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摄取一些热量,便能延长一些寿命,热量如何影响我们的身体?

“早饭要吃好,午饭要吃饱,晚饭要少吃”、“吃饭要吃七成饱”等等诸如此类的谚语俗语,我们听过很多,大体来讲说的都是同一个事,那就是要少吃。为什么要少吃呢?因为少吃对身体好。这确实是有科学依据的。有不少科学家都进行过相关实验。在实验室中让一组小鼠正常饮食,而让另一组小鼠的食量适当减少,结果很明显,减少饮食的小鼠的平均寿命要显著高于普通的小鼠。为了让这一结论更具有说服力,科学家们还使用了和人类更近的动物猕猴,来进行相关的实验。当然了,由于猕猴的寿命要显著高于小鼠,所以得出结论需要较长的时间。

但是有一点可以看到,控制热量摄取的猕猴身体健康状况要明显优良很多,而且很多因衰老而发病几率增加的疾病的发病时间都有明显的推迟,由此可见,吃得少,的确是能够活得更久、活得更好。对此也不需要赘述,大多数人对此都有所了解,而且也都深信不疑,所以现代人对于饮食的控制越来越在意,几乎所有的包装食品上都会标注食品的热量数据,而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在购买这些食品的时候都会优先浏览食品的热量,如果是正处于减肥过程中的女性,那就对此更加热衷了,如果你不热量标注在自己所生产的食品包装上,那么销量一定堪忧。

吃得少、活得久,虽然是一件很可信的事,但是一直以来,热量的摄取是如何影响寿命的,却一直是一个谜。而近来科学家们在此有所突破,研究发现,热量的摄入和人体表观遗传现象有关?何为表观遗传现象呢?简单来说,我们具有很多遗传特征,但并不是所有的遗传特征都会变现出来,这与外部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控制着这一切的就是甲基化。甲基化会根据环境特征来决定哪些基因得到表达,而哪些基因得到抑制。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人体的甲基化出现异常的可能性会增加。

一旦发生甲基化异常,那么基因就会被错误的表达或关闭,进而就会导致某些疾病的出现。那么这与热量的摄入又有什么关系呢?研究发现,当人体摄入较少的热量时,甲基化就会明显减少,所以发生甲基化异常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从而疾病就会相对较少,身体也会更加健康,从而平均寿命就会得到普遍延长。那么是不是吃得越少就越好呢?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可能都是这么认为的,不吃晚饭的风气近些年也逐渐流行了起来,但是,本着严谨的科学态度,我们并不能给这个问题一个肯定的回答。

目前,科学家只是知道了热量的摄取和人体甲基化有关,但是这并不是全部因素,减少热量摄入会对身体产生哪些影响,这些影响是不是全都是积极的,会不会有哪些副作用,对此我们还一无所知。特别要注意的是,减少热量并不等于减少影响,过分的减少热量摄取很容易造成营养不良,而营养不良对于健康是有巨大危害的,如此做很可能是得不偿失。所以,你趋向于相信减少热量摄取的积极作用,那么可以适当控制饮食,但是一定是要在保证营养充足摄取的前提下,所以你不仅要关注食品的热量数据,还要关注其它的营养成分标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