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狗的使命》让我们面对狗的纯真,丢掉心灵的矫饰,返朴归真
狗是唯一爱你甚过你自己的生物--德国,温鲁
电影《一条狗的使命》,是以一条狗的视角,演绎在现代社会中,狗与人相互依存的关系。这部电影仅仅上映15小时,就打破了同类型影片首日票房纪录, 上映40小时后,竟然超越了同类型影片一周的票房纪录。在豆瓣上,这部电影也有7.7的高分评价。
这部电影,以一条狗五段生命轨迹为线索,讲述了面对不同的命运,狗自己选择的,最恰当的生活态度,这也恰似一面镜子,人类可以通过这面镜子,找到自身的缺憾。
第一段“狗生”,刚刚出生的小狗,他没有名字,也没有受到应有的照顾,我们甚至还没有看到他的品种,就已夭折。这也反应了人们在饲养宠物时,缺乏专业知识,致使宠物过早离世这一社会现象。
第二段“狗生”,他本来是一条作为商品的新斯科舍猎鸭寻猎犬,却意外获得了自由,但接下来的遭遇,却让人差点热死在驾驶室里。一个叫伊森的小男孩,在妈妈的帮助下,把他救了出来。从此,他与伊森一家人生活在了一起,而且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贝利”。他与伊森情同手足,直到终老。
第三段“狗生”,贝利成为一条德国牧羊犬,更是一条优秀的警犬。他的主人孤独而严肃,他们之间的关系更象是上下级。虽然贝利和主人一起完成了许多任务,但他仍然感觉生命中有所欠缺。在一次执行任务的时候,贝利为了救助主人而英勇牺牲。而主人更是抱着贝利的尸体失声痛哭。可惜,贝利再有看不到这一幕了。
第四段“狗生”,他转世成为一条柯基犬。收养他的女主人是黑人女孩玛雅。这是一位尽职的主人,对他疼爱有加,抚摸,零食必不可少。而他也回报主人,甚至帮女主人找到了男朋友。在女主人家安逸的生活环境中,他渐渐老去。虽然生活无忧,但仍然是孤独终老,直至去世。
第五段“狗生”,他成了一条圣伯纳犬。偏偏主人是生活窘迫,又习惯争吵的一对年轻人。而贝利自己,经常被锁在外面,缺乏照顾,直至被遗弃。
而这次遗弃,竟让贝利赢得了寻找伊森的机会。在自己的信念中,伊森才是自己的。终于他找到了步入老年,孤单寂寞的伊森,贝利的到来,改变了伊森的生活,也让贝利自己回归到了幸福的生活。
作为20000年前,就进入了人们生活的狗,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方式和他们相处?在狗的内心中,我们是什么样的存在呢?下面我会选取这部影片中三个片断,解读人与狗的依存关系。并且在第四部分,我会基于影片中贝利与伊森一家的生活,谈一谈这部电影留给我们的现实意义。
01、第一部分,狗对于人类的友善,来源于感情的交流。而狗对人的忠诚,同样得益于情感的融合。
当后来被命名为“贝利”的小狗第一次见到伊森的时候,也正是自己生命受到威胁的危急时刻。是伊森和妈妈救了贝利,对待外人天然形成的心理防御,瞬间就被瓦解了。甚至在贝利心中形成了一个“我要养他”的念头。狗的心理语言是贫乏的,所谓的“养他”,更多的是体现在陪伴,保护上。
贝利为了“养”伊森,每天陪他,一起睡觉,一起看漫画,一起玩橄榄球。
可是,麻烦还是来了。当伊森父亲的老板来到家里做客的时候,由于贝利的打扰,使这次访问以失败告终。这也引起了伊森父亲对贝利的极度反感。
伊森转眼长成了小伙子,也是学校橄榄球的明星。而父亲则日益萎靡。
“抚养”伊森的任务还在继续,贝利甚至帮助伊森找到了一个女朋友。但是伊森的父亲却开始酗酒,家族面临着分裂。
就在伊森获得大学奖学金的时候,他的同学因为嫉妒,在他的家里放了一把火。同样是贝利及时发现,救了家人,并且抓住了凶手。而伊森还是为此受了伤,名牌大学的奖学金也泡了汤。
一家人搬到了祖父的农场居住。由于家庭地变故,伊森万念俱灰,他赶走了女友,自己也去了一所农学院学习。
离开了伊森,贝利也逐渐老了,也感觉到了时日无多。当他困难地睁开眼睛,竟然看到伊森回到了自己身边,终于他能放心地离开了。
人们往往愿意谈论,狗对于人类的忠诚,而不愿意以狗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对于忠诚来讲,狗认为自己有义务去“养”人类,而这一点,比所谓的“忠诚”要高尚得多。对于狗对人类表现出的善意,我们应该从内心理解,这样才不会辜负这个人类的朋友,也就不会有虐待的现象出现了。
02、第二部分,怎样与宠物相处,特别是聪明的犬类,每个人都要做好足够的准备。是否有时间一直陪伴,是否能终其一生守候。而最重要的还是我们,是否把狗当作了自己的亲人。
在贝利的第三段“狗生”中,他是一条警犬。从小就接受严格的训练,对于训犬员,他始终保持着敬畏之心。其实贝利也希望能和训犬员象朋友,甚至家人一样建立起感情。但对方只是一名警察,和贝利相处,只是他工作的一部分,从来没有想把贝利当成自己的朋友或者家人。
失去亲人的温情,贝利是孤独的,也是无奈的。当出于工作需要,他舍命救下训犬员的时候,训犬员终于抱着贝利放声大哭,就象抱着自己的家人一样。只是,这种感情宣泄,来得太晚了。
而在贝利的第四段“狗生”中,女主人是一个黑人女孩。他们之意的相处还是比较愉快。当主人寂寞哭泣的时候,贝利会主动去陪她。当小主人要他猜测自己的想法时,他总会把女孩爱吃的零食找出来。而且,贝利再次帮助小主人找到她人生的另一半,而他自己也找到了一个伴侣。日子就是这样平淡地过下去。但看着自己的伴侣老去,死掉。自己也在老去,终于有一天,自己也闭上了眼睛,再也懒得睁开了。
虽然在和训犬员和小女孩的相片中,还都算是比较愉快。但贝利却并没有那种幸福感。无论是训犬员还是小女孩,也都只是把贝利当成一条狗。有照顾,有美食,但都是无法把贝利当成家人一样看待。这也是我们很多人在对待宠物时的欠缺之处。
03、第三部分,其实很多宠物对于物质条件并不是很看重。这一点,显得比很多人类更加高尚。在他们眼中,家庭的温暖,家人的信赖与情感的交融才是值得用一生去追求的。
在贝利的第五段人生中,更是跌宕起伏的。他先是被一对青年男女收养。但他的这一对新主人,生活困窘,脾气暴躁。他也经常被用铁链锁在屋外。但贝利并不着急,他只是静静地等,等待着主人哪怕是一句问候,一个亲昵的动作。但很遗憾,他最终等来的,却是主人的遗弃。
既然不要我了,我就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了。贝利凭借几世以前残留的记忆,终于找到了自己伊森的农场。而此时的伊森,并不贫穷,但却潦倒。他根本无法认出贝利。好在贝利曾经的玩具,那个破旧的橄榄球还在。正是通过橄榄球,伊森认出了贝利。
虽然有了贝利的回归,但已经年迈的伊森,早就没有了往日的朝气。迟暮的生活,孤独的日子,早已消磨掉了伊森生活的勇气。而贝利并没有忘记当初自己的承诺,要“养”伊森。他凭借自己的能力,找到了当年离去的汉娜,终于让这对伴侣,在有生之年,还能走到一起。
贝利终于在自己的第五段“狗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这种幸福不是饭来张口的宠物生活,也不是危险辛苦的警犬生涯。而是终于属于他和伊森和汉娜的家庭生活。贝利需要的是理解,是和伊森之间的情感交融。
04、第四部分 人为什么要养宠物 ,很多人都会说是因为孤独。而我们身边的人并不少,与其说是孤独,不如说是在和人的交流过程中,存在着太多的障碍。
伊森为了能够留下贝利,只能去求父亲,并且准备万一父亲不允许,自己就和贝利离家出走。父亲则在伊森的再三请求下,答应了他养狗的请求。
伊森一家三口,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父亲的肩头。当一家人在祖父的农场聚餐的时候,他却还在关心着“古巴导弹”的问题。虽然这和欢乐的气氛不太相符,但做为一个父亲,一个销售人员,国际国内的任何危机,都有可能导致家庭的灾难。他随时随地都在为这个家庭做打算。
作为一个推销员,他的成绩很好,但上级却并不赏识他。因此,平时并不太擅长言辞的父亲,为了自己的前途,为了全家人能过上更好的生活,主动请上级来家作客,以便能得到一个升职的机会。可是这精心的努力,却被伊森和贝利的无知鲁莽搅黄了。这也直接导致了父亲事业不顺,并因此消沉,酗酒,并且最终离开家庭,不知所终。
伊森宁可选择并不能自由交流的狗作为伙伴,也不愿意把自己的父亲当成一个朋友。一心为家操劳的父亲,在伊森和贝利眼里,只是一个固执,极端,冷酷的人。作为伊森,当时年纪还小,幼稚与天真也正是符合他这样的年纪。
这部电影忽视了一个父亲在家中的贡献,而选择以宠物的角度看问题,人为拉低了观众的情商。从电影的艺术角度出发,确实有值得商榷之处。当然,这也反应了一些人,出于对社交的恐惧,把所有心情,全部放在宠物身上。淡忘了家庭的责任,疏远了亲人的关爱。这部电影对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也有一定的警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