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本草经》:​黄芩

《神农本草经》:黄芩[1],味苦,平。主诸热[2],黄疸,肠澼,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瘡,疽蚀,火疡。一名腐肠。生川谷[3]。

注:

【1】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根。

【2】诸热:(1)指邪热、湿热、郁火。(2)多处有热,外而肤表,内而臟腑;在气、在血;上而心肺,中而脾胃,下而肝胆、膀胱、大小肠等,非独肺也。

【3】生川谷:《别录》:“生秭归及寃句。”

黄芩,味苦,性平。主治各种热证,黄疸、痢疾、泄泻,并能逐水、下瘀通经,治疗恶疮、痈疽、肌肉溃疡、火疮肿痛等证。又名腐肠。生长在山谷中。

按:肺主通调水道,肺热则失清肃之令,水道不通。黄芩苦平偏寒,苦能泻肺,寒能清肺,肺清实去则通调水道,气化下及膀胱而水下逐。脾主运化,喜燥恶湿。脾湿不运则水泛溢。黄芩苦能燥湿,湿去则脾健运。可见黄芩“逐水”颇有道理。血闭即经闭不通。有因热雍而致的,心主血,黄芩味苦清心,苦又降泄;有因中焦湿热,脾不统血,血不健运而致的,黄芩清热燥湿,则脾健运、统血,所以主治此证。黄芩,质细而实,沉重下降,专泻大肠下焦之火,攻肠中蓄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