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理想主义者高翰文,二十年后,必然会成为第二个沈一石

(杨角风谈《大明王朝1566》第162篇文章)

嘉靖四十四年冬,大明朝的国库再也撑不起庞大的帝国开销,这边灾民遍地,那边百官哭嚎,还有一个户部官员在默默地写《治安疏》……

作为当权的清流派,面对嘉靖帝的指责,必须对现有财政状况做一番梳理,由此,高翰文夫妇被请进了裕王府。

由此注定了,高翰文就是下一个沈一石……

杨角风谈大明王朝第162篇文章:大明王朝:理想主义者高翰文,二十年后,必然会成为第二个沈一石。

一、

高翰文出身苏南世家,家境良好,从小饱读诗书,并成功通过科举,获得翰林院编修一职。后来妄议朝政提出了“以改兼赈、两难自解”的方针,并被严世藩派往浙江杭州任知府一职。

其实后来胡宗宪对他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第一,你不该出来当官,你的才情只宜诗文风雅。第二,既然中了科举,就应该在翰林院储才撰书,不应该妄论国策!”

在这一点上,高翰文的情商比海瑞,要差一大截,且处事方面过于刻板,被人卖了还帮人家数钱。

当初郑泌昌和何茂才就是获得他懂音律这条信息,略施小计,就给他玩了一出“仙人跳”。由于他太过愚笨,连芸娘都看不下去了,甚至善意提醒都提醒不动。

对于高翰文这种顺风顺雨,一路走过来的人,往往带有浓重的书生气。并且是十足的理想主义者,他所理解的官场并不是大明朝的官场,如果按照他想的方案执行,自己怎么死的都不清楚。就像当初严世蕃送他的文房四宝,你以为真的是严世蕃欣赏他这个人,让他写字的?

当然不是,严世蕃自己都说了:

“这支笔送给你可不是让你写字的!”

当然这支笔也不是严世蕃说的让他写捷报的,而是用来拉拢高翰文,让他当替罪羊的,用胡宗宪的话来解释就是:

“圣人的书是拿来给别人看的,拿来办事是百无一用!”

所以,从离开京城的那一刻开始,高翰文整个人都是懵逼的,直到再回到京城,再到出狱,再到以棉布商人出现,他自始至终都是懵逼的。

二、

高翰文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可以说他是时刻在关心着朝政大事,对于国库空虚这种事,他也是在寻找解决方案。由此已经辞职经商的他最早提出了生产淞江棉布的方针,并把方案寄给了张居正。

张居正告知裕王的时候也提到了:

“其实这个主意就是高翰文给臣写信的时候提出来的。”

裕王马上警觉,当初“以改兼赈、两难自解”的方针就是他提出来的,弄得浙江一塌糊涂,这次会不会重蹈覆辙?

张居正的回答是此一时彼一时,当初是因为严党把持朝政,现在换人了,当然不会。

当初是“改稻为桑”,现如今是“改种棉田”;当初是严嵩内阁首辅,严世蕃掌管工部,胡宗宪掌管地方,现如今是徐阶内阁首辅,徐璠掌管工部,徐阶弟弟经营棉田;当初是沈一石经营丝织作坊,现如今是高翰文经营棉织作坊……

大明朝还是那个大明朝,高翰文的结局,必然会重蹈沈一石的覆辙。

其实不仅我们能分析出来,作为高翰文的老婆,也就是芸娘早已看破,甚至于她要向裕王妃求情:

“民妇恳请娘娘跟王爷说个情,不要让他跟官府跟朝廷经营棉业。朝廷和官府的水比海还深,浪比海还大,民妇的丈夫没有这个本事,他驾不了这条船,过不了这个海。”

面对裕王妃的质疑,芸娘提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沈一石:

“要论心机,论对付朝廷和官场的谋略,论通天的手段,民妇的丈夫都不及沈一石十分之一。”

那么我们又得回到之前的剧情,沈一石为什么注定是个悲剧人物,除了一把火烧死自己,他究竟有没有破局之策呢?

三、

这个问题的答案,严嵩就可以给我们提供,当初他下令查抄沈一石时就说了一句:

“历来造反的都是种田人,没听说商人能闹翻天。”

为什么会这样?

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沈一石是一个商人,养肥了,养大了,随便一个理由就把他给割了:

“上下挥霍无度,便掠之于民,民变在即,便掠之于商。”

而沈一石自焚的节骨眼儿,正好是民变在即,他根本就逃不出命运的车轮。

这也是为什么沈一石,作为浙江首富,一个丝绸大老板,心心念念的却是一身官服,哪怕这身官服不是官府授予的,哪怕这个官职本就是虚的,是不受朝廷认可的。

在《雍正王朝》中,雍正帝即位之前,辛辛苦苦夺得了任伯安的《百官行述》,为什么自己不留着,却要一把火烧掉呢?

按照他嫉恶如仇的态度,本应该把这些劣迹斑斑的官员全揪出来,杀他几个,不是更有震慑作用吗?

这其实就蕴含着深深的谋略了,也正是雍亲王的此举,奠定了太子胤礽的倒台,他的上台。

因为这玩意对他来说根本没用,权力本身就是一种威慑力,并不是靠记载某某人的罪行的本子,显然太子胤礽并没有想明白。

同样想不明白的还有沈一石,指望他记载各种官员拿了多少钱的账册救命,那就是异想天开。

沈一石不是傻子,时局看得很清楚,他也明白,改稻为桑落地浙江,就是神仙打架,自己很难全身而退。

他还算聪明的,不聪明的马宁远、李玄、常伯熙、张知良成了第一批替死鬼。

四、

等到双方势力达到平衡之后,沈老板就明白了,自己的命运悬了:

所以,在郑泌昌和何茂才忽悠自己打着制造局的牌子去买粮,去当替死鬼的时候,他醒悟了,来了招暗度陈仓。

他以为自己掏光家产赈灾,此举能感动嘉靖帝,能挽救自己的性命,难!

当年老朱创立大明朝的时候,就曾经以乱政罪名,处理了江南首富沈万三,你沈一石能跑得掉?

后来沈一石跟杨金水的那番对话并没有动心眼,全部都是真心话,也打醒了杨金水。虽然杨金水还在给沈一石画饼,只要这一关我们躲过去,我一定帮你跟老祖宗讲,弄个一官半职。但沈一石已经无机会享受了,人生走到最后关头,他还是把账册交了出来,以自己承担全部责任为筹码,换来了芸娘的新生。

如果说沈一石的失败,是因为他的靠山是杨金水,杨金水自身难保,自然也就保不了沈一石。那么后来的高翰文,其靠山已经是堂堂的裕王妃,也就是万历年间的皇太后。

可惜就可惜在第二部《大明王朝1587》没有拍出来,如果拍出来的话,高翰文跟芸娘的戏份必然不会少。

可是裕王妃要想通过手中的权力换来利益,必然不能张口就要,她巧妙地把弟弟安插到高翰文身边。嘴上说着是让高翰文教他做生意,其实就是一个兼具吸血和监视功能的卧底。要知道那时候的商人地位如此之低,作为未来皇后、皇太后的弟弟,大明朝的国舅,自降身份去做生意?

你信?

高翰文的淞江棉布跟沈一石的丝绸作坊,其实质是一样一样的,都是权钱交换的产物。表面上看高翰文提供银两,皇权给他开绿灯,实际上这种交换是不对等。

太平的时候,什么都好说,可是如果靠山倒了呢?如果大明朝突然需要很多很多钱了呢?

张居正在剧中就跟裕王妃眉来眼去的,互相欣赏,后来他能坐上首辅也少不了裕王妃使力。但万历皇帝不是糊涂皇帝,小时候是听张居正的,等有自己的主见时,还不是照样清算。

张居正都被清算了,李皇太后还有什么权力可言,更何况高翰文呢?

等万历三大征一开始,首当其冲的还是高翰文啊,他不挨刀,谁挨刀?

所以,高翰文要想不成为沈一石,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充分利用裕王妃当权的那段时刻,大力发展海上贸易,千万别上岸,没准能成为第二个郑成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