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新国丨别了!棺材;别了!旧俗
思考了许多天,才写下这个题目——别了!棺材;别了!旧俗。
为何写这样一篇文字?缘于早几天从家里传来的一则消息:父母坦荡自己的身后丧事安排,把备好三十多年的棺木送人了。这一消息,与一字不识的老母亲八十岁时出任一家公司董事长一样使不少人惊讶。这无疑是我家今年的又一重大新闻要事。
死,是一个可怕的字眼与过程,让我等凡夫俗子后怕。但凡是人就都得经过这一道劫难,无人可以幸免。不知大家作如何想,反正我一提到死,想到自己某一天闭眼长辞,心里总是一阵痉挛,无以名状。特别是想到一把火烧,化着灰尘,万世不复,除心有不甘外,更是一阵说不出的恐惧与不安。总是想,有土裹着,总比一把火好,土葬情结可谓是根深蒂固。
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随着国家可耕种土地的日渐减少,殡葬改革势在必行。当然,将流行几千年的土葬为主的习俗一改为火葬,是有不少阻力的,有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所以,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农村,当下有人逝去依旧土葬的不少。入土为安,是中国人的一块心结。不说其他,就本人而言,对于自己父母百年之后,本人就一直纠结着土葬火葬的问题。想到自己活生生父母的血肉之躯,当辞世时,要在我等做儿女们的手中,化为灰烬,确实心有不忍与不甘。所以,我常幻想,自己在某一城市郊区,拥有一块地,有山有水,自己父母百年之后,就下榻安柩于彼。了自己为人子之宿愿,以免心残忍之苦。
弟弟有孝,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购得上好杉木,为父母打造了两副宽大厚实耐腐的“千年屋”。父亲作为国家干部,虽一再申明自己百年之后火葬,但也为弟弟的这份孝心感动而默许事实存在。当年多病的母亲,更是心仪此“屋”,赞许准备得好,免得到时“赶冲脚板”(意即临时做棺材,质差且简陋)。在当时亲朋戚友间、以及四乡八里,做这样准备的并不多,也算一份孝心孝举,受到诸多赞扬。
日月如梭,白驹过隙。几十年来,世界发生了不少变化,人生思维也发生了不少变化。父亲退休、母亲当垆,父亲休闲、母亲主事……为儿女事,辗转益阳、长沙等地,父母在不知不觉间,一晃几十年过去了,他们依旧顽强地好好健朗地活着。而那两副棺材虽然依旧漆黑绚亮,因时过境迁,地物环境变化无常,往往找不到安放它们的位置与空间,成了父母的心的负担。我没有属于自己乡下的土地与窝巢,父母住在闹市空间,父亲越老越坚定自己作为国家退休干部应该一改旧习,话语不时露出火葬的需求。母亲在现代科技传媒如此发达的今天,耳濡目染习俗的不断变更,也淡定看待身后事,作出“死后火化,骨灰撒在洞庭湖”的决定安排。我等作为子女,虽有心底盘算,不忍就如此处置百年之后的父母,希望有侥幸的故事发生。但终敌不过他俩的固执,可不,待我等不在,做事一贯雷厉风行的母亲,就请乡下亲戚用卡车拉走了那两副“千年屋”。图个省心,或买或送人听其自便。
我庆幸,他们老了,身上器官都基本报废,否则,不知又有何举动,要把身上某一器官捐出去。虽然我打算捐出自己有用的全部,但要签字画押捐出父母的却是一大为难。这是题外话,但愿他们不要做如是想。
作 者 简 介
曾新国(别号:万船歌、曾落平阳、诗淳、沅郎、非僧、非甑、非兽),中华辞赋网驻益阳编辑、中国诗赋网辞赋骈文栏目副主编、曾任中国文化产业艺术网《华夏文化博览》杂志主编。主编大型文献两部:深圳城市雕塑集《牛睛鹏羽》、《中国酒文化大典》,其中《中国酒文化大典》计50余万字。先后在《珠海特区报》、《环境保护报》、《中港澳国际新闻报》、《就业》、《高新技术专刊》、《大视野》、《常青九九》、《华夏文化博览》等报刊发表作品300余篇。并多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