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纯 补助元气静坐网搜资料
论医士当用静坐之功以悟哲学
今时学校中学生多有用静坐之功者,诚以静坐之功原为哲学之起点,不但可以卫生,实能沦我性灵,益我神智也。医者生命所托,必其人具有非常聪明,而后能洞人身之精微,察天地之气化,辩药物之繁赜,临证疏方适合病机,救人生命。若是则研究医学者顾可不留心哲学,籍以沦我性灵、益我神智乎哉。思生平访道,幸遇良师益友指示法门,而生平得力之处,不敢自秘,特将哲学静坐之真功夫详细言之,以供诸医界同人。
夫静坐之功,当凝神入气穴,人之所共知也。然所谓神者,实有元神、识神之别。元神者藏于脑,无思无虑,自然虚灵也。识神者发于心,有思有虑,灵而不虚也。静坐者,当其凝神入气穴时,宜用脑中之元神,不宜用心中之识神。益用识神则工夫落于后天,不能返虚入浑,实有着迹象之弊。释家景禅师云“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前认识神。”又南泉禅师云“心不是佛,智不是道”此皆言不可用心中识神也。用元神则功夫纯置先天,有光明下济,无心成化之妙。元神者脑中无念之正觉也。《阴符经》云:“机在目。”盖目连于脑,目与脑中之正觉融和,即为先天之性光。用此性光下照气穴,是以先天之元神助先天之元气,则元气自能生长。是以佛经有“北斗星里看明星”之语。又,《心经》曰:“观自在菩萨。”菩萨二字佛经恒借以喻气海元阳之气。故柳华阳注云:“观乃我正觉之中灵光耳”。菩萨即是慧命如来,大发慈悲,教大众时时刻刻关照此菩萨,菩萨得受此灵光之慧力,久则自然如梦觉,融融然如熏蒸,活活然如盆珠。观柳华阳注心经之文,益知静坐时用元神之妙,迨至静坐功深,元阳充足,征兆呈露,气机外动,此时又宜用采阳生工夫。然阳之生也,多在睡眠之际,偶然知觉,宜急披衣起坐,先急呼气数口,又继则徐而且长(欲呼气长必先将气吸足),细细呼气数口,且当呼气外出之时,宜将心中识神注意下降,与肾气相团结,呼气外出之时肾气随呼气上升,自与下降之心神相遇,此道家所谓吸升呼降之功,亦即异风例吹之功(拙著第三期第二卷处方编中,敦复汤后论其理甚祥,宜参观),以收回元阳。盖静坐之时,用脑中元神,所谓文火也。采阳生之时,用心中识神,所谓武火也。由斯而论,静坐之时用文火,当名为凝神照气穴;至采阳生时用武火,方可谓凝神入气穴。盖照惟照之以神光,不着迹象,故为脑中元神;入则念念注于其处,已着迹象,故为心中识神。如此区别言之,将顾名思义,阅者自易领悟也。至于用识神以采阳生而不嫌其暂时着迹象者,诚以内炼之功以先天为主,以后天为辅,识神虽届后天,实能辅先天元神所不逮,故可用之以收一时之功也(张紫阳悟真篇所谓文武火左右分者,乃双修者之文武火,用法与此论中所言者文武火迥异)。
从此文火、武火互用不熄,气海之元阳充实旁溢,督脉必有骤开之一日。此时周身如醉,神情如痴,统体舒畅,愉快莫可言喻,道家所谓药产者是也。从此功夫纯粹,药产屡见,又可以督脉以通任脉。盖通督脉可愈身后之病;通任脉可愈身前之病,督任皆通,元气流行,法轮常转,精神健旺,至此可以长生矣。特是督脉之通,火候到时,又宜稍助以人力。至于火候如何为到,人力如何运用,此中原有师傅口诀,至为郑重,不可轻泄;而愚幸得真传,不肯自秘,拙著《衷中参西录》第八卷之未论治梦遗运气法,于意通督任法后,更论及实通督任之功,言之甚详,阅者细观自能领会,兹不复赘。静坐工夫至此,骨格变化,聪明顿开,哲学会悟,若或启诱。如欲籍医学救世以求功德圆满,自能妙悟非凡,临证审机,触处洞然,用药调方,随手奏效。既能寿身,又能寿世,凡我医界同人,何弗于静坐之功加之意乎。
张锡纯的“元气诠”——关于静坐修行的方法
2018-04-18 老玉米棒 阅 1095 转 6
如何保持旺盛的精力 张锡纯的“元气诠” 关于静坐 修行的方法
觉知呼吸 2014-09-11 18:36:12
无论什么时候,人都需要旺盛的精力,才能去学习,去工作,如何保持旺盛的精力呢?事实证明,已有很多人用以下方法,获得本质上的身体改善。物理层面的累,好解决。关键是,一旦心里有事,什么样子的休息,实际都是在做样子。就是说,其实工作量大,最有必要的,是手头放下工作的时候,心也能放下。不然,吃饭的时候想工作,你吃饭的水准就一日千里的倒退,立马患上胃病;大便的时候想,整个过程就不再行如流水,而是踉踉跄跄,满是憋屈,最后容易便秘;睡觉就不用说了,这种人,没法睡觉。说物理习惯好即可,真是太小看这内心的紧张、纠结、压力与不安了——多少人不是不想睡,是没法睡。我的解法很简单:就算要做事,正常的吃饭、睡觉,都不要耽误,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不要想事。尤其不要因为忙,而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晚上睡前两小时,给自己放松,天大的事情,明天做。这是正途。更有解除内心结界的方法。首先说,为什么摒除杂念需要用到坐这种姿态?人的姿态,其实不外乎这四种:第一是行走,第二是站立,第三是坐,第四是卧。当然,各种奇葩姿势,也是应有尽有,但是,那些方式,只是这四种类型的过渡状态。至于小龙女能在绳子上睡觉的彪悍举止,已经不属于人类世界可讨论的范畴。言过不表。行走和站立状态时,神智需要不断被提醒,脑子没法放松,但睡卧的时候呢,人又过于晕晕乎乎(人在过度放松时候,会不知道自己身处何处,从这种神游状态回归人间的时候,会突然一蹬脚或者啥的,把神智拉回到身体里),只有坐这种状态比较中庸,能在适度的情况下,去修炼精神意志,而不受外界的杂事干扰。这种状态,就是驱赶内心杂念的时间了。如何的坐姿?盘膝坐(包括单盘膝、双盘膝和自然盘膝)当然是最标准的了,这个姿势,对意志的修炼非常有用,但是非常难,是的,我必须说,很多人根本做不了。就用自由式,在适度高的椅子上,双脚踏地而坐,双腿分开与肩同宽,双手仰掌叠放一起置于小腹前,目半睁,视鼻端,凝神即可(这叫做目若垂帘)。心态上的准备。静坐的时候,要把精神集中在小腹部(即脐下约一寸三分的部位,称“下丹田”)。初学的人,对这种工夫,极难下手。人习惯性的妄念,一起一灭,没有一秒钟停止,所以说:“心猿意马”,最不容易调伏。静坐的最后工夫,就是能够调伏这些胡思乱想的妄念,妄念一旦消除,就能够出现一种无念境界。那么怎样下手呢?应该平常行动做事时候,时刻当心,不要乱想,到静坐时候,把一切事物放下,拿全副精神集中在小腹,如果妄念又起,就再放下,这样反覆练习,久而久之,妄念自然会逐渐减少。以达到无念的境界。这是最上乘的方法。静静的自然以鼻呼吸,以至不闻不觉,口也须自然闭合,遇有口津多的时候,可缓缓分小口咽下。最要紧的仍在自然的意守下丹田,其方法一如上述,这样可以得到帮助不少。呼吸的方法。初学者,可以在鼻翼上贴上小纸片,呼吸不扰动纸片为宜。呼吸气息的出入,应该极轻极细,连自己的耳朵也听不见出入的声音。 气息应该慢慢的加长,叫它达到小腹;但要纯乎自然,不可用力。耐心练习,久后就能够达到。 人们胸中,在肺的下面,胃的上面,有横膈膜(也叫隔肌)。开始练习呼吸的人,往往会觉得胸中气闷,这因为没有推动膈肌的缘故。推动的方法,是吸气时候从鼻中徐徐吸进新鲜空气,使肺底舒张,膈肌下降;呼气的时候,吐出浊气,下腹部收缩,使隔肌向上升,这样一上一下地膈肌的运动就会灵活,于是觉得胸部空松,一点也不气闷了。 腹中的大小肠,最为柔软,血液容易到此滞留,呼吸的气,渐渐深而且长,达到小腹,腹部就有弹力,能够把滞留在腹腔内的郁血逼出去,达于四肢。 这种修炼不能用睡觉替代吗?不能,睡觉还有识神在持续干扰(识神是什么?下面有大篇幅的原理介绍)。什么是入定的理想状态?这种感觉,我能力有限,形容不出来,看广成子的形容:“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再看《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无受想行识,无眼耳口鼻舌身意,无色意身香味触法,无眼界,无眼识界,乃至无意界,无意识界。”元神主宰身体,识神退位(下面有大篇幅的原理介绍),元气与元神交合,章法有度,气运神闲。心中元神,必随吸气下降,于呼气外出之时,心中元神默默收敛,内气下降,与肾中元气会合浑融,不使随呼气外出,则息息归根,存之又存而性命之根蒂自固也。附加原理及解释。其实大家要问的这个问题,可以说是一个大课题。我首先想探究这个答案的本质,就是静坐呼吸摒除杂念,究竟在修炼什么?答:修炼的是一个人的元神与元气。那,元神究竟是什么呢?其实思考这件事情,对能量的损耗,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同时,我们在想事的同时,开启了吃饭、打字、说话等各项功能,其实就是个多任务系统。可是,这个我们可以在意识里有认知的多任务,都只是承担了极其简单的功能,真正在管理身体复杂功能的,是元神。人本来有一个自主的控制体系。中医称为元神,它能在自然虚灵的状态下,管理人体的各项工作:体温、心跳、血压、激素的控制与变化,这些复杂的管理工作,都被隔离在我们的意识之外。甚至是,我们走路的时候,大量的预判、肌肉的平衡计算,都是元神在工作。不然,我们脑子,根本承受不住这么巨大的工作量。好,再看,往深里讲,那些事情除了元神做管理与指挥,还需要有人做执行,中医里面,把这些执行者,称为气。那气在做什么呢?我们躺到床上,都能吃东西时候,让食物丝丝下行,这是胃气在主导,我们消化过的食物营养,被熏蒸成为气体并上行到肺,再布泽到身体肌肉皮肤,这上行的过程,是肾气主导的作用。我们大大小小的血管,按照其自有的顺序前行,也是气在指挥。气要做好事情,需要元神神定气闲,指挥得当,有神,就有气,气足,身体就表现出充盈与力量。当然,气足,则血量充分,人的精神气也会呈现出非常彪悍的状态。(气足,造血的速度就快。比如失血过多,有个著名的方子生血,就是黄芪30克,当归8克,黄芪是养气的,当归是养血的。)接下来说,元神哪里来的?有什么特点?元神始于男女媾精,那一刻始,作为婴儿的“元始”之“神”就出现了,即神由精气(精子不是仅仅是物质,更是携带了足够能量的生命体,这种生命表征,就是精气)所生,元精化元气、元气化元神。所以,元神实际上是人物质层面的精,与非物质层面的气,相互沟通的介质。精与气,一阴一阳,两者互根互用,有形与无形相互化生,元神则可调控精气,使之散则为气、聚则为精,交流潜通于有形无形间的气。并以气为中介,进而协调一身之生理与心理机能,主宰人一生的生命活动。元神一般存在在哪?元神发自骨髓(来源于肾),生于脑,出于心。肾之精髓,会灌注入骨孔,供全身主骨的脊髓而上输于脑,使脑得其养,水谷充养于脑,真气灌注,人身清朗,其“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于骨,外溢脑髓”。而来自于肾的精髓在元神(元气灌注于髓,上升到脑部升格为元神)催化下,形成为脑髓,脑髓由阴精阳气相互转化,一分为二,分为左右。左脑主动、主升、主开,右脑主静、主降、主合,故脑髓为太极之象。这也是无极生太极,太极分两仪之理。注:其实脑的生成,有得于先天之元气,后天肾精、水谷精微、气血之充养,在心与脑部的关系上,简单说,就是“血生于心,上输于脑。”气血是神的物质基础,脑必须在气血的濡养下才能生神,因此脑一时一刻也离不开气血的温煦、濡润和滋养。那么,元神在什么情况下会衰弱?简单说,我们思考过度的情况下,元神就会衰弱。但为了把这个问题讲的更清楚,我们看另外一个概念:识神。识神,藏于心中,其性类火,火性飞扬,故识神易动难静、难收、难制。由于识神以自我意识为主体,七情六欲生于兹,常以耗损体内物质为代价。这里就看到了,其实识神与元神都藏在心中,所以,他们其实同处一室的。那识神有什么用?识神有两个作用:一、主管思考。即是说,心是通过感官接受外界信息,从而作出思考、判断、反应,并形成初步“意向”。“一念之生,心有所向而未定者,曰意。”这种意向,就会最后放回到脑里,确切的说,是放到脑髓之中。注:《医林改错》中谈道,“所以小儿无记性者,脑髓未满,高年无记性者,脑髓渐空。”心神把反复接受的“象”信息或由“意”所得的初成意象,通过实践检验不断修正,使接近客观真实,并作出保留记贮,此“谓意已决而卓有所立者,曰志”,心神对贮存的材料进行反复综合处理,思维加工,形成概括性认知,或通过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此“意志虽定,而复有反复计度者,曰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心神利用已形成的概括性认知或概念,有目的地对客观事物的发展态势进行推理。“深思远慕,必生忧疑,故曰虑。”(《类经·脏象类》)这是在“思”基础上做出的逻辑延伸判断。 “因虑而处物谓之智”:经反复思考、缜密思虑,确保行事不出偏差,谓之智。深入思考,即调动了识神纵深运动,更涉及到身体的能量分配:就是说,元神需要受让一部分它自己的力量到识神去,那么,吃饭、睡觉、走路,都会受到影响。二、识神主管情绪。正常的情绪,都会在识神的控制下,被身体消化,但是,一旦情绪极端,各种情绪、压力、紧张,都会使得识神的控制力变弱,从而身体出现紊乱。比如出现心烦失眠,多梦,甚至谵狂等神志兴奋病象;或者出现神疲,嗜睡,反应迟钝,恍惚,健忘,思维逻辑混乱,甚至昏睡,昏迷等神志抑制病象。说到底,识神不能控制的情况,就会干扰到元神的工作。那么,识神既要求助于元神分配能量,又会因为极端的情绪干扰元神的工作,他们之间,就是这么个憋屈的关系。那如何修炼元神?修炼元神,也能同时修炼元气。元气,在胚胎初结,乃先天资始之气,即气海中之元气。元气在先天,与督任之脉常通,以融贯全身,其功用在于“施”。元气在后天,保其所得,与督任之脉不通,而坐镇中宫气海,振百年寿命之根,其功用在于“敛”。注:元气的概念,这里不展开了,本来我写过一篇文章,但现在找不到了,大家有兴趣,参见张锡纯的元气诠一文。元神随呼气外出之时,心中元神默默收敛,内气下降,与肾中元气会合浑融,不使随呼气外出,则息息归根,存之又存,而生命之根蒂自固。元气诠 人之始生也,絪蕴化醇,胚胎初结。中间一点动气,似有脂膜绕护,乃先天资始之气,即气海(胸中为气海藏后天之气,此气海在其下,外当气海穴,藏先天之气)中之元气也。 此元气得母荫育,渐渐充盛,以生督任二脉;又渐渐充盛,其气冲开督脉,由后上升;复通于任脉,由前下降(内炼者所以务通督任以返先天),以生全身。迨至官骸脏腑皆备,肺能呼吸,遂接后天之根(后天之根在呼吸),而脱离母腹矣。 特是同一元气也,其在先天之功用,与后天之功用迥殊。何者? 元气在先天,来源有自。故输其有余,与督任之脉常通,以融贯全身,为十月养胎之用,其功用在于能施。 元气在后天,来源既息。故保其所得,与督任之脉不通而坐镇中宫(以全身论气海当为中宫),握百年寿命之根,其功用在于能敛。 夫地之中心有磁气,所以敛吸全球之气化,磁气即地之元气也。人身一小天地。由斯知:人之元气,即天地间之磁气类也。其所以能镇摄全身之气化者,诚以全身之血脉皆含有铁锈,磁铁相恋,气化自固。此造化生成之妙也。 然其气纯属先天,至微至精,不涉后天迹象;其气不但无形且并无质(空气扇之成风,电气阻以玻璃,是皆有质之验。惟磁气无质,触处透达,元气似磁气,故以无质)。故一切补助气分之药,皆不能有益于元气。若遇元气之衰惫欲涣散者,宜保护以收涩之品,以助其吸摄之力。是以拙著中所载之病案,凡于元气之将脱者,必重用净萸肉四两,或兼用他药以辅之。即危至极亦能挽回,胜于但知用参、芪、术者远矣。 或问:参、芪、术皆为补气之品,子独谓其不能补助元气,是服之于元气毫无益乎? 答曰:参、芪、术诸药,皆补助后天气化之品。故救元气之将脱,但服补气药不足恃(喻嘉言谓:若气上脱者,但知重用人参,转令气高不返),惟以收敛之药为主,若萸肉、龙骨、牡蛎之类,而以补气之药辅之。若上脱者,宜辅以人参、赭石(人参得赭石能引气下行);若阴虚不能系阳,更宜加熟地黄、生山药以滋阴。其下脱者,宜辅以人参、黄芪;若下焦泄泻不止,更宜加白术以止泻,此乃临时救急之法。 至于欲补助元气于平时,当于静坐之时,还虚凝神,常于精明之府(《内经》谓头者精明之府),保此无念之正觉。如天道下济,光明仍然,无心成化。久之,元气自有充盛之候。此乃内炼家初步功夫。此时静坐之风盛行,不妨藉之以辅药饵之不逮也。 或问:人未生为先天,已生为后天,据子之说,将母孩提之元气与成人之元气,其大小之量无以异乎? 答曰:非也,所谓未生为先天,已生为后天者,此大略言之也。若细分之,犹有先天之先天,先天之后天,后天之后天,后天之先天。 所谓先天之先天者,未生以前是也。所谓先天之后天者,自初生以至成立是也。盖未生之前得母荫育,其元气固有日长之机;自初生以至成立,其全身日日充长,其元气亦即随之日日充长。其充长之时间虽在后天,而其自然充长之机能仍得之先天。故可以先天统之而为先天之后天。 所谓后天之后天者,人自成立以后,全身充长之机能既停,而白昼之动作云为,复劳心劳力以耗其元气,此诚后天之后天矣。所谓后天之先天者,其将睡未睡及将醒未醒,若有知若无知之时是也。盖斯时也,万虑皆空,神气归根,心肾相依,直与道家凝神入气穴景况无异,故于昼间元气之消耗者亦能些些补助。为此时有自后天返先天之机,故可名之为后天之先天也。 不但如此。人之呼吸循环,自然之天机也;为其为自然之天机,故亦有先天存乎其中,而能于元气稍有补益。 藉曰不然,可征之儒者之读书与教员之宣讲。夫儒者当幼学之时,镇日读书不辍。及长而谋举业,又必选诗文数百篇,日夜高声朗读,未闻有伤气者;至为教员,其每日登堂宣讲之时间,远少于读书之时间也;其宣讲之声,远小于读书之声也。乃至因宣讲而伤气者,竟往往有之。此固精细之问题也。盖读书必有声调,当其呼气外出之时,必心力下降以镇其气,而后其声悠长;又必须丹田上升以助其气,而后其声高远。 此际之一升一降,而心肾交矣。内炼家会合婴儿姹女之功,即交心肾之功,亦即补助元气之功也。是读书者之于元气,旋伤而旋能补之,此所以不伤气也。至宣讲,则但用胸中之气。其心气不降,肾气不升,有伤损而无补助,此所以多伤气也。 由此推之:寻常呼吸,凡当呼气外出之时,其心肾亦必微有升降(每呼气外出之时,心必下降,肾必上升,是以内炼家有呼气为补之说,细心体会皆能自觉),虽升降之力甚微,心肾亦必相交而有益于元气。盖元气虽坐镇中宫统摄气化,而其统摄之力时时必须,即时时暗耗;端赖自然之呼吸,心降肾升,以息息补助。此造化之妙,纯为天机之自然,故亦可谓后天之先天。 道家谓“呼吸分明了却仙”,诚为见道之言也。果参透呼吸升降之奥旨,顺呼吸之自然,而少加以人力主持,俾心降肾升之力息息互相凝结,有不延年益寿者乎?拙著《衷中参西录》第二卷敦复汤后,载有论吸升呼降之理,以辅药饵所不逮,用之治人多矣,其理原可与此互相发明。无非本呼吸之自然以推衍之也。 尝观抱朴子有炼气之法,先自鼻间吸气满腹;停片时,又自鼻间吸气少许;遂即自鼻间徐徐呼出所吸之气。气出时愈慢愈好。若以纸条粘鼻尖下,当鼻孔出气之时,其纸不动为佳。愚向不知此法之用意,今乃知此即心肾之功,亦即呼气为补之功。欲明此理者,可按此法行之,以默参心肾升降之机,自知愚言为不谬也。 或问:当今为科学时代,即谈医理,必须有切实征验。子谓元气有类磁气,或仍属想象之词乎? 答曰:若以愚言为想象之词,试观《本草纲目》所载人魄之注解自明。盖人魄即人元气入地之所结。观其所结之质,黑而且坚如石炭(《纲目》为如麸炭,《洗冤录》谓如石炭,麸炭即石炭之薄片),即其质有类磁石是其明征,磁石即磁气与地气化合而凝结者也。且人魄之为物,虽隔楼板数层必结于地下,又非磁气不能透达也评论:呼气吐纳的功夫,尝试修炼之后,发现真有效果。
真系列:近代第一中医张锡纯‘静坐论’与真气运行法
2018-01-02 北极老道 作者 | 陈山水
先简单介绍下张锡纯先生:
前有张仲景后有张锡纯,中国近代医学第一人。
张锡纯(1860~1933),中国近代杰出的中医临床家、思想家、教育家,其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成为继《伤寒论》以来最受医者欢迎的中医经典著作之一,被称为“医学中第一可法之书”。
《中国中医药报》专门对大约百位中国当代名老中医,做了大型调查,所调查的这些当代名医中,“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选择最多的是张仲景、张锡纯;而“最喜读的中医药著作”选择最多的是《伤寒杂病论》、《医学衷中参西录》。
《医学衷中参西录》:“故一切补助气分之药,皆不能有益于元气。”“至于欲补助元气于平时,当于静坐之时,还虚凝神。”“今乃知此即心肾之功,亦即呼气为补之功。”
张氏认为一切药无法补充元气,可通过静坐补充元气。静坐理论有很多,张氏认为结合呼气的静坐才能有效补充元气,同时也印证了真气运行法强调呼气的医学科学性。李少波老师创编的真气运行法对呼气的认识和实践则更加深入了,详参《真气运行学》第四章呼吸运动。
通常可以说元气就是肾气,在这里可能需要继续细分,肾精所化之气称为肾气,两肾也藏有先天元气,两者不同。人参等补肾补的是肾精肾气,先天元气食物药物补不了。或者也许指肾脏存储及转化元气,元气多少是固定的,人参等强化肾脏器官本身,元气转化率就提高了。
“人之元神在心(元神藏于脑而出于心),人之元气在肾。欲心肾相交者,须于有意无意之间,运心中元神随呼吸之气息息下降,与肾中元气会合。然从前道家书皆谓“呼升吸降”,独明伍冲虚谓“吸升呼降,方合有意无意之奥旨”。善哉此论,诚千古未发之秘也。愚未睹此论时,尝默自体验,亦是如此,忽睹此论,欣喜异常,益信愚所体验者,诚不误也。盖心中元神,若必随吸气下降,则拘于迹象,久之气分必觉不顺。惟呼气外出之时,心中元神默默收敛,内气下降,与肾中元气会合浑融,不便随呼气外出,则息息归根。存之又存,而性命之根蒂自固也。”
此处所描绘的与真气运行法第一步呼气注意心窝部、第二步意息相随丹田趋、第三步调息凝神守丹田,强调呼气时意念趋向丹田操作实为同理,有效的印证了真气运行法的理论及实效。
“ 元神藏于脑而出于心 ”另解:用心脏发出非脑念头的意识操作与用脑思维发出意识操作效率是不同的,能体会到其中不同将是个修行的质地飞跃,涉及所谓元神和识神的不同运作。
“盖心中元神,必随吸气下降,则拘于迹象,久之气分必觉不顺。”
吸气时元神微意必然随之下降不必专门有意去操作,如有意操作则可能过于刻意,反而会感觉呼吸不顺畅。真气运行法强调吸气不用管、任其自然,两者所说完全一致。但应注意吸气任其自然并不是指吸气时可任大脑东想西想。
“夫静坐之功,当凝神入气穴,人之所共知也。然所谓神者,实有元神、识神之别。元神者藏于脑,无思无虑,自然虚灵也。识神者发于心,有思有虑,灵而不虚也。静坐者,当其凝神入气穴时,宜用脑中之元神,不宜用心中之识神。益用识神则工夫落于后天,不能返虚入浑,实有着迹象之弊。”
与真气运行法第三步调息凝神守丹田、第五步元神蓄力育生机,强调元神的作用说法也一致。基本都是有意识识神的操作,不懂初期直接元神操作。在长期的识神操作过程中也有好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极少数人进入元神操作。
但静坐要想达到高效当以元神主导操作为宗旨。这里说的元神识神运用理论有可能正好和上文相反,我们都知道我们思考用的是脑是识神,感应的用的才是内心是元神。
“后见道家书,有默运心火下行,可温补下焦之语。效而行之,气机初似不顺。乃于呼气之际,精心体验,知每当呼气外出之时,则肾必上升,心必下降。于斯随其下降之机,而稍微注意,俾其心肾互相交感,行之数日,即觉”丹田”生暖,无用再服硫磺矣!
后读《内经 四气调神篇》,至“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数语,益恍然悟会。乃知所谓“若伏若匿”者,即引心火下行也;所谓“若有私意”者,是既引心火下行,复俾心肾之气互相交感,而有欣欣之意也。道家“会和婴儿姹女”之法,即从此语悟出;所谓“若己有得”者,”丹田”真阳积久,元气壮旺活泼,守脐不去,此实为己之所得,而永久不散失者也。因悟得《内经》此节真旨,遂专心遵行,今年已七十有三矣!膂力精神毫不衰老,即严冬之时食凉物、坐凉处,亦毫无顾及,是哲学诚可济医药之穷也。哲学又何至累医学哉? ”
文中的“默运”等意念操作与真气运行法强调的“有意无意”“若有若无”“似守非守”“勿忘勿助”等操作原则也是完全一致。
“气海之元阳充实旁溢,督脉必有骤开之一日。此时周身如醉,神情如痴,统体舒畅,愉快莫可言喻,道家所谓药产者是也。从此功夫纯粹,药产屡见,又可以督脉以通任脉。盖通督脉可愈身后之病;通任脉可愈身前之病,督任皆通,元气流行,法轮常转,精神健旺,至此可以长生矣。”
和真气运行法一样,强调贯通任督脉的重要性。
总结,张锡纯静坐论和真气运行法都以中医为理论基础,共同点较多。当然有些操作细节也有不同之处。无论什么静坐方法,高低不重要,关键还是看适合不适合。
操作细节深入
1、识神也就是主观有意识随呼气时注意力下沉至丹田。
2、有意识并想象着有真气下沉至丹田,注意力自然一起下沉。
3、下意识非有意的注意力随呼气移动至丹田,初学此操作较困难。
4、非想象的,有气感下沉时,可随气感注意力移动至丹田。
5.......
这几种操作可能都属于识神操作,元神操作另议。第2种有想象成分,不太适合极少数人。主观控制真气也不适合部分情况。注意力'下沉''移动'时同时配合一定的内敛收聚意识。
如更深化操作细节会涉及到吸气时以及呼和吸之间停顿时的细节意念操作,本文就不细化了,大致自然就可。
重点的重点是关于识神与元神的意识操作区别,初学如明白一些细节意识操作就可能掌握。
大医张锡纯治疗早泄梦遗阳痿的气功妙法集锦
2020-12-16 转自 九天雷动 私有
今日泛读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发现其中有关于早泄和梦遗阳痿的气功妙法,试了一下,果然有些效果。本人才坚持了半个月,就从原来的15分钟增长到现在的25分钟。现将这几个妙法摘录如下,供大家学习。我也会把我练习的效果,慢慢更新在这里。
张锡纯(1860年-1933年),字寿甫,籍山东诸城,河北省盐山县人,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近现代中国中医学界的医学泰斗。著有《医学衷中参西录》。
1.针对早泄梦遗
元神交感元气
人之元神在心,元神藏于脑,而出于心。人之元气在肾,欲心肾相交,须于有意无意之间,运心中元神随呼吸之气息息下降,与肾中元气会合。即吸升呼降,于有意无意之中。若强意心中元神,随吸气下降,则失之自然,久之可致气分不顺。惟呼气外出之时,心中元神默默收敛,内气下降,与肾中元气会合浑融,不使随呼气外出,则息息归根,存之又存,而生命之根蒂自固。
此法,不惟心感肾,肾亦感心,使心肾互相交感。当呼气外出之时,肾中元气原自上升,此时,少加意力,使其上升之机渐大,即始与心中下降之元神欣欣相遇,互相交感,则一念在心,一念在肾,即《抱朴子》所谓“意双则和”之意。然此法功候不可太过,致火热炽盛,宜休息、断续行之。又须清心宽胸,戒谨色欲,涵养真水,与真火相济,始能得效。
《丹经》以肾有两枚,皆属水,而肾系连于脊椎自下数七节之上,名命门穴,是生相火,一火介于二水之间,一阳隐于二阴之间,即象应坎卦,与心之体为离卦互相感应。丹家即取此坎离之精,以练成还丹。
道家以肾为婴儿,心为姹女,脾为黄婆。当呼气外出之时,肾气随呼气上升,是婴儿欲有求于姹女。当此之际,即借脾土镇静之力,引心气下降,与肾气相会,此即心肾相交,即道家所谓黄婆媒合婴儿姹女之理。
《抱朴子》有炼气之法,先自鼻间吸气满腹,行片时,又自鼻间吸气少许,遂即自鼻间徐徐呼出所吸之气,气出时愈慢愈好。此亦交心肾之功。
张氏以为人身之热力,方书多以相火为主,而不知君火之热力,较相火尤胜。生殖繁育以相火为主,消化饮食以君火为主。君火发于心中,为阳中之火,其热下济,大能温暖脾胃,助其消化之力。此火一衰,脾胃消化之力顿减;若君火照而相火衰,其人仍能多饮食而享寿。是知君火之热力,于人身关系甚大。
张氏资禀素强壮,心火颇旺而相火少衰,饮食不忌寒凉,却畏坐凉处。后见道家书,有默运心火下行,与肾气互相交感之法,且引《崔公人药镜》“先天气,后天气,得之者,常似醉”四语为注解。后又以《抱朴子》“意双则和,和则增寿”之语,遂反复寻绎,有悟《内经》四气调神论所谓“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即此法。遂效而行之,数日觉下元温暖,神妙有不可言传者。
2.针对梦遗早泄
通督任
道家有以气通督任之法,有以意通督任之法。气通督任者,纯凭先天内炼工夫,一毫不着后天迹象。迨至日积月累,元气充足,勃然而动,冲开督脉以通任脉,有水到渠成之妙。至此,则金丹基础已立,功候不易到也。《道出真诠》谓通督任之法,当默默凝神,常照气穴。迨至元气充满,自能冲开督脉,循脊上行至脑,复转而下行与任脉相能。行者当精勤内炼,以听督任之自通。
意通督任之法,必借呼吸之气以升降,朽道家至要至秘之处。约略言之,行其法者,当收视返听,一志凝神,使所吸之气下行归根。其吸气下行之时,即以意默运真气,转过尾闾,循夹脊而上贯脑部。略停,又乘气外出之机,以意送此气下归丹田。真气之升降,借助于呼吸之外气,而实与呼吸外气之升降,息息逆行,《丹经》所谓“异风倒吹”也。元气之通督脉,常在人不及防备之时,其气陡然起于虚危,过尾闾、透夹脊、循督贯脑。此时无所谓借于呼吸,亦不暇用其呼吸。至积之又久,此气发动十余次,不能自通于任脉,反有蓄极不行之势,可知火候已到,默默静候,在其气又发动之时,即可助以呼吸之气,立定天心之主宰,借异风倒吹以默运法轮,其气自能由督脉而达任脉。此乃随元气自然发动之机而默为相辅之法,非有所矫强于其间。由此深求之,自能得其精详。
3.针对梦遗早泄
静坐法
静坐,凝神人气穴,用脑中之元神,而不宜用心中之识神。用识神则工夫落于后天,不能返虚人浑,实有着迹象之弊。释家谓:“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前认识神。”又:“心不是佛,智不是道”。皆言不可用心中识神。
用元神,则工夫纯属先天,有光明下济,无心成化之妙。元神,脑中无念之正觉。《阴符经》云:“机在目。”以目连于脑,目与脑中之正觉融合,即为先天之性光。用此性光下照气穴,是以先天之元神助先天之元气,则元气自能生长。故佛经有“北斗星里看明星”之语。又《心经》曰:“观自在菩萨。”菩萨二字,佛经恒借以喻气海元阳之气。柳华阳注云:“观乃我正觉中之灵光耳。菩萨即是慧命如来,大发慈悲,教大众时时刻刻观照此菩萨,菩萨得受此灵光之慧力,久则自然如梦觉,融融然如薰蒸,活活然如盆珠。”观此注文,益知静坐时用元神之妙。
至静坐功深,元阳充足,征兆呈露,气机之动,又宜用采阳工夫。然阳之生,多在睡眠之际,偶然知觉,宜急披衣起坐,先急呼急吸数口,继徐呼气数口,又继则徐而且长,细细呼气数口。且当呼气外出之时,宜将心中识神意引下降,与肾气融合。呼气外出之时,肾气随呼气上升,自与下降之心神相遇,此道家异风倒吹之功,以收回元阳。
静坐之时,用脑中元神,即文火。采阳生之时,用心中识神,为武火。即静坐之时用文火,名为凝神照气穴;至采阳生时用武火,方可谓凝神人气穴。以照惟照之以神光,不着迹象,故为脑中之元神;人则念念注于其处,已着迹象,故为心中识神。
至于用识神以采阳生而不嫌其暂时着迹象者,诚以内炼之功以先天为主,以后天为辅,识神虽属后天,实能辅先天元神之所不逮,故可用之以收一时之功。
以文火、武火互用不熄,气海之元阳充实旁溢,督脉必有骤开之时。此时周身如醉,神情如痴,统体舒畅,愉快莫可言喻,即道家所谓之药产。
此工夫日深,药产屡见,又可由督脉以通任脉,通督脉可愈身后之病;通任脉可愈身前之病,督任皆通,元气流行,法轮常转。精神健旺,至此可以延年。督脉之通,火候到时,可纯任天机之自然;至由督脉以通任脉,火候到时,又宜稍助以用意。
静坐工夫至此,骨骼变化,聪明顿开,哲学会悟。若或启诱,为医济世,自能妙悟非凡,临证审机,触处洞然,用药调方,皆至臻妙,既能寿身,又能寿世。
4.针对阳痿
元气伤损,其阳痿而缩。阳痿因气化不能贯注,犹易治;阳缩因元气亏损,其元阳之根柢已伤,难治。
欲元阳壮旺,自当以培补元气为主。然人之元气禀于先天,非若后天之气,可以药饵补助。内炼家有补助元气之法,即静坐功。
法为:静坐,闭目存神,默运脑中。自然之知觉随目下注丹田。即《丹经》所谓凝神人气穴、《佛经》所谓北斗星看明星。此法要处,在勿忘勿助。忘之则一曝十寒,工夫间断;助之则着于迹象,已落后天。故善用此功者,但用脑中之元神,不用心中之识神。
元气本为先天之气,惟常照以先天之性光,则元气自然生长,阳事自举。若静坐时心神易走,宜暂持元神交感元气,使心降肾升,意念欣欣。移时,其心不外驰。可再用功如前。此乃文火、武火相济为用。
治梦遗运气法
——摘自《医学衷中参西录》前三期合编第八卷末
语有之:心病难医。少年梦遗之病,所谓心病也,故治此病者用药颇难见功。曾见方书载:有人患此病百药不效,有僧教以自尾闾(脊骨尽处)将气提起如忍大便之状,且耸肩缩颈如用力顶重物,其病遂愈。
按:人之脑髓神经,循脊下行,而后人有梦遗之患。僧所云云,仿佛若道家“逆转河车”工夫,是以有效。然此僧特约略言之。今若能更借呼吸之外气,以运内气之升降,其法始备,而以治此症尤验。欲行其法者,当收视反听,一志凝神,使所吸之气下行归根;当其吸气下行之时,即以意默运真气,转过尾闾,循夹脊而上贯脑部;略停一停,又乘气外出之机,以意送此气下归丹田。真气之升降,借助于呼吸之外气,而实与呼吸外气之升降,息息逆行。丹经所谓“巽风倒吹”也。如此呼吸如环,督任流通,气化团结,梦遗自除也。
或问:道书《真诠》谓通任督之法,当默默凝神,常照气穴(丹经云“凝神入气穴”)。迨至元气充满,自能冲开督脉,循脊上行至脑,复转而下行,与任脉相通。由是观之,当精勤内炼,以听督任之自通,而非有所矫强于其间也。今谓通督任之法如此,果真能通督任乎?若非督任真通,何以谓“小周天”乎?
答曰:道家有以气通督任之法,有以意通督任之法。气通督任者,纯凭先天内炼功夫,一毫不着后天迹象,迨至日积月累,元气充足,勃然而动,冲开督脉以通任脉,有水到渠成之妙,诚有如子所云者,然若此则金丹基础已立,功候不易到也。至于意通督任者,即愚上所云云者是也。此道家因向道者不能尽除其欲心,致有梦遗之病,乃设此意通督任之法,遵而行之,可以清心寡欲,可以秘气藏真,虽系后天有迹象功夫,以之修道规不足,以之治病则有余也。亦名之“小周天”者,美其名以动人之信仰而厚其笃行之力也。
或问:意通督任之法,必借呼吸之气以升降矣;至气通督任者,亦有借于呼吸之气否?
答曰:子所问者,乃道家至要至秘之处,各丹书皆未明揭,因非其人不敢传也。愚原门外汉,何能道其精详?然可为子约略言也:方元气之通督脉也,恒在人不及防备之时,其气陡然起于虚危,过尾闾、透夹脊、循督、贯脑,此时无所借于呼吸,亦不暇用其呼吸也;迨积之又久,此气发动十余次,不能自通于任脉,转有蓄极下行之势,于斯知其火候已到,默默静候;迨其气又发动,即可助以呼吸之气,立定天心之主宰,借巽风倒吹以默运**,其气自能由督脉而达任脉。然此乃随元气自然发动之机而默为辅相,非有所矫强于其间也。有志之士,由此约略者而深求之,自能得其精详矣。
梦遗之症,若治以药饵,宜于临睡时,浓煎龙骨牡蛎汤,送服抱水三物丸(附载于第七卷“一味铁氧汤”后。)二十丸,颇有效验,连服一月可以除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