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教育智库年度报告:2020学校进化十大方向

12月6日,为期28天的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盛大落幕。
本届年会囊括了20余场主题峰会、16个区域论坛,呈现近500份一线教育实践报告,构成2020年基础教育重建生态的前沿样本、多维透视和行动建议,引发了基础教育界一场学习的“暴风雨”。
闭幕式上,除了备受关注的“2020年度全球基础教育风向标”,蒲公英教育智库研究团队还发布了10个维度的专业风向标,简述如下:
顶层设计:打量卓越学校的“根茎枝叶”,看理念愿景在如何层层抵达
张乐(学校内涵发展研究院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
顶层设计是“激发学校办学活力”的核心逻辑和基本原则。
但现实是,我们学习了很多套路,学校发展却依然难以突破。因为,复杂系统不能简单化,教育未来不能框架化,人的发展不能定式化。这决定了顶层设计一定是在必要环节、关键要素、结构系统的持续迭代上,呈现一场从学校基本面出发的专业抵达。
如何抵达?纵观北京中关村三小、重庆巴蜀小学、山东青岛二中、德国ESBZ学校等国内外卓越学校的实践样态不难发现:学校的“根”(坚定的价值愿景),“茎”(通达的结构管理),“枝”(有效的行为变革),“叶”(竞放的组织个体)。
正是这样的“根茎枝叶”,承载了一所学校的文化、管理、结构、机制、课程……促成了学校生命系统健康发展,带动了学校整体的转型和进化。
学校内涵发展研究院研究中心倡议:卓越学校的顶层设计,必要且只能向正在生成的未来学习。
这意味着,我们首先是要走到系统的边缘去观察,找准整体的关键点;其次,回到组织内部观照反思,突破瓶颈的制约点;第三,微观系统中走出一小步,发掘特色的生长点。进而实现如下四个思维转变与行动抵达——

变答案为问题,让共识达成;

变自生为创生,让价值呈现;

变权威为涌现,让系统发力;

变推力为愿力,让组织进化。

学校治理:民法典时代如何推进学校治理法治化“微改革”?
吕倩西(蒲公英教育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员,盈科律师事务所教育法律专委会委员)
《民法典》将于明年正式施行,人格权独立成编,首次明确自然人的安全、尊严、身体和行动受法律保护,这要求学校要对学生人身权予以特别尊重;“个人信息保护”独立成章,这要求学校加强内部管理,防范学生信息泄露;“自甘风险原则”确立,这为学校组织风险性文体活动扫除了障碍。
《民法典》时代到来,学校治理该如何顺势而为进行法治化“微改革”?蒲公英教育法律研究中心有三个建议:
在理念上,以“人”为中心,充分尊重和保障学生与教师的权利是学校治理的内在要求;明晰权责是学校治理的关键点。
在路径上,结合《民法典》等法律规定,梳理应对的“制度+流程”,解决具体问题。比如针对学生伤害事故,制度方面建议规定岗位职责、处置原则、处置方式、处置流程等内容;流程方面则梳理了应急处置和善后处理两个流程。
在治理中,学校可以借助蒲公英智库云端平台,选择标准化法律产品解决常规问题,运用及时性法律服务解决紧急问题,享用定制化法律服务解决疑难问题
蒲公英教育法律研究中心希望,为学校建立以“先进的治理理念、完善的治理制度、明确的岗位职责、清晰的流程文本”为标志的学校治理体系,推进学校治理法治化“微改革”。
未来教师:教师职业成长,时代有N个路径,进阶有多个层次
吴虹(蒲公英教育智库培训事业部总经理)
我们处在一个数字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人类的手脚被释放,头脑不断延展,未来教育的场景注定会更加开阔,更加真实。未来教师将更具挑战性,也更具个性化色彩。
今年以来,蒲公英教育智库师训团队梳理了未来教师的角色分工,涵盖家校沟通师、挫折引导师、智能协作师、学生成长顾问、学习过程的领航员、学习效果的评估者、学习情境的创设者、习惯教练、美感助长师等20多个维度,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师素养研究,提出未来教师专业进阶发展的4个素养模型:
1. 专业素养(12项):读懂孩子、设计课程、科技素养、数据素养、科研素养、学科评价素养、个性化心理辅导素养,科学育德能力、数据驱动下的个性化教学素养、实验能力、跨学科教学能力,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2. 通识素养(16项):合作与沟通、学习力、乐观有趣、创新突破、跨文化理解、国际视野、整合资源、表达力、好奇心、勇气、反思力、想象力、思维力、审美力、共情能力、设计能力;
3. 职业素养(5项):职业规划、职业形象、情绪管理、职业幸福感、职业道德与心理素质;
4. 个性化成长:深度研究走向不同领域纵深专家型教师的能力。
未来教师不仅仅是学生的精神导师,更是自身幸福成长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创新者。
未来教师:2020教师在线学习,学校做了什么,还能怎样更好?
陆悦(蒲公英大学教学总监)
蒲公英大学认为,适应未来的学习包含五大趋势:
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线上线下结合、集体讲授与小组学习结合、主动学习与认知外包结合等新型的学习方式。
突破时空限制的“泛在学习”将成为主流,学习者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决定学习的时间、空间及方式。
更多依靠虚拟现实技术,实现沉浸式学习。
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合作探究学习将取代接受性学习。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实现精准学习,也会成为未来学习重要特征之一。
更重要的是,在未来,学习者既是知识的消费者,也可以是知识的创造者。
2020年的教师在线学习,学校至少在四个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对工具及方法的初步探索、对在线学习方式形成初步认识、关注师生在线学习能力培养、着手异步在线课程建设。
未来如何实现更有效的在线学习?蒲公英大学提出了3条建议:
1. 用效果学习建立教师的专业自信。符合需求的学习内容、指向实践的练习设计、以群体推动深入思考,以及学习成果的输出与留存,是保障在线学习效果的四个重要因素。尤其对于线上教师培训,社群学习及效果输出至关重要。
2. 采用多样化激励原理保持教师在线学习热情,避免线上学习流于形式。
3. 关注实时在线课程与异步在线课程交互形成的新型“混合式学习”。
学习空间:从“最课程”、“无边界”,走向“场景革命”,教育设计升级路线
张莉(DETT教育设计研究院执行院长)
学校的空间场景就像一位富有生命力的有光伙伴,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环境里的每一个人。
站在学习者立场,重新思考教育,重新设计学校,DETT教育设计研究院在“完善基础功能”、“提升美学感受”基础上,走到了“课程与空间环境相结合的无边界、全学习”,并进一步走向“以学为中心”的“场景革命”。
校园设计“场景革命”,是从教育的根本目标出发,以“全人成长”角度,去做教育价值选择到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的融合,到人与关系的深度介入,再到技术托底、空间育美、功能重组、流程再造的设计。
就学校学习特征而言,DETT教育设计研究院提出了场景革命设计的四个维度:
场景与空间。围绕空间的功能、形态、布局以及审美来展开。它的核心价值在于提振人的心理能量,调动人的情感温度。
场景与技术。包含工具、设备、软件、数据,指向学习的高频效应,学习的便捷与及时反馈。
场景与内容。这个维度的设计极其专业、复杂、个性化,每所学校都包含不同的学习框架、学习主题、挑战问题、学习资源、学习方式。指向学习者不可或缺的学习目标,学习的挑战和自我认知。
场景与人。包含场景里的达人、学习关系以及展示与表达,指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有挑战、高目标的学习。
学习空间:“云上学校”该怎样设计,才能释放教与学的潜能?
张传勋(蒲公英泉源学校校长)
王慧(蒲公英未来学校装备研究中心总监)
如何让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学实体空间、学习虚拟空间、多维交互空间的高度融合?如何让个人终端、云学习平台、无线网络、新媒体技术、系统资源实现无缝对接?
正在构建中的蒲公英云上学校,从四个方面打造未来学校形态,也许能提供一些参考:
1. 场景模拟。在虚拟空间中建立学习平台,甚至搭建学校模型,同步学校的课堂与资源,还可以给进入学校的每个人“订制”角色,赋予相应的权限和功能。
2. 资源共同体。云上学校提供给学生自主的课程平台,不仅能回顾所有的课堂实录,还链接着全球各个博物馆和艺术馆的公开资源。
3. 混合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进度获取学习资料,展开线上线下无缝衔接的混合学习。比如云上体育馆,不在实体学校学习的孩子,也可以自行运动并上传至“体育馆”,和其他孩子一起比拼。
4. 游戏化激励。如何实现评估和激励?云上学校将大数据转化为一套完整的金融体系,进入学校就像进入了一座虚拟城市。完成不同难度的挑战,获得相应的虚拟币。虚拟币能在线下兑换学校的文创产品,还可以在线上用购买肥料浇灌一棵树,当这棵树成熟,校园里也真实的种下一棵树。此外,学校定期公布“福布斯排行榜”和“品牌排行榜”,鼓励个人和团队。
学校阅读:让图书馆成为师生奔赴的“打卡地”
胡明明(学校内涵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杨欢(DETT教育设计研究院空间环境设计总监)
在知识获取多元而极简的时代,设计一所真实阅读、立体阅读的学校图书馆,才是推动教育整体变革的有力因素。
针对学校实践,蒲公英智库学校内涵发展研究院与DETT教育设计研究院经研究调查后提出,图书馆应该成为学校的资源库、智慧库、文明库。
他们在进一步寻找学校实践方向的过程中发现,技术、设计、馆藏、课程——4个关键因子正在改变学校图书馆与人的关系。
蒲公英智库学校内涵发展研究院与DETT教育设计研究院联合呼吁,学校应以“布线”的思维,从以上4个方面来升级现有的图书馆操作系统,将资源与人链接,创造个性化的积极的学习体验——
设计:重视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功能安排更具融合性,供跨时间、跨空间、跨学科、跨年龄的使用;重视更高阶的审美情趣。
技术:通过环境智慧控制,实现建筑舒适性和节能性;引入大数据分析,并对接全球海量信息。
馆藏:不仅有短期的主题图书展,还有关于民俗的特色馆藏,甚至可以将传统课堂缺少的重要议题设为特色馆藏,让学校的图书馆变成一中心、多分支结合的阅读系统。
课程:图书馆不仅可以提供以学科学习过程为线索的素材,也可以成为跨学科探究的支撑系统。一本好书就是无数个项目的探究源泉,同时也是解题方案。
学校阅读:如何阅读,就如何学习,也如何存在
张安仁(苏州半书房学术总主持)
人类在认识自身、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一直与人的创造物——按规律运行的机器,互相模仿、竞争、超越、对话。即图灵所说的“模仿游戏”。
在这场延绵不断的模仿游戏里,人如何生存,现代人如何生存,未来人将如何生存?
苏州半书房从阅读与学习的角度,给出了7个维度的关键词,构成答案的画像:
1. 真实。即人通过接触真实进行学习,进行情感、情绪和默会知识的交流。
2. 自由。在自由的时空随时获取资源,以自由的形式,展开从任何内容为起点的学习。
3. 学习更加结构化。教育工作者应基于认知规律和学习规律,对学习过程进行结构化设计。为此,教育教学需要基于真实的人、真实的任务问题,建构能力体系、素养框架和结构化目标和学习过程。因为,控制试错、并让学习者获得恰当的学习进度,是教育最精微的作用。
4. 对话。让阅读与学习成为不同心智的对话,在人与自我、他人、世界的对话过程中,达成理解与融合。
5. 规律。从理解知识、创造观点,演进到认识规律,创造思维框架、认知模式。
6. 元认知。阅读与学习进入元认知层次,才具备超越性和持续演进的动力。
7. 幸福。“哲学”作为现代学科的源头,本就是一门追求幸福的学问。人的终极追求,过去如此,未来也将如此。
品牌建设:学校品牌系统的宽度与容量
刘霞(DETT教育设计研究院品牌设计总监)
罗媛源(蒲公英出版中心总监)
DETT教育设计研究院长期致力于学校品牌文化的视觉设计,蒲公英出版中心则进行了联合学校制作教育出版物的实践。
基于观察和研究,他们一致认为:无论是从品牌传播角度还是视觉设计角度,品牌不仅是对学校文化发展的集中体现、总结输出,更是学校文化的组成输入。
蒲公英出版中心进一步提到,学校品牌传播就像筑一座金字塔,从下到上共有三层:第一层,途径与形式;中间层,内容与价值;最高层,学校的自生长。
对传播内涵的更深延展,要在系统设计与活动过程中达成。他们以重庆两江新区博雅小学教师团队参与系列图书出版的经历为例,分析了学校品牌传播过程中的核心思想:
品牌传播的形式与结果是对学校文化发展的总结输出;品牌传播的过程也作为一项重要的系统活动,重塑、反哺着学校文化品牌建设。
DETT教育设计研究院则从品牌设计(Logo及VI应用)的角度,分享了学校构建品牌的经验和方法论:
1. “思想”承载价值。结合学校的育人目标与课程实际进行设计。
2. “创意”点亮价值。辅助图形设计要打破学校各类创意的边界。
3. “生活”发现价值。让学校文化、课程、活动形成艺术美感氛围,赋能师生。
他们认为,学校品牌系统需要从细微处拓展宽度与容量。
媒体观察:未来学校的N种可能
刘泱(蒲公英教育智库全媒体事业部总经理)
屈腾龙(新校长杂志社常务副总编辑)
新校长杂志社发布了“2020全球基础教育风向标学校TOP100”名单,并通过对这个名单的多维度分析,揭示风向标学校走向未来的6个当下趋势。
1. 学习方式的变革:将成为学校变革的动力源。
2. 课程设计的新生态:学科知识体系建立与跨学科彼此引介。
3. 学校场域的育人深度:以场景革命来推动新学校建设。
4. 教师职业角色多元化:泛边界趋势开始凸现。
5. 技术赋能教育将更加深入:变外部推力为内生动力。
6. 评价不再是总结和定义,而是教育的内动力
过去,教育总是在各种社会力量的制衡中踉踉跄跄前行;今天,相互制衡的力量——比如教育理念普及、政策导向、家长需求、技术赋能、舆论环境,正在形成合力,指向同一个方向,那种渴望已久的教育正在加速变成现实。
未来学校的新面貌大约会这样:可能成为充满人文气息温润的学习场;可能成为新技术应用极致之美;可能成为心灵安顿与成长的栖息地;也可能成为资源与平台的学习联盟。这意味着,未来学校并没有统一标准的样态。
因为,世界需要无限多样的可能。

整理 | 张光、三石、芋圆

责编 | 芋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