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四季养生食疗宝典』冬季养生篇一、立冬需进补,“补冬”选好药

  立冬单从字面上可解释为:“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立冬意味着冬季的来临。早在《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确立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八个节气。这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八个节气,它清晰准确地标志了四季转换的过程。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气,又是人们进补的最佳时期。 立冬,作为冬季的第一节气,于每年的11月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25度时开始。由于我国南北纬度之差,故真正意义上的冬季,并非都以 “立冬”为准,而是以连续几天气温低于10度为冬季。但在传统观念中“冬”即“终也”,结束之意。中医学认为,这一节气的到来是阳气潜藏, 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做准备。

  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之习俗。每逢这天,南北方人们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补山珍野味,说是只有这样到了寒冷的冬天,才能抵御严寒的侵袭。那么在实际生活中,立冬日我们到底该注意些什么?

  怎样调养是我们今天的主要话题。

  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四季调神大论》中指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以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 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这段经文 精辟地论述了精神调养、起居调养和饮食调养的方法,并根据自然界的变 化引入人体冬季养生的原则,它告诉我们,冬天是天寒地坼,万木凋零,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随着自然界的转化而潜藏于内。因此,冬季养生应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以敛阴护阳为根本。在精神调养上要做到“……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以有得”力求其静,控制情志活动,保持精神情绪的安宁,含而不露,避免烦扰,使体内的阳气得以 潜藏。

  1.起居生活:早睡晚起,日出而作

  在传统观念中“冬”即“终也”,结束之意,中医学认为,这一节气的到来是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做准备。不要因扰动阳气而破坏人体阴阳转换的生理机能。正如“冬时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劳作汗出,发泄阳气。”因此,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而衣着的过少过薄、室温过低既易感冒又耗阳气。反之,衣着过多过厚,室温过高则腠理开泄,阳气不得潜藏,寒邪易于侵入。中医认为:“寒为阴邪,常伤阳气”,人体阳气好比天上的太阳,赐予自然界光明与温暖,失去她万物无法生存。同样,人体如果没有阳气,将失去新陈代谢的活力。所以,立冬后的起居调养切记“养藏。”

  立冬后,我国北方室内开始安置炉火或供应暖气了。漫长的冬季,长时间生活在使用取暖器的环境中,往往会出现干燥上火和易患呼吸系统疾病的现象。科学研究证明,人生活在相对湿度40%~60%。湿度指数为50~60的环境中最感舒适。

  冬天,气候本来就十分干燥,使用取暖器使环境中相对湿度大大下降,空气更为干燥,会使鼻咽、气管、支气管黏膜脱水,使其弹性降低,黏液分泌减少,纤毛运动减弱,当吸入空气中的尘埃和细菌时不能像正常时那样很快清除出去,容易诱发和加重呼吸系统疾病。此外,干燥的空气使表皮细胞脱水、皮脂腺分泌减少,导致皮肤粗糙起皱甚至开裂。因此,使用取暖器的家庭应注意居室的湿度。最好有一只湿度计,如相对湿度低了,可向地上洒些水,或用湿拖把拖地板,或者在取暖器周围放盆水,以增加湿度。如在居室内养上两盆水仙,不但能调节室内相对湿度,还会使居室显得生机勃勃和春意融融。

  此外,居室中要勤开窗通风。通风可使室外的新鲜空气更换室内污浊空气,减少病菌的滋生。不通风的情况下,室内二氧化碳含量超过人的正常需要量,引起人的头痛,脉搏缓慢,血压增高,还有可能出现意识丧失。因此,勤开窗很重要。不过应当只开朝南面的窗子,不能使居室中有穿堂风。

  立冬时节睡觉前,先用温水泡洗双脚,然后用力揉檫足心,除了能祛污垢、御寒保暖外,还有补肾强身、解除疲劳、促进睡眠、延缓衰老,以及防治感冒、冠心病、高血压等多种病症的作用。如果所泡的药水改用中草药甘草、元葫煎剂,可以防治冻疮;用茄秆连根煎洗,可控制冻疮发展;用煅牡蛎、大黄、地肤子、蛇床子煎洗,可治疗足癣;用鸡毛煎洗,可治顽固性膝踝关节麻木痉挛;用白果树叶煎洗,还可治小儿腹泻等。

  在我国古代的学术著作《列子》的“杨朱”篇中,有这样一个“野老献曝”的故事:

  从前,宋国有个田野老人,穷得只能靠粗麻之衣过冬。太阳出来了,他就跑到屋外去晒太阳以御寒冷。这使他感到十分暖和、舒服,膏不知道天底下还有大厦、暖衣、棉衣、肥鲜之类的好东西。于是他就对老伴说: “负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献吾君,将有重赏。”

  这野老想把晒太阳的暖和、舒服奉献给君王,虽似孤陋寡闻,不识时务,可是细想来,他欲献于君王的“负日之暄”,还真包含有值得我们探究、借鉴的科学道理。这一故事中所说的“负日之暄”,用今天的话来说也就是“日光浴”。

  我国传统的医学理论十分重视阳光对人体健康的作用,认为常晒太阳能助发人体的阳气,特别是在冬季,由于大自然处于“阴盛阳衰”状态,而入应乎自然,也不例外,故冬天常晒太阳,更能起到壮人阳气、温通经脉的作用。

  立冬时节进行日光浴,应特别注意不可过度曝晒,以免紫外线辐射过度引起人体皮肤衰老,甚至患有皮肤癌。进行日光浴还须注意保护头和眼睛,以免由于过度曝晒引起头晕目眩,倦怠乏力。也不宜在空腹、饱腹和疲劳时进行日光浴,以免弓l起头晕等不良反应。另外,较严重的心脏病、高血压和神经兴奋症患者,对阳光有过敏反应者,有出血倾向者,以及月经期、分娩后一个月内的妇女,进行日光浴时也须注意不可过度曝晒,以免发生意外。

  2.食疗养生,补身应补阴

  饮食调养要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的古训,随四时气候的变化而调节饮食。元代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日:“……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也就是说,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热,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如:牛羊肉、乌鸡、鲫鱼,多饮豆浆、牛奶,多吃萝卜、青菜、豆腐、木耳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各异,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同属冬令,西北地区于东南沿海的气候条件迥然有别;冬季的西北地区天气寒冷,进补宜大温大热之品,如牛、羊、狗肉等;而长江以南地区虽已入冬,但气温较西北地区要温和的多,进补应以清补甘温之味,如鸡、鸭、鱼类;地处高原山区,雨量较少且气候偏燥的地带,则应以甘润生津之品的果蔬、冰糖为宜。除此之外,还要因人而异,因为食有谷肉果菜之分,人有男女老幼之别,体(体质)有虚实寒热之辨,本着人体生长规律,中医养生原则,少年重养,中年重调,老年重保,耋耄重延。故“冬令进补”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清补、温补、小补、大补,万不可盲目“进补”。

  具体到餐桌上,为大家选择了男女老幼皆宜的温和而又易做的几款食疗方:

  甘蔗马蹄饮
  [原料]红皮甘蔗500克,马蹄(荸荠)250克。
  [制作]将甘蔗去皮,压榨取汁1杯。马蹄洗净,压榨取汁。将马蹄汁倒人甘蔗汁中,混合即成。
  [功效]清热利尿,生津止渴,止咳化痰。
  [禁忌]血虚、胃寒呕吐、中满滑泄者忌饮用。

  姜蔗饮
  [原料]甘蔗500克,生姜lO克。
  [制作]将甘蔗、生姜洗净后去皮,切成小块,分别将甘蔗、生姜榨汁。将生姜汁滴入甘蔗汁内,搅和后即可饮用。
  [功效]和胃止呕,清热解毒,发汗解表。
  [禁忌]脾胃虚寒者忌饮用。

  黄豆三白饮
  [原料]黄豆30克,葱白3根,白菜头1个,白萝卜5片。
  [制作]以上4味分别洗净,放入锅中,加水适量,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慢煎,去渣取汁,即成。
  [功效]祛风散热,活血解毒。
  [禁忌]外感严重、内热盛者不宜饮用。

  首乌酒
  [原料]制首乌15克,生地黄15克,白酒1000毫升。
  [制作]将首乌洗净闷软,切成约1厘米见方的块;生地黄洗净切成薄片,待晾干水气。将两物下入酒坛中,再入白酒搅匀,封严坛口浸泡,每隔2~3天,开坛搅拌1次,浸泡10~15天后,开坛滤去药渣即成。每次服15~30毫升,每日2次,常服。
  [功效]滋阴补阳,益气活血,固本扶元。
  [禁忌]脾胃湿盛、腹满便溏者,不宜饮用。

  黑芝麻粥
  [原料]黑芝麻25克、粳米50克。
  [制作]黑芝麻炒熟研末备用,粳米洗净与黑芝麻人锅同煮,旺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煮至成粥。
  [功效]补益肝肾,滋养五脏。

  人参粥
  [原料]人参粉3克,粳米100克,冰糖适量。
  [制作]将粳米淘净,放砂锅内,人参粉(或片)放入锅中,加水适量。将锅置武火上烧开,移文火上煎熬至熟。将冰糖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熬汁。待粥熟后,徐徐加入冰糖汁,搅拌均匀即成。
  [禁忌]制作中,忌用铁器。

  红枣糯米粥
  [原料]山药40克,薏苡仁50克,荸荠粉10克,红枣5克,糯米250克,白糖25克。
  [制作]将山药、薏苡仁、红枣等除去杂质。将薏似仁淘洗后,下人锅内,加清水适量,置火上煮至薏苡仁开花时,再将糯米、红枣淘洗干净下入锅内,煮至米烂汤稠即成。待米煮烂时,将山药打成粉,边撒边搅放入锅内,约隔2分钟后,再将荸荠粉撒入锅内,搅匀后,停火。
  [功效]补中益气,健脾除湿。

  高粱粥
  [原料]桑螵蛸20克,高粱米100克。
  [制作]将桑螵蛸用清水煎熬3次,过滤后,收集滤液500毫升。将高粱米淘洗干净,放人锅内,掺入桑螵蛸的汁,置火上煮粥,与高粱米煮至熟烂即成。
  [功效]健脾补肾,止遗尿。适用于肾不足营养失调、尿频等症。

  红枣粥
  [原料]红枣10个,粳米100克,冰糖20克。
  [制作]粳米淘洗干净,红枣洗净,放入锅中,将锅置武火上煮沸后,再用文火煎熬至熟即成。
  [功效]健脾益气,补血益胃。

  二乳粥
  [原料]鲜羊奶150克,鲜牛奶100克,粳米100克,白糖50克。
  [制作]将粳米淘洗干净,放人锅内,加水适量,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煮至熟烂。在粥锅内加入白糖、牛奶、羊奶,烧沸即成。
  [功效]补虚损,润五脏。

  姜羊肉汤
  [原料]当归30克,生姜30克,羊肉500克。
  [制作]当归、生姜清水洗净顺切大片备用,羊肉剔去筋膜,洗净切块,入沸水锅内焯去血水,捞出晾凉备用。砂锅内放入适量清水,将羊肉下入锅内,再下当归和姜片,在武火(大火)上烧沸后,打去浮沫,改用文火(小火)炖1.5小时至羊肉熟烂为止。
  [功效]温中,补血,散寒。

  炒双菇
  [原料]水发香菇、鲜蘑菇等量,植物油、酱油、白糖、水淀粉、味精、盐、黄酒、姜末、鲜汤、麻油适量。
  [制作]香菇、鲜蘑洗净切片,炒锅烧热入油,下双菇煸炒后,放姜、酱油、糖、黄酒继续煸炒,使之人味,加入鲜汤烧滚后,放味精、盐,用水淀粉勾芡淋上麻油,装盘即可。
  [功效]补益肠胃,化痰散寒,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麻油拌菠菜
  [原料]菠菜1斤,食盐、麻油适量。
  [制作]菠菜洗净,开水焯熟,捞出入盘,加入适量食盐,淋上麻油即可。
  [功效]通脉开胸,下气调中,止渴润燥。

  二麻炖猪大肠
  [原料]升麻15克,黑芝麻100克,猪大肠l段(约200克),姜、葱、盐、绍酒各适量。
  [制作]将猪大肠洗净,把升麻、黑芝麻装入大肠内,放人锅中,加姜、葱、绍酒、水适量;将锅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炖3小时即成。
  [功效]活血通脉,固肾益精。

  归参炖母鸡
  [原料]当归15克,党参30克,淮山药30克,母鸡1只(约1000克),葱、生姜、料酒,食盐各适量。
  [制作]将母鸡宰后去毛及内脏,洗净;将当归、党参、淮山药放入鸡腹内,置砂锅中,加入葱、生姜、料酒、食盐、清水适量。武火煮沸,改用文火煨炖,至鸡肉熟软即可。每天1剂,分早、晚食,连用3~5剂。
  [功效]补气益肾,养血安神,和肝养胃。

  虫草蒸鸭
  [原料]冬虫夏草5枚、老雄鸭1只、黄酒、生姜、葱白、食盐各适量。
  [制作]老鸭去毛、内脏,冲洗干净,放入水锅中煮开至水中起沫捞出,将鸭头顺颈劈开,放入冬虫夏草,用线扎好,放人大钵中,加黄酒、生姜、葱白、食盐、清水适量,再将大钵放人锅中,隔水蒸约2小时鸭熟即可。(也可用气锅蒸)
  [功效]补虚益精,滋阴助阳。以虫草为主,助肾阳,益精血;以老鸭为辅,滋阴补虚。方中一偏于补阳,一偏于补阴,两者合用,共成补虚益精,滋阴助阳之权威药膳。

  番茄砂糖藕
  [原料]番茄2个、藕1节、砂糖适量。
  [制作]番茄去皮,开水煮藕(3至5分钟),两者一并放人盘中,撒上砂糖即可。
  [功效]健脾开胃,生精止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