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发现鲁南第一座古寺曹庄大圣寺

5

月3日,记者和我市文化学者牛飞雁先生在野外考察时,在枣庄市峄城区古邵镇武寺村(原曹庄乡驻地北1公里处)发现鲁南第一座古老寺院——曹庄大圣寺,极具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价值。

曹庄大圣寺地处鲁苏交界处,西邻韩庄运河、京台高速出口、京沪铁路、京沪高铁,东靠206国道、京杭运河万年闸、台儿庄古城,北近16万亩峄城冠世榴园、万亩阴平枣园、万亩周营土豆园,南抵黄邱山套万亩桃花园、贾汪督公湖景区、利国铁矿,这里民风淳朴、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沃野在望、盛产小麦、玉米、土豆、地瓜、莲藕、煤炭等,地貌属于典型的黄淮海平原。

文化学者牛飞雁先生本着为考证枣庄地区的寺庙古迹,整理结集出书,以便保留更多的文化遗产的良好愿望,一年多来,他不畏严寒酷暑走遍了枣庄大地和附近的临沂、济宁、徐州等部分市县区,收集整理了很多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和影像,为研究鲁南古寺院等文化古迹的保护与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截止5月3日,牛飞雁先生的野外考察阶段任务全部结束,他随即进入文案整理阶段,估计今年上半年,他将整理并出版《枣庄地区寺庙古迹考》一书以飨读者。

以下是牛飞雁先生于考察当日整理的考察日记,全部为游记散文体,笔墨间透露出他对家乡人民和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崇敬之情。

佛教自东汉永平年间传入中国,迄今约2000年历史,其传承不衰,辉煌历代,亘有由来矣。然我峄县郡国,历史遐远,文化悠久,自佛教初传中国,便有寺院之设。据清代光绪版《峄县志》记载:“大圣寺,县西四十里,东汉时建,明隆庆间重修。”而县志记载模糊笼统,并未详说具体村落地点,且古之里数方位与今相差凡几,似觉束手无策,渺焉难寻。

前不久闻知峄城区曹庄有“武寺”,心中不免疑惑,何以武寺名之?2016年5月3日,由枣庄市电视台宋高峰先生驱车陪同,入村便见两椽破败屋宇,残墙无顶,梁倾脊摧,荒草盈庭,朽木与乱瓦堆积。而东侧河沟堤沿上,一块残碑赫然入目,大字题额“重建大圣寺碑”,文已残缺,而碑文题目“重修大圣寺记”则宛然如新。文有“粤稽佛之为教”、“国朝屡有缮葺”、“润彻旧址”等字样,其周边云龙图案,清晰可辨。不料由此残碑,令人豁然惊喜,原来“踏破铁鞋无觅处”,如今“得来全不费工夫”。鲁南最古老的第一座寺院,原来就在此地,这里就是史上记载的东汉大圣寺。

为了掌握更多的史料,笔者访谒了村中小学校长,69岁岳国奇老先生。入门便知老先生家居优雅,花木扶疏,柜中书香芬馥,文化气息浓郁。据云大圣寺一向俗称“武家寺”,又简称“武寺”,盖由武姓最早立村于此,因近寺而居,村名武家寺,后世衍传为“武寺”,并寺名而误传至今。至于《峄县志》之记载,亦稍有出入,“县西”当作县西南,四十里当作“五十里”,抑或有直线距离与间接距离之不同耳。该村实距峄县旧县城50华里,位于原曹庄乡政府所在地向北一公里处,现立村武氏因人口迁徙,近已不在村中,而赵、孙两姓现为大户显姓。

解放前,大圣寺坐北朝南两进院落,占地面积二亩有零。自门楼过道,入院即前殿,内供关圣帝君。顺前殿山墙两侧,进入二进院落,正中后殿三开间硬山式砖木结构,殿内进深八米,重梁起架,四柱擎托;条笆椽檩,整齐有序。居中释迦牟尼佛圣像威严,端坐于莲花宝台、金刚须弥座上,像躯高大,眉齐屋顶。两山排列十八罗汉,或金刚怒目,或垂首低眉,形态各异,嗔喜不一。自北向南,东西厢房各三间,并大殿一律砖墙小瓦,五脊六兽,房门洞阔,方窗低垂。至今大殿两山山墙之上,山花嵌以黑色菱形高浮雕砖刻“二龙戏珠”图案,雕工细腻,精湛绝伦,龙鳞爪须宛然若丝,极富优美的立体感。

原寺中老和尚俗名郑允章,出家后法名“阔章”,其徒俗家姓褚,法号“弟庆”。时年拥有耕地20余亩,并为韩洼村、阴平西楼、周营天齐庙、大潘楼尼庵、江苏高邮邵泊等九家庙首,乃同一堂口,鼎盛一时。然“文革”前夕,大圣寺改为村中小学,当时尚有一通唐碑,二通清碑。至清末时,关圣殿由牛山孙氏再度重修,碑文系作篆书小字,精美异常。“文革”盛行后,有人率众拆除圣像,据说领头者不久双目失明,随后早逝。大圣寺仅存房屋多间,改为教室,而岳国奇老人则在此度过了十几年的教学生涯。至今大圣寺一片废墟,荒凉不堪,设若砖瓦有灵,仿佛能闻断梁废砾呻吟啜泣之声!

岳老先生多年有愿,希望重修大殿,临别时问我有无可能,我想法不孤起,仗缘方生,众生有感,诸佛有应。我无神通,无法预知未来,唯待因缘际会若何耳!

二零一六年五月三日于净静斋

文图:宋高峰 牛飞雁       微游枣庄编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