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写经 法藏 P.3674 太玄真一本际经第八最胜品
敦煌写经
法藏 P.3674
太玄真一本际经第八最胜品
尺寸:29×208厘米
背面:儿童习字
《本际经》是初唐、中唐之际流行之道教经典。其内容旨在教化三乘以导入一乘,并说一切诸法之根本为非因非果之道性。
《本际经》又称《本际》,唐·玄嶷《甄正论》卷下云:“至如《本际》五卷,乃是隋道士刘进喜造,道士李仲卿续成十卷。” 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早期道教由于葛洪、陶弘景等注重方术蘸仪缺乏有效的义理建设,虽然经过葛洪、陶弘景的论仙说等神仙信仰宣传,但依然效果不大。
《抱朴子》这套理论,尽管他吸取了某些玄学的观点,但如果用魏晋玄学那种思辨性很强的哲学标准来衡量,他无疑是很粗糙的,他所采用的论证方法不是思辨的而是神学经验的。葛洪、陶弘景的神仙道教在佛道争论时对于早已完成老庄玄学化的本土佛学自然是被动无力的。
然而《本际经》另一方面从《本际经》的行文风格、用词术语与及思想宗旨来看,它和后来的《楞严经》都很相似,后者很可能从中继承了不少东西。并影响了佛教。
《本际经》十卷,玄嶷《甄正论》(卷下)云,“至如《本际》五卷,乃是隋道士刘进喜造,道士李仲卿续成十卷”。《本际经》在唐代甚为流行,然玄嶷“刘进喜造”之语,堪为谬说。有学者通过对本世纪以来《本际经》的研究情况的考察,统计《本际经》有异称十三种之多,为太玄真一本际经,太玄真一本际妙经,太玄空一本际妙经,太玄本际微妙经,元始洞真决疑经,天师请问经,太上决疑经,元始洞真决疑经,天师请问经,太上洞极胜无等道集经,太上洞玄灵宝开演秘密藏经,太上开演秘密藏经,太上道本通微妙经,太上道本通微妙经,太上妙本通微妙经。从中可分为以真一或空一本际为题,以决疑为题,以秘密为题,以妙本通微为题四大类。而《本际经》若为个人创作的著作,断不致有如此之多的异称。再者,今以镰田茂雄辑本(见《道藏内佛教思想资料集成》),考诸隋代之前的道教经论,雷同处甚多。若为个人创作,当有所增饰,不至全盘照搬。又一,刘进喜为注《老》名家,注《老》文体,与《本际经》根本不类,出自一人之手几不可能。可知其为编纂而非造作。至如秋月观哄以为由于初唐时期佛道之争的白热化,道教为了挽回理论上的优势,“编写了最高理论经典《太上真一本际经》和《太上一乘海空智藏经》”的推论,恐怕该有所修正了。
东晋佛教学者竺法雅,为便于向汉族门徒宣讲佛经,倡导了“格义”讲授法。据梁《高僧传》卷四《竺法雅传》说:“时依雅门徒,并世典有功,未善佛理,雅乃与康法朗等,以经中事数,拟配外书,为生解之例,谓之格义。及毗浮、昙相等,亦辩格义,以训门徒。”格义即比附,亦即以汉人熟悉的老庄学说来比附“般若”教义。佛学大师慧远亦效法之。这说明当时佛教学者对老庄学说之借重,久之,则佛、玄圆融,外来的佛学便颇具中国文化色彩了。东晋支道林,便是一位玄学化的佛教“般若”学者,以玄解《般若》,正如著名佛学家郭朋先生所说:“支道林浑身浸透‘玄’气”,“支道林确也是一位披裴装的玄学家”(郭朋《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第十章《玄学化的名僧》’)。他在《大小品对比要抄序》中说:“其为经也,至无弯豁,廓然无物者也。无物于物,固能齐于物;无智于智,故能运于智。是故夷三亏解)脱于重玄,齐万物于空同。明诸佛之始,尽群灵之本无。登十之妙阶,趋无生之径路”。
他所说的“重玄”,即《老子》的“玄之又玄”,故“重玄”本属老庄之学,而非佛学范畴,孙登沿用,乃使归返老庄之学。在晋代有好些玄学化的名僧,如竺法雅、支道林、于法兰、于法开、于道邃等,正是这些玄学化名僧的宣教与著述,在客观上成为了后世佛、道交通和交融的桥梁,也正是道教学者援佛入道的方便路径。盛唐时期的道教学者刘进喜、李促卿、方惠长、黎兴等造构《本际》《海空》等道书,造出了这类满篇佛法思想与语汇的道书,穿戴的是太上老君的衣冠,实际上已经改头换面,离开了道教重玄学的根旨。故我以为这些道教学者主观上是想丰富和深化道教义理,而在客观实际上是使道教在丧失其道家、神仙家内涵的特色。这些的经典,后世道教徒鲜有诵习者,不过作籍收存于《道藏》而已。道教义理主流,仍然循着道家与神仙家相结合的轨道演进 。
《本际经》十卷分别为:卷第一护国品;卷第二付嘱品;卷第三圣行品;卷第四道性品;卷第五证实品;卷第六净土品;卷第七譬喻品;卷第八最胜品;卷第九秘密藏品;卷第十。《本际经》中大量出现的对佛教词汇概念的借用,首先,是针对南北朝佛道论衡中佛教思想界指责道经剽窃佛典,把灵宝经作为批判的主要对象,同时也为了回应智颁和吉藏在各自的判教观中对道教的否定批判立场。除了这些佛教语汇的借用外,法琳实际上没有指出的还有: 《本际经》在很大程度上是模仿《大般涅檠经》而来的。例如法琳在此提到、而敦煌本依然保留的《道性品》和《圣行品》这样的品题,这是从《大般涅桀经》中的《如来性品》和《圣行品》仿作而来的。《本际经·付嘱品》模仿《涅槃·闍维分》,《本际经·譬喻品》模仿《法句譬喻经》,本际经不仅与上述两部佛典的关系密不可分,该经亦有与诸多大乘佛经相仿的用语,相涉颇深的佛典有《摩柯般若波罗蜜经》、《维摩诘所说经》、《妙法莲华经》、《大方广佛华严经》及《大般涅槃经》等五部。本际经与其他佛典的语言问题,依次大乘经有《佛说人王办若波罗蜜经》、《佛说千佛因缘经》、《贤劫经》、《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入楞伽经》、《正法念处经》及《佛说法经》等等十八部;小乘经有《启世经》、《中阿含经》等四部,论典只有《中论》、《大智度论》两部,共计二十四部释典。此外,还有佛教法数及名相、品名、义理。本际经各卷来自释典的情况,仿用最多的是卷七《譬喻品》,所根据的佛典除《涅槃.闍维分》之外,居次为《大般涅槃经·付嘱品》是以《涅槃部》的经典为主。第三是卷一《护国品,取法的释典多达十八部,当中亦关于一些法数,因此整品多以佛典内容为根基。另外,像卷六《净土品》虽然发掘与佛教类似的并不多,但全品介绍五种净土和第四种业报净土的诸多教化的方法,这些大多又与佛经佛经无不相关。《本际经》产生后,此经一出更引起佛教各界的齐挞伐,强烈谴责。这主要是佛教学者站在维护佛教的立场,对编造者此举虽然相当不认同,重点当然不希望“佛语”被模仿运用,进而逐渐变得混淆不清,径渭难分。
本经可以说是当时代的培育而撰成的,汇集当代汉译释典所有的精华和学说。《本际经》约七世纪三十年代签成书,到了八世纪中叶安史之乱前大概有一百二十年,是流传最广时期。此时佛教争论的重点是《本际经》和《海空经》。由于经历很长时期争论,因此也被批评的很严重。从敦煌写卷的数量,可了解《本际经》在流行时期是众所熟知,然而安史之乱以后便渐趋式微,主要是许多道经遭受烧毁,于是改为低调处理。后代编《道藏》的人对于此性质的经典就少收,对于《本际经》仅仅保留一卷,给后入的印象是隐隐约约,籍此告诉世人历史上曾出现这一部经典,有著“以藏存实”的意义。
《本际经》十卷的写本以第二卷的件数最多,足以表明此卷流布最广,所以篡修道藏时,既选择第二卷为代表,但首题为《太玄真一本际妙经·付嘱品》,尾题《太玄真一本际妙经》,极尽淡化,不提这是《第二卷》。若不是百年前敦煌卷子的发现,现代人根本不知道整部《本际经》的内容,讲难以有讨论的空间。想一想为什么那是不愿意把整部经保存下来呢?应是当时的道士均很清楚《本际经》的来历,道教徒亦经过一段时间的自净,反思后而做的决定。再则,在深入剖析重玄思想的同时,最好具有详细对比的功夫,这样对整个思想脉络会更加明了,才不至于会模糊道教真正的本质 。
在当时,《本际经》似乎被当作具有求吉避凶护国安民作用的神符之类的经文加以重视。如元始天尊在《本际经护国品卷第一》说:“若复读诵此经,依经修行,昼夜不懈,是人所在之处,自然安乐,随所往生,得居净土。所以尔者,此经尊贵,众经中王。此经能为众生消净内魔、鬼贼、宿结、烦恼,开发真道自然正性。若人服行,四谜业障诸漏根本,自然差愈。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一句,意乐讽诵,一念之中即能消除无量无边宿根罪恼。譬如积夜暗室,一念澄明诸暗皆尽。若入大海,遭值恶风,波波浪扬激迷路失道,又无道师,诵念是经,风波恬静,神龙负舟,即值同伴,还至本处。若入山林峻险之地,毒虫猛兽欲来害己,诵念是经,虫兽却退,不见中伤。若值寇贼,怨对相逢,诵念是经,怨仇欢适,反成至亲。若在怖畏暗冥之中,诵念是经,鬼魅消却,朗覩光明。若在囹之中,诵念是经,即得解脱,枉曲得申。若有终亡,三日、七日乃至七七,家人同学为其烧香,诵念是经,即得开度,魂升南宫,不入三途,还生善道。是知此经进行法中最为第一,断伏法最为第一,定慧法中最为第一,禳灾法中最为第一,严净法中最为第一,降伏法中最为第一。此经功德不可思议,犹如虚空,无有边际,神仙兵马、侍直骑吏、仙童玉女,五帝直符、金光童子悉属此经。何以故?此经大乘,兼包众经,一切官属悉从其教,譬如大海无所不包,吞纳众流,此经如是。若复有人舍家资财,或卖妻子市诸香油种种法具,及以斋食供养资给持此经人,所得功德,最为无量。何以故?是人能成就十方天尊,出生众圣。若复有人无有资财,自舍身力,给侍驱使,不惮苦辛,此人得其善力,功德难思,众圣苦说,不能令尽。若复有人纸墨缣素,刻玉镌金,抄写书治,装潢(纟臽)轴,流通读诵,宣布未闻当知其人已入道分,名书金格,列字玉篇。若复有人一心正念,听读此经,欢喜踊跃,得其义味,忘于寝食,不觉为久,当知此人过去世中,已曾闻值,暂生下世,寄惠人间,不久仙度,终归得道。”
按经中所说抄写书治或诵念本际经,则世人欢泰,国土安宁,并有神圣性。天尊又曰:“若复有人诽谤此经,生不信想,轻慢法宝,疑毁圣文,当知此人无量劫来,沉沦下鬼,受诸苦报,备历异形,始得受生,还于人道,愚痴触壁,无所解知,习恶种因,不能信受,所行非法,动为罪田,背正入邪,违真信俗,三官九府记其功过,书名黑簿,死录之中,或在现世恒婴诸苦,或犯王法,执系鞭挞之病,或得恶风虫癞之病,忧厄恼难,贫穷困乏,或为外魔异道惑乱其心,虽在世间,人所弃薄,周诣游处,不值善缘,一失生道,永乖贤域,死入地狱,无有还期,受报幽牢,缄闭重槛,昼夜考掠不覩三光,或拖铜柱,形体焦伤,或上刀山,痛毒难忍,冥冥长夜,万劫无出。纵得受生,还为六畜非人之类,永失人道。汝等四众广加开化,宣告男女,咸使一心尊承正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