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峰山灵泉寺——千年古刹的沧桑巨变
越峰山灵泉寺
越峰山,山势呈西北东南向,山体呈“丫”字形,山顶立有三楞形界碑一座,是平邑、山亭、邹城三地分界标志,故有“一脚踏三县”的说法。主峰海拔473米,据《滕县志·山川》记载,“自莲青而东逾郭河崪然特秀者为越峰山”,被历代文人墨客称为鲁南仙山灵峰。
灵泉寺,就位于越峰山在山亭区店子镇境内一侧的小山坳里,曾经是枣庄境内规模较大、历史悠久的佛教圣地。《滕县志·古迹》有载:“灵泉寺,在越峰山,元至元间建。”实际该寺的初建年代可推算至唐代,从遗存的碑额题识可知,寺名出自钦赐,因寺前有山泉一泓,长流不息,故以“灵泉”命名。
2015年2月份小编第一次去越峰山灵泉寺看到的景象,那时候历经战火、纷乱的越峰山灵泉寺已墙颓壁残、脊瓦断碎,但殿房、配房、禅室、山墙等遗址犹在。庙内的巨大木椽横卧腐烂,残留的精美砖雕和石刻,无不显现岁月的残酷。它带走的不仅是守护这里的人也让这里变得衰败落寞。
夏天,草木葱茏,几乎把越峰寺给掩盖住了。不过越峰寺的历史就在那里,岁月带走它的模样却带不走它的历史。
寺院内遗存的10余通石碑中的2通为金代碑碣,足以说明古寺名称相对年代的始末。一通是金正隆二年(公元1157年)所立之碣,圆首,座西面东,高244厘米,宽83厘米,碑额题刻“重修越峰山龙泉寺之记”,碑文已难以识读,从题额可知越峰寺在金代之前名为“龙泉寺”,另一通金碑为大定二年(公元1162年)所立,也是座西朝东,碑首呈圭状,通高230厘米,宽82厘米,碑额题“敕赐越峰山灵泉寺”。从碑额题可知“灵泉寺”之名始于金代大定二年,寺名出自钦赐,可见当时的这座古刹已名播海内。
金·大定四年“敕赐越峰山灵泉寺”
关于越峰寺的始建年代,存有异议,有两种不同的说法,据《滕县志▪山川》记载:“灵泉寺,在越峰山,元至元年间建。”但从越峰寺山门两侧至今保存着两通佛造像来看,无论是佛造像风格,还是雕刻技法和时代特征,至迟应是唐代。院门东西两侧造像碑雕刻技法均为高浮雕,雕刻刀法娴熟,深厚有力,形象生动,它的雕刻技法、佛造像风格,均属于南北朝至隋唐,此时期也最为盛行。据此推断,越峰寺的始建年代应在唐代。越峰寺这两通造像碑非常珍贵,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是探索古寺建于唐代的重要实物资料,同时也为研究佛教艺术在鲁南的传播提供了考古资料。
寺院内有古树两株,一为银杏,一为槐树,均有千年树龄。越峰寺是鲁南地区重要的佛教盛地之一,也是枣庄和山亭具有代表性的一处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
历史上的越峰寺,曾进行多次修葺,其中金代和元代进行过大修,到了近代的民国年间经过修葺后,直到2015年底才开始大规模修复,这一次的维修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由山东省文物保护专家制定了修复规划,对越峰寺古寺大殿、东西厢房进行修复与保护,同时建成了藏经阁、寮房、钟鼓楼、停车场等基础设施。
古建筑的修复虽然要求以修复为主,但是越峰寺的大殿只有西山墙是完整的,而且还出现了倾斜的情况,所以只能采取复建的方法,古建筑修复不同普通民房的建筑,要求要有相关的专家进行论证和有古建修复资质的工程公司来完成工程。
本次复建采用的木料全部是进口的优质木料,这就是为什么古建修复造价高的原因,这次维修主要对古寺进行修复与保护,同时对古寺周边的村庄进行搬迁,总造价约为2.8亿。
越峰寺现在的样子:
微游枣庄 编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