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湖南沅陵八十二岁教师,在广州 出版文选《尘缘》

沅陵好有味2020-12-08 23:04:36

喜讯:我群忠实文友,沅陵一中退休语文教师向晓钟的新书——《尘缘》(诗、文、联合集),现已由广州南方出版传媒、花城出版社出版(2020年十一月版)。散文类分古邑惊鸿、沅酉之光、浮生掠影三章;楹联分讴教庆节、校庆专类、县事议政;诗歌分雪泥鸿爪、生辰记兴、讴沅咏凤和思亲叹别。全书二十多万字,由该出版社著名媒体人肖延兵、周思仪、薛伟民、凌春梅、林希分别担任出版人、责任编辑、技术编辑和装帧设计。装帧考究版式新颖,图文并茂,洋溢着湘西的方土民情。

向老师平生从教,辗转沅陵城乡乃至广州计五十个春秋。大致上述而不作,除偶尔有诗文见诸报刊外,唯专务于日常教学和辅导学生作文,几忘素爱的文学之梦。桃李满园,姑不论与同仁共教学子卒业诸如清华、中山、湖大等院校后有多少投身于祖国建设,单就所辅导的作文见登于诸如《全国名校作文选》、省市县校各类优秀作文选及由国家教科所编辑的丛书中,至少可以百计。七十岁后息教于广州,始在各类刊物陆续发表约三十余万字,八十岁被吸收为怀化市作协会员,八十二岁出版文选《尘缘》,可谓为霞满天,老树新枝。

先生暮年属文,实为情缘所恋。自云系一芥之师,但红尘滚滚,一生跌宕多姿。缘情而作,自然成文。兹撷取作者平生所幸会之亲之师之友相关之事而成。“题解”中曾道:“‘儒谓之世,释(佛家)谓之劫,道谓之尘’吾取道家之尘,超脱而已。”神龟虽寿,犹有竟时。乐夫天命,情缘难泯,故幸甚至哉,文以言志。全书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现了神秘湘西的山光水色、古风异俗、国脉民运乃至内外英贤的遗珠弃壁,力图追现被沈从文大师所描述的古今沅水风情画。

沅陵山水钟秀,有为作家层出不穷,先生虽届迟暮,然宝刀未老;关山千里,却乡愁满怀。在古老的湘西,出现了一批壮心未已的老年作者,总可以称之为沅陵文苑中的特景。他们从另一逆光角度,反映了绚烂多彩的湘沅乡土文化。

特发此书讯,以告成盼望此作付梓的先生众多的师生亲友,告诵亲爱的广大读者,并籍此祝贺我群忠实粉丝向晓钟先生新作问世。

听见花开的声音

——序《尘缘》

张名河

一生有幸,莫过于老家沅陵有座国内罕见的龙兴讲寺。讲寺是唐太宗即位称帝二年下旨修建,专门用于传授佛学的寺院。龙兴为名,比喻帝王之业的兴起。相对著名的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早建348年。明崇祯礼部尚书董其昌,为讲寺写有“眼前佛国”匾额髙挂大殿正面。大儒王阳明曾寓此讲学,留下许多诗文及故事传说,影响数代人的精神和心灵。

五溪秋水之地,应该说还有一座当代无形的讲寺,姑且不究其讲寺何名,但可以说,它的主讲人便是我们心仪的名师作家——向晓钟。此刻,我的案头放着一部他即将付梓的书稿《尘缘》。望着书稿,我似守候在讲寺门前,等待他桃李满天下的学子,以及更多熟悉和陌生的朋友,一起走进他的课堂。

他以自己的学识和才华,推倒了教师与作家之间的那堵隔墙。他既享受着讲台上一生清泉浇灌的欢乐,又笔耕不止,拾起这讲台下写作的艰辛。数十年,他几乎在不经意的园丁式的勤奋中,行走在他熟悉的乡间、校园、和书山文岭的陌阡上。巡着他的脚印,我们可以在他书稿的十多万字的字里行间,倾听他内心世界的每一次悸动。而这种倾听和阅读,我们可以触摸到时间温暖、柔软的肌肤,可以嗅出一个时代留下的实实在在的气息。我尤其能感受到,年少时我们相戏于家乡黄草尾,他那种迴异的气质,至今还若有若无地弥漫在我的周边。

走进《尘缘》,仿佛走进充满古典气息的向氏讲寺。或许我能找回与主讲人很久很久隔离的那些时光和情境。現在,我的目光正与亭前的一幅長联相遇:“三楚古邑,湘西名校,忆百年影照惊鸿:国运、教泽、师恩、窗谊,似鸟恋故林,多少往事浮眼底;五溪画廊,天宁佳处,缀一亭意勗来者:修身、励志、富士、兴邦,如鲲奔南海,日夜江声下洞庭。”

这是先生为他从教的沅陵一中百年校庆“怀泽亭”所撰。一联知炬。我仿佛被先生学识之光所燃,我仿佛听到百年校园传来的朗朗书声。他求学从教的一中,继承“虎溪书院”的教化传统,是全国最早率先兴办的三所新式中学堂之一。联中画面,让我们看到五溪文化史和教育史最光辉灿烂的一页。这让我内心着实为之一震。

《尘缘》这部书名,不仅在于说明作者为缘而写,既有入世、出世,兼儒道佛之思,更在于它揭示了作者和时代、域空之间彼此依存互为引证的“互文”关系。无论书中的“古邑惊鸿”、“沅酉之光”,还是“浮生掠影”,都寓其大湘西人文景观别样的生机和活力。他以数十年的教学、写作,成为固守着大湘西这片热土的文化符号。读懂晓钟,就须读懂他那种内心深处理想情怀与现实生活彼此认同的平衡度。反映在先生作品中平静压不住的激情,柔软掩不住的谐趣。

当然,晓钟也有他极其令人意想不到的温柔善感的一面。无论是诉说起“乐善好施”的祖父、祖母的怜爱,缅怀起因父母早丧而得外婆及两舅家扶养成人的呵护,还是回忆起自己求学时受泽于师长的点点滴滴,他都心念感戴,没齿不忘。他始终记得人生开启时,那张上下求索的锦瑟。一生虽嘈嘈切切,也有过梦迷蝴蝶,掩弦沉思之时,但终能“鲸角晓钟”,进入人生精神乐境。我敢说,这便是他人生第一快乐的事。而这种快乐的底色,便是他独有的唯美的温柔与善感。时至今日,依然这般坚守着自己情感的初衷,固守着自己情感的家园。

晓钟晚年,从偏远的沅陵隨子客居大都市广州,但他的心还潜意识地留在山乡夲土,他的笔尖还梦魇般地缠绕在质朴的乡间和民间风情上,带我们一次又一次回到山乡温暖的怀抱。他写作从没有“诗酒趁年华”,年轻时就沒有用写作博取名利。正因为如此,至今已八十过二之年,却并未日薄西山,仍然笔耕不辍,乐覌豁达,如同韶光未逝。“要做一个好的作家,首先要做一个好的读者”,我从晓钟身上悟到了这一点。不知他读过的书,是用船载还是用车拉,反正他脑子里装的是一个图书馆。但他的写作,他的人文关怀,又非来自书斋与课堂,而是一种具有乡野气质的精神体验。所寄托的美好情愫,写得何等回腸蕩气。他笔下的人物,无论生者的素描,还是逝者的传略,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下笔时浸透了饱满的情感。他的每一笔,都让人感觉到一份不可辜负的亲情。他对前辈的肃然起敬,同样使我们对他也肃然起敬。

我曾在电视台为我举办的作品音乐会上说过这样的话:“我用六十年的耕耘,收获这六十分钟的歌唱。”此刻,我手捧这沉甸甸的《尘缘》,似站立讲寺门前,听晓钟响起,还有花开的声音,无数男女正向这里走来。我想对先生说,新的一天又开始了。……是为序。

作者简介:张名河,著名词作家,囯家一级编剧,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音乐家协会、著作权协会理事,中国音乐文化促进会副主席。

少年张名河

另辟羊肠也登巅

——老同学、教育家向晓钟赞

龙彼德

何惧山门紧锁关,另辟羊肠也登巅。

攀援蟠曲照样走,只费几双草鞋钱。

这是向晓钟于1959年即兴写下的一首诗,寥寥四行便勾画出他的人生轨迹:不仅有逆运、险阻,更有志气、毅力;不但是举重若轻,更是幽默、乐观。

晓钟大我两岁,称他为“老同学”,是因为高小、高中均与我同班,而且两届皆为插班生。一届是1951年春,他插班入沅陵县立第一小学(即今鹤鸣山小学)五年级,见我从家中带来一个排球,不问青红皂白便抢了去,与同龄的同学一起玩,独撇下我这个球主人,任你抗议、啼哭都不管,给我留下了坏印象。另一届是1956年夏高中招生,晓钟被芷江中学录取,次年插班考入沅陵一中我所在的高十五甲班,因为对文学的共同爱好,同时投入“大跃进诗歌”的创作热潮,我们的关系才好起来。

称他为“教育家”,是缘于晓钟的经历与业绩。1959年秋毕业后,辗转服务城乡教育二十余年;八十年代初,调入母校沅陵一中工作十九年,不仅连送六届毕业生,教学相长,业务能力迅速提高,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其间,为学校写了《校史》、《校歌》,并在担任高中部语文教研组长时,组织全校学生参加多次全国中学生作文竞赛,取得了两百多人次全国一、二、三等奖,并有多篇作品选入《全国重点学校优秀作文选》和省、市、县级各级编纂的中学生优秀作文选……这使他激情难抑,在屡为学校写的开学联中有一付如此写道——

刚送雏鹰排云,越过沅江、湘江、长江、黄河,一路关山夸壮志;

又迎新燕出谷,来自深溪、怡溪、蓝溪、酉水,千树桃李绽新蕾。

正是这份从教的神圣感和育人的幸福感,使得他退休后随儿子客居广州,仍一心一意地扑在教书上。加上他平日的家教,两个儿子均考入名校,在各自的领域有所作为,称晓钟为“教育家”,谁曰不宜?

在晓钟身上,值得人学习的方面很多,现择其最闪光、最主要的概括为三赞——

作者与李拔松、龙彼德三人合影

一赞他的家国情怀。

1959年秋的高考,对于我和晓钟都是一生难忘的。我因对付肺病,考前复习时间过短,只取上第二志愿南开大学中文系,并非第一志愿北京大学中文系而若有所失,郁郁寡欢;晓钟报考的是武汉大学哲学系,临场发挥不错,成绩超过了录取分数线,名落孙山。这对他的打击是相当大的,他勉力克制,不形于色,热情地祝贺我……从此,天各一方:我远离家乡,在外闯荡,他固守沅陵,着力深远。五十个春秋之后,当我点开视频,浏览他这部近二十万字的《尘缘》一书时,因其严整的结构、科学的分类、醒目的标题、充实的内涵而深深地震撼!

我急着要说的,倒不是《乐善好施,远近闻名——“六公公”、“庚婆婆”》这类洋溢着孝道、仁心、亲情的佳文,而是对沅陵——我们共同的父母之邦、可爱的故乡的全面研读与深情描绘。如:《古院书韵远,梯田稻菽丰——白岩界的故事》、《山水南来亦胜游,杖藜一过虎溪头——追思大儒王阳明与古邑沅陵的奇遇》系史地博览;《水陆险要诗载途——追赏古贤旅次沅陵所留珍贵诗作》、《偷眼修门书香家(沅陵县城文化特景)》属文化溯源;《印缅往,射天狼——中国远征军人张希平传奇》、《名师张明樑传略》乃人物小传(至于今人,也囊括了词家张名河与诗人我)……无论广度与深度都使我眼睛一亮,拍案叫道:晓钟,你使我们的沅陵更宽广,更厚实,更美丽,因而更具知名度了!孟子曾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构成了中国人精神系谱里不变的传承。鲜明的家国情怀,是《尘缘》一书最大的特色、成功的主因。

屈原

李白

巜经伏波神祠》(刘禹锡词、黄庭坚书,被列为“天下第九行书”。国宝级文物)

二赞他的民间写作。

上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当代文学被认为普遍开始了一种“走向民间”的、以“民间立场”来进行的写作实践。这种“民间”,既与民间文化、乡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更鲜明地表现为知识分子文化立场的选择。因此,借鉴民间文化写作资源,确立民间立场的写作姿态成为90年代以来,甚至直到现在,许多当代作家的写作策略,并引发持续的理论与批评。这也是作为教师兼作家的向晓钟所选择的一种策略与形式。在前面提到的《古院书韵远,梯田稻菽丰——白岩界故事琐忆》一文,记叙了将近二十个故事,其中三分之二是关于他如何“走向民间”,并以“民间立场”来工作和写作的。“白岩界实为武陵山最大支脉的中枢之地”,处在沅陵县城北,是沅水和酉水两水汇合前后所绕大圆环的圆心。这里,既有“梯田连天翠”的“湖湘大地特有的风景线”,还有“斑驳陆离古色古香的庄园”,以及“耸立高处由历代工匠凿砌而成的青石田坎”、“由大小石块相间组成的盘山梯道”,在“一片田园风光之中又夹杂着历史的厚重感”。晓钟是受白岩界初小校长之聘,来担任高小民办教员的。从1962年秋到1979年冬,他将“逾弱冠而近不惑宝贵人生的十八年”,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这块钟灵毓秀的热土,先后克服了语言障碍、水平参差和落实经费三大难题,小(学)升初(中)的人数逐年增加,美誉来自四方。“蒙方土荫泽,且同仁一心,校事自然日臻于好。雏鹰壮翅,桃李成荫,六十年代直至七十年代末,共毕业学生一十六届,人数以累百而计。” 实绩证明:白岩界的基层领导当年慧眼识英才,夸他为“下马路的孔门弟子”,完全说对了。

王阳明

林则徐

再看晓钟的写作。依据史实:那座古色古香的庄园——由王姓财主留下的、由四围高墙圈成的巨型堡寨,曾被贺龙、肖克两将军所领导的二、六军团看中。为执行中央军委关于策应红军主力长征,以进攻沅陵县城而牵制敌军的指示,于1934年10月7日至10日,将指挥部和电台安置在这儿的“盘龙楼”上。晓钟配录了一词一联——

词为流传至今的一首竹枝词记录着这段辉煌的历史:“沅水流,酉水流,贺龙端阳闹龙舟;延安来,大庸来,胡子白岩安电台。”

联为肖克将军1982年对这段历史的回忆:“八千健儿,挥戈东向,沅酉浪涌;狂獠熛原,抚今追昔,怀梵净山。”

这是受民众喜爱的红色文化!

晓钟还记载了两则传奇:一是出自此庄的革命志士王天曙,“在武汉与林圭、唐才常等人组建自立军起义反清,最后浴血江岸而收葬于义园”。二是题联于绣楼后嫁黄草尾秀外慧中的“五姐“和沈从文先生笔下的”幺妹“被称当地的”两朵花“。成双传奇均来自民间。至于“对教育充满热情的人”,有田学胜书记、王成兴副书记、王天祜大队长、彭家山二队贫协组长杨流珍等。其中,提到田书记念及民办教师的低薪不足以敷家,“他会批准我星期六归家,星期一凌晨归校,也总会和学区领导一样,默许我假期中间或去沅水放排。”真人真事,较之传奇,更让人感动!晓钟到此,并未打住,而是笔锋一转,接着写道——

这里有几段戏语为证:“暑假武斗正酣忙,鄙人蹈浪下桃常。换来棉油洞庭米,荷担水陆转回乡。”又曰:“回家柴担,入圃水担,进城菜担,浑身汗,五更寒,摸着黑眼赶回山。”还有一曲《砍柴谣》:“揣刀离院落,直出西墙门。田家湾,冷水岭,李子界,白羊坪。哪管三伏暑,何惧柳挂冰。阴雨晴,日月星,累马坡上汗晶晶,山人一路杏花村。不负妻儿倚门望,大山一担进柴门。”这绝非诉苦和矫情,而是在尽情乐享人生蜕变的过程。在感慨之余,更坚定人之初衷,更乐意于付出。

轻松,惬意,随和,俏皮,已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跨过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快要进到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的阶段,境界大大提升了。这就是晓钟民间写作的成果!

魏源

三赞他的诗、联艺术。

中华诗词是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是丰厚博大的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晓钟以之明志,抒怀、言情,不乏佳作。如:

调沅陵一中迎新会上的抒怀

阔别天宁廿四年,浮云消尽喜登攀。

旷心师辈多健在,放眼群星齐灿然。

归子何愁智鄙陋,丹心总觉日中天。

笑挽沅河中流水,为母激扬唱凯篇。

(1982年农历正月十五日)

苏幕遮 · 白岩忆

县城北,常安西,毓秀武陵,梯田连天翠。蛙闹丰年鱼戏水,古院书声,旗耸青山外。

一字斜,四村齐,古道苗风,还有好书记。三十六年铭膈臆,重唱骊歌,泪洒相思地。

(2016年2月22日前)

“联”指对联,雅称“楹联”,乃是中国的国粹,因其具有独特的形式、丰富的内容、铿锵的节奏和优美的文采,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尤其能培养人们的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起到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较之诗词,晓钟的“联”的功夫似更高些。如:

三楚古邑,湘西名校,忆百年影照惊鸿:国运、教泽、师恩、窗谊,似鸟恋故林,多少往事浮眼底;五溪画廊,天宁佳处,缀一亭意勗来者:修身、励志、富土、兴邦,如鲲奔南海,日夜江声下洞庭。

(沅陵一中校庆100周年为校内“怀泽亭”楹联)

悠悠古城,经秦人藏书、屈子溯江、则徐吟诗、少帅钓浪。弯弯山水,吸中华正气,铸就三楚底蕴;

煌煌县志,载贺龙操刀、鉴雪化碧、立波办报 、大军清匪。字字珠玑, 皆存真求是,赢得举国旌旗。

(1993年贺《沅陵县志》获国优联,后被选入怀化地区《方志吟咏录》)

岁之余,日之余,晴之余,万卷诗书作伴,一灯红豆相思,终将云峰炳翰墨;

国于我,时于我,任于我,千年丹青待续,四化蓝图萦怀,誓以才智绘春山。

(1987年县自考门联)

注: 龙彼德,著名诗人,评论家,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浙江分会秘书长,浙江省文联文艺研究室主任。中国诗歌学会理事,浙江《东海》文学月刊主编。2010年担任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评委,曾获中外多项优秀作品奖,被称为诗界‘逐日的夸父’。

旧城

白岩界

一中

作者与大舅父张名松(母系代表)合影

作者与大姐夫邓必松(父系代表)合影

作者与老师刘柏伦、同窗龙彼德合影

方思默、李正廉两老师摄于龙吟塔下

肖莉青老师与学生

曾给作者以帮助的沅陵县作协主席戴小雨(大雪是被子)的青年照

作者糟糠之妻张名珍与孙女张文颖合照

作者之孙:向宸枫

作者之孙:张一驰

作者与孙子向南翔

书讯作者简介:

向晓钟,沅陵人。沅陵一中高级教师,曾任沅陵一中语文教研组长,县政协六至九届委员、常委,怀化市第一届政协委员,湖南省岳麓诗书画社社员。所作诗歌、散文见载于省内外多种书刋,现退隐广州,仍坚持乡土写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