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大宋朝玩得最溜的宰相

⬆️点我 ⬆️

图 冬日婴戏图

01

晏殊从小聪明好学,五岁的时候就能写出优秀的诗文,从此神童之名传遍江南。

景德元年(1004年),江南按抚张知白听说这件事,把晏殊这个小神童推荐给了朝廷!

景德二年(1005年)五月,14岁的晏殊当着宋真宗和宰相寇准等官员的面进行特别考试。

年纪轻轻的晏殊面对满殿大臣和皇帝,毫不胆摄,很快完成了答卷。

答卷一出,宋真宗惊为天人,赐晏殊同进士出身。

两天后,晏殊再次考试,这次考试成绩将关乎他的前途。

结果晏殊发现自己运气特别好,宋真宗出的题,正好自己前几天刚复习过。

晏殊复习的事只有他自己知道,他不说出来,肯定能考个好成绩;可这要不说,良心又过不去。

晏殊想了一会,做出了人生中第一个重要选择,他把复习的事和盘托出。

多么诚实的好孩子,宋真宗大喜,另外出题。

真金不怕火炼,晏殊又考了一个好成绩,宋真宗交口称赞,授晏殊秘书省正字,留秘阁读书深造。

小小年纪的晏殊就此开始自己的官场生涯。

晏殊也成为了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孩子,扬名天下。

在晏殊考试过程中还有一个小插曲,当宋真宗想赐晏殊同进士出身的时候,宰相寇准表示反对。

因为寇准是个严重的地域歧视者,非常看不起晏殊这样的南方人,坚决反对晏殊出人头地。

宋真宗看不过去了,反驳道:“朝廷取士,惟才是求,四海一家,岂限遐迩?如前代张九龄辈,何尝以僻陋而弃置耶?”

于是在宋真宗力排众议下,晏殊如愿以偿,成为进士。

俗话说,断人前程,有如杀人父母,寇准这一大作,就和晏殊结下了仇。

晏殊能怎么办,胳膊拧不过大腿,他还能拿宰相寇准怎么样,他只能忍。

宋真宗画像

02

天禧四年(1020年)六月,寇准被宋真宗给坑了一道。

宋真宗说想让太子监国,废掉丁谓,寇准就信以为真,确认无误后,他准备第二天就颁布诏书。

结果寇准的计划被丁谓给知道了,丁谓连夜进宫,说服了神经错乱的宋真宗,下诏罢免寇准宰相之位。

此时的晏殊正担任知制诰,专门负责起草诏书工作。

当天晚上,正好他值班,丁谓就打算让晏殊起草诏书。

丁谓料想晏殊和寇准有仇,这样落井下石的机会,晏殊应该不会拒绝。

可两个都是大佬,谁都得罪不起,晏殊想置身事外。

于是晏殊先拒绝道:罢免宰相的诏书,不是我这个外制官的职责,这事别找我!

说完,晏殊然后转身就走,但他很精,并没有出宫,就静静坐在殿外,让谁都看得到他。

来了个袖手旁观,既不趁机报复寇准,也不惹祸上身,去帮寇准。

最终寇准还是被罢相了。

晏殊是个好人,是个胆小怕事的好人。

偏偏怕啥来啥。

03

天禧四年(1020年)十一月,宰相李迪和丁谓来了个同归于尽,说服宋真宗将俩人的宰相之位一起罢免掉。

但丁谓太厉害了,他再次进宫,三言两语,巧舌如簧,又搞定了神经错乱的宋真宗,李迪依然被罢,自己却复相。

丁谓马上命令翰林学士刘筠起草自己的复相诏书。

刘筠很蒙圈,丁谓的罢相诏书就是他写的,这会又让自己写复相诏书,搞啥呢?

刘筠是个狠人,早就看不惯丁谓这个小人了,立马拒绝,你爱咋滴咋滴,我就不写了。

丁谓很意外,但也没当回事,这又不是没了张屠户,就要吃带毛猪,既然你刘筠不写,那我叫别人写。

谁来写?

能写诏书的不仅只有一个刘筠,还有晏殊。

于是丁谓又给找上了晏殊:小晏呐,刘筠不写,那就你来写,你敢不敢不写?

晏殊头皮一下子就炸了,怎么这么倒霉,又给摊上这么一档子破事?

上次他还能巧妙的躲过去了,这次丁谓点名叫他写,他敢不写吗?

胆小慎微的晏殊,不像刘筠这么有勇气,只好乖乖听命,起草了丁谓复相诏书。

当晏殊写完诏书后,离开了翰林院,正好在枢密院南门遇上了刘筠,侧身走过,根本不敢对刘筠行礼问候。

同样一件事,刚正不阿的刘筠和明哲保身的晏殊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仅凭此事,两人高下立判。

晏殊是个有良知的好人,但他又是一个不会因为这点良知就做出正义选择的胆小的好人。

可树欲动而风不止,晏殊身处官场,而他这点良知又能保留多少呢?

刘娥画像

04

宋真宗死后,宋仁宗继位,但实际掌握大权的是垂帘听政的皇太后刘娥。

天圣六年(1028年)十二月,晏殊推举范仲淹担任任秘阁校理,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

众所周知,图书馆管理员都是些很角色。

范仲淹也不例外,他居然太岁头上动土,直接给宋仁宗上书,劝他对刘娥行家人之礼。

刘娥还没说什么,举荐范仲淹的晏殊却吓得半死,你大爷的,你这是要害死我啊!

他马上批评范仲淹过于轻率,不仅有碍自己的仕途,还会连累举荐之人。

结果范仲淹据理力争,并回写一封长信,表明自己的决心,这就是著名的《上资政晏侍郎书》。

这下晏殊慌了,赶紧找来小范面授机宜,劝他别搞事。

范仲淹冷冷回答:承您举荐,每天都怕不称职,让您难堪,谁知道,今天我竟然会以忠直而得罪您。

晏殊听完后,又惭又愧,范仲淹只是一个微末小官,却敢仗义执言,而他又该怎么办呢?

范仲淹的斥责又让晏殊进行了一次选择——要不要支持范仲淹。

晏殊很头疼,支持范仲淹是职责所在,正义之举,可势必会得罪刘娥,老虎的屁股摸不得,母老虎的屁股更摸不得。

这点晏殊深有体会。

早在天圣五年正月,刘娥要晋身她和宋真宗的皮条客张耆担任枢密使。晏殊表示反对,这一反对,晏殊立马被贬。

吃一堑,长一智。

晏殊想了很久,最终又一次无奈选择明哲保身,没去支持范仲淹。

晏殊是真不想惹刘娥,可偏偏刘娥又找上门。

05

天圣十年(1032年)二月,大宋皇宫中死了一个妃子,这个妃子是在死前一天已经晋升为宸妃的李氏。

按规矩,朝廷要给李宸妃来写个神道碑铭,就是官方的丧事报告,对死者的生平做个总结。

这是一个天大的麻烦事,事情关涉到一个宋仁宗不知道的天大秘密——宋仁宗以为自己的亲生母亲是刘娥,实际上死去的李宸妃才是他亲生母亲。

很不幸,晏殊知道这个秘密。

更不幸的是,刘娥把为李宸妃写制文的任务交给了晏殊,谁让他是开封城最好的文学家呢。

人怕出名猪怕壮,一口大锅砸向了晏殊,晏殊万万没想到,自己会接过这烫手的山芋。

晏殊恨不得马上推辞,领导能换人么?这事我不想干!

答案当然是不行,别废话,组织钦定,就你了!

晏殊心里是叫苦不迭,可他没有拒绝的理由。

无可奈何的晏殊只能硬着头皮接受了这项光荣的任务!

老天爷啊,这制文该怎么写?

其实这制文很好想,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内容只有一个——就是李宸妃的身份!她就是宋仁宗亲生母亲!

可这事能写出来吗?他一下笔,就等于李宸妃是宋仁宗母亲的身份彻底公诸于众。

这意味着什么,晏殊比谁都清楚!

是装糊涂还是挑明真相?

两个他都得罪不起,偏偏又要选择得罪一个。

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最终经过再三考虑,终于动笔了!

写道:“五岳峥嵘,昆山出玉。四溟浩渺,丽水生金。'

意思是以五岳之地灵,才生出了李宸妃这块宝“玉”;以四海之水清,才生得出世间的真“金”!

紧接着又写了句最重要的:“李氏生一女,早卒,无子!”

很好,这样的制文刘娥很满意,晏殊是个值得信任的好同志。

这年八月,41岁的晏殊被重新任命为枢密副使,四天后即改任参知政事。

宋仁宗画像

06

此处必有但是。

一年后的明道二年(1033年)三月二十九日,刘娥病逝。

二十三岁的宋仁宗,开始亲政。很快就知道了自己的身世。

不久,由他亲笔为宋仁宗亲生母亲写的制文,送上了宋仁宗的案前。

当宋仁宗看到“五岳峥嵘,昆山出玉。四溟浩渺。丽水生金”很高兴。

可当看到“无子”那两个字,就怒了!

宋仁宗怒不可遏,找来宰相吕夷简,怒道:“这个晏殊分明就是迫于刘太后压力而欺君,分明就是耍滑头!想装作不知情就蒙混过关,没门!”

关键时刻,兔死狐悲的吕夷简挺身而出,替晏殊开脱道:晏殊固然有罪,但是这事是宫中隐秘,我这个宰相也知之不详,也许是晏殊真不知情吧,退一万步说,就算他知情,当时正是太后专权,如果他直言李宸妃生了你这个皇帝,恐怕会生起事端,晏殊这是在保护你啊!

吕夷简的解释感觉还挺有道理的,但宋仁宗就是咽不下这口气!

这年四月二十四日,晏殊被罢相,贬知江宁府(今江苏南京)。

晏殊经过此次贬官之后,本就谨小慎微的他,从此更是奉行明哲保身的处事原则。

但从他写下这篇制文后,注定将要倒霉到底。

07

庆历四年(1044年),当时以范仲淹、富弼、韩琦为首宰执,带着欧阳修、蔡襄等人进行著名的庆历新政。结果在保守势力的反对下,庆历新政逐渐失败,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纷纷被贬。

这事本来时任宰相的晏殊毫无关系,他对庆历新政一点兴趣都没有,从不掺和,能离多远离多远。

但晏殊真是倒了八辈子血霉,因为他是范仲淹的恩主,是富弼的岳父,是欧阳修的老师、老乡,是很多庆历新政骨干的恩师和伯乐,所以庆历新政的政敌们把他也给恨上了;

可富弼等人也没拿他当自己人,他的好女婿富弼更是曾直接骂他是奸佞小人。

晏殊被弄了个里外不是人。

可欧阳修一被贬,庆历新政其他两个骨干孙甫、蔡襄想起了晏殊,联名给他写信,叫他为欧阳修求情。

范仲淹、富弼你救不了,欧阳修是你学生,你这个宰相能救吧?

但晏殊表示拒绝,开玩笑,老子凑这个热闹干嘛?这不老寿星喝砒霜——活得不耐烦了吗?

这下子,惹恼了孙甫、蔡襄,他们把晏殊的老底都给揭了出来,马上弹劾他,主要有两条大罪:

第一动用禁军给他修宅子。嗯,这个没话说,是个罪,不过当时很多人都这么干。这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就看有没有人追究。

第二,严重了,要了晏殊老命了,又是晏殊最大的命门——那篇该死的制文!

于是,晏殊只能自认倒霉,这年九月十二日,宰相晏殊被罢相,贬为工部尚书,知颖州。

而这次罢相,晏殊被彻底打落凡尘,再也没有起来过。

清平乐 晏殊剧照

08

至和元年(1054年)六月,罢相十年之久的晏殊因病请求回京治疗,仁慈的宋仁宗同意了,晏殊回答了似曾相识的开封城。

至和二年(1055年)正月二十八日,晏殊病逝,结束了自己五十年之久的官场生涯!

这就是晏殊!

欧阳修曾评价晏殊道:

富贵优游五十年,始终明哲保身全。

也正是“明哲保身”,有人说晏殊“圆滑”。

与其说圆滑,不如说是“圆润”,是一种大局观。

这也是晏殊成为宋史上唯一一位一生顺溜的宰相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宋史》;《全宋文》;《东都事略》;《宋人笔记》;《东轩笔录》;《龙川别志》《续资治通鉴长编》;唐红《二晏研究》;孙望、常国武《宋代文学史》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