击战始终是辅助作用,永远替代不了正面战场的决定作用。在肯定关羽能力的同时也不宜过分夸大绝北道的作用,正如笔者所言,曹军诸将未支援曹仁是多方因素共同导致,并非关羽一己之力。最后李通就成功接应到曹仁,便是最佳范例。
关羽在当时就被公认为名将,自然有其道理,不能因早期史料缺乏记载就过分贬低,也不能靠演义、民间故事混淆进史料而过分神话。绝北道的作用,仅限于策应周瑜夺取南郡,但关羽的带兵能力在此战中已经得到证明。凭借斩颜良的武勇霸气、绝北道的灵活战术,足以证明名将成色,至于颇受争议的水淹七军与痛失荆州,下一期笔者将继续为您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