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 书札《渡海帖》:此心安处是吾乡

宋 苏轼 渡海帖 元丰三年(1100) 纸本28.6*40.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苏轼《致梦得秘校尺牍》年代为公元1100(宋元丰三年),苏轼结束了贬谪海南的生涯,被诏徙廉州,路过澄迈时未遇赵梦得,便留此札。为其晚年书迹之代表,如同东坡自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全作信笔写来,浑然天成。此札用笔劲利,结体斜向右上,时人认为颇有李邕(北海)之风,如黄庭坚语:“沉著痛快,乃似李北海。”,“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这是苏轼对自己书法的评语。相异传统的笔法与特殊结字,是其书法中最受赞赏的部分。

其文曰:“轼将渡海。宿澄迈。承令子见访。知从者未归。又云。恐已到桂府。若果尒。庶几得於海康相遇。不尒。则未知后会之期也。区区无他祷。惟晚景宜倍万自爱耳。忽忽留此帋。令子处更不重封。不罪不罪。轼顿首。梦得秘校阁下。六月十三日。”

东坡传世墨迹甚多,而致梦得秘校尺牍似鲜为人知。然此帖的艺术价值却不在其他墨迹之下,堪为东坡的代表作品之一。

作为一般的书信往来,往往是无意于书的,但越是不经意越能体察人的性情。此札全篇不足百字,洋洋洒洒,信笔而成,却天趣盎然。真像他自己所说的‘书初无意于佳,乃佳耳’‘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东坡书不落古人窠臼,在此看不到任何魏晋遗韵和唐人正襟危坐,端严方正的学究态,而有的只是一派天真烂漫,无碍无滞的真情流露。通篇章法参差不齐,长短各宜,字法大小错落,一任自然,墨色淋漓,厚重丰腴。尤其是字越写到后面越放纵,无间心手,忘怀楷则。笔墨间透出郁郁芊芊之气,超尘拔俗,犹书中之仙也。

高清逐字放大

宿

令子

访

又云

不尔

未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