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安山文学】唐锦禄|| 闲暇逛胡同去(散文)
闲暇逛胡同去
作者:唐锦禄
主编:非 鱼
古镇昭阳胡同里挺静,落叶已经有了,是从一座紧挨着一座的四合里探出墙来的树上掉下来的。沿着胡同走,边走边欣赏着那些树冠,发觉这不就是老舍那一代人叙述中悠闲、散淡、散发着晕黄色彩的古镇人的生活吗?尽管,身后不远处就是六车道的大街,大街上喧嚣闪亮,人影纷繁。
胡同两边的房子是清一色的四合院,但绝无雷同乏味的感觉。所谓四合院,就是四面建房,中间空作院子,房子只有靠院子的这边有窗户,外墙全封闭,整个院子仅有一个大门与外界沟通,因此,大门关上,一座座四合院,就成了一个一个独立、封闭的生活空间。为什么不呢?我想,这恐怕与半个多世纪前的古镇人于大惨淡大悲哀下寻求小情趣、小快感的潜意识有关,就像那细细的槐花影儿,再密再密,也还是有点点滴滴的蓝天从花影间漏下来。
比不得往昔,年岁久了,人住多了,四合院里常常是颓门败墙,老少一室。而温馨和诗意,在四合院里仅仅是柴米油盐的一个部分。我曾经去一个家住四合院的朋友那里做客,尾随着朋友进门,邻居撩开布幔探出头来招呼:″家来了?吃了吗?"他把"家"字当动词用,又省略了″吃″的主语,加上嗓音浑厚,富有弹性,这么简单的两句话,听起来还真亲切。我在朋友的屋子里学着说,让这些温暖的话语和腔调在舌尖轻柔地飞翔,心里头软软的。
胡同是典型的中国式梦境的产物,它是中国古代市民对于日夜的精妙看法,它糅合了季节的变更,百姓厨房的生老病死和喜怒哀乐,甚至夜里不紧不慢的更漏。它是由生活的方方面面达成的一种家居审美的高度隐喻和统一。
随着大规模大批量的基建项目的上马,古镇老城区的胡同少了一大片,取而代之的是四车道乃至六车道的大马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某些旅行社抓住人们的这种心理,不失时机地推出"到乡村、到胡同去″等项目。在古镇坐人力三轮车,到施耐庵陵园、郑板桥纪念馆、拱极台、儒学巷、水上森林公园和千垛莱花风景区,走胡同,看四合院里的老头儿对弈,老太太包饺子,去上坊寺敲鼓敲钟,整个费用是每位二百元整,如果想尝一下饺子的话,得多交一二十元,反正地道的古镇人亲切友善,礼教客套全都可以用人民币来购买,若想讨价还价少付些子儿,就给你淡淡的一瞥:门也没有!
理性地想想,既然变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那么胡同的消失也应该是意料之中的,我们的失落,更多的是惋惜那种与胡同紧密相连的文化生态的消失。因为,人的社会要求是多方面的,现代人的生活更是如此,不能仅仅被减缩成物质一个方面。
插图/网络
作者
简介
唐锦禄,曾用名:翰儒,笔名:德行天下、与世无争、昭阳君。号:柳叶居士。中共党员,江苏兴化人,退休干部。喜爱文学和码字,以"读书写字品香茗、听雨观云赏花草"自娱自乐,亦有2000多篇各类文学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法制日报、工人日报、解放日报和新华日报等省级以上主流媒体,且多有获奖!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