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中药方--试从麻疹一病浅谈对伏邪的理解

《内经》首次提出温病病名,根据温病初起是否有里热见证,及病证特点是否符合时令病邪的致病特点,把温病分为新感温病与伏气温病两大类。

其中,伏气温病是指感邪后邪气伏藏,过时而发,病发于里的一类温病。历代医家多以伏邪来解释伏气温病,但有些医家对于是否存在伏邪问题存在质疑,笔者认为伏邪是存在的,下面试从麻疹一病浅谈对伏邪的理解。

麻疹属于温病学中伏气温病范畴,从其发病症状即可判断,“初时发热,俨似伤寒,目出泪而不止,鼻流涕而不干。咳嗽太急,烦躁难安。以火照之,隐隐皮肤之下;以手抹之,亭亭肌肉之间。其形若疥,其色若丹。随出随没,乍隐乍现。”(《幼幼集成》 )

对于伤寒与温病的区别,《伤寒论》已有明确的定义。第3条云:“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第6条云:“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麻疹并无恶寒表证,此乃邪气由里至外传变,故见发热、流泪、流涕、咳嗽等症。正如尤在泾所说:“是以伤寒之邪,自太阳递入三阴,温病之邪,自少阴传出三阳。”此为伤寒与温病之异也。

《小儿药证直诀》记载:“小儿在胎十月,食五脏血秽,生下则其毒当出。”《活幼心书》云:“疮疹之作,始自婴孩生时,啼声一出,则咽下口中秽浊,蓄之在胃,因气运变迁,主客胜复,邪气郁发,与元受秽浊激搏,而形于肌肉皮肤之外。初发有类伤寒,不拘四时,皆有此候。”

此处所提之疮疹,从其后文“轻者如麻,俗言麻子;重者如豆,谓之豆疮”来看,与麻疹异名而同类焉,仅症状之轻重异耳。或曰:“前文言温病之邪自少阴传出三阳,此言蓄之在胃,二者岂非矛盾乎?《小儿药证直诀》云其毒当出,此岂非无伏邪之证焉?”笔者言:“非也。”

胃为后天之本,主受纳腐熟水谷,邪气确实可以由口进入胃,但“六腑以通为用”,“胃宜降为和”,此言“蓄之在胃”,仅是言胃为邪气进入人体之通路,非为邪之所伏之处也,仅举一例即可明了:

人食水谷后,亦可称水谷蓄之在胃,必待胃之腐熟、脾之运化才可将精微敷布于全身,岂可言食物留于胃而不行?《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由此可知,胃中的秽浊之气可从水谷之道下流入肾,闭藏于其中。《小儿药证直诀》云:“小儿在胎十月,食五脏血秽,”此血秽禀受于母体,故可称之为胎毒。“生下则其毒当出”并非言发病,而是指五脏之血秽随胎儿出生而排出母体,形成所谓之恶露,正如《活幼心书》所讲,“婴孩生时,啼声一出,则咽下口中秽浊”。由此看来,麻疹的成因则是体内有伏邪,即胎毒,适逢非运之气,则发病。

正如《幼幼集成》所说:“麻虽胎毒,多带时行。气候寒温非令,男女传染而成。”若仅是非其时有其气,为何只有一部分人会发病,而其余人健康?正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胎毒伏藏于人体,暗耗正气,久而久之,则素体亏虚。此为伏邪之一证也。

《温病条辨》云:“痘证为先天胎毒,由肝肾而脾胃而心肺,是矣。总未议及发于子午、卯酉之年,而他年罕发者何故。盖子午者,君火司天;卯酉者,君火在泉;人身之司君火者,少阴也。少阴有两脏,心与肾也。先天之毒藏于肾脏。肾者,坎也,有二阴以恋一阳,又以太阳寒水为腑,故不发也,必待君火之年,与人身君火之气相搏,激而后发也。”

吴鞠通所述即内有伏邪,外遇戾气而发病,此处具体提及何年易病,应用五运六气解释更具说服力,并可指导临床在此年份多加预防。《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对五运六气有详细的解释,其记载所发温病之年份,皆为君相二火加临之候,此为伏邪之二证也。

许多人质疑伏邪学说,主要在于两方面,一为伏邪伏于何处?二为既有邪气,为何不发病?如上文所说,胎毒即是伏邪,人身正气强盛时,邪不胜正,故而不发。

从另一方面来说,胎毒为婴儿在母体时所感受,禀受于父母先天之精,肾为先天之本,主藏五脏之精,其又有闭藏之职,不仅可以闭藏正气,还可以闭藏邪气,故胎毒藏于肾中不出,亦不发病。

若适逢非时令之气,正气与外界戾气抗争,肾中的元阴元阳为一身的根基,乃正气之化源,此时胎毒邪气亦随正气从肾中而出,两邪相合,正不胜邪,故发病。

前言外界戾气引动体内伏邪而发病,若自然界中无非时之气,即人并非感受戾气,亦可存在伏邪致病。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尤在泾在《医学读书记》中反驳王叔和与喻嘉言“寒毒藏于肌肤”的观点,并提出“惟少阴为阴,寒邪亦为阴,以阴遇阴,故得藏而不发”之说,肾为少阴之脏,与前文所述胎毒伏邪藏于肾中并不矛盾。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冬主闭藏,不但可以闭藏精气,还可闭藏邪气,若邪气伏于阴分,两阴相得,则可使邪气闭而不出。至春天,阳气始生,万物萌发,邪气亦顺应时气从少阴入于三阳,寒邪在少阴郁闭日久则化热,得春天阳气的资助,则热性更强,故不同于伤寒,而名之温病,由此则可以解释为何“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0)

相关推荐

  • 少阴三急下与温病

    320条.321条.322条,统称为少阴三急下,汉唐时期的人有阴阳观念,从来没有认为这是问题,自明清以来,知识分子不敢议论朝政,纷纷钻进故纸堆中研究中医,表面上"尊经尚古",私底下 ...

  • 基本知识和概论

    一.基本知识 足太阳膀胱经:其脉上连风府,和督脉相通:下连腰肾,和肾相连.经别散布于心.太阴主内,太阳主外. 足太阳膀胱腑:膀胱,气化津液.居于下焦,气是通过太阳之经行于体表,温暖肌肤,抗御外邪,所以 ...

  • 《黄帝内经》六气新解之二

    "风"为六气之首,故<黄帝内经>称其为"百病之长".<内经>对"风"的类比是这样描述的:"东方生风,风生木 ...

  • 『麻疹』中药方--春季警惕麻疹高发

    春季是麻疹等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3月11日,北京市卫生局发布疫情报告,麻疹患者53例,比之前的一周上升26.19%,比去年同期上升120.83%.据了解,近期天津市麻疹的发病数量也呈上升趋势,为此, ...

  • 『麻疹』中药方--山楂治疗麻疹疗效良好

    山楂,性味酸.甘,微温,归肺.胃.肝三经,有消食化积,活血行气之功,临床多用于食滞不化.肉积不消.脘腹胀满.腹痛泄泻.产后瘀阻腹痛.恶露不尽,以及疝气偏坠胀痛等证,运用得当,多有效验.余师石恩骏深研本 ...

  • 『正气』中药方: 手心的温度能治病(谈掌捂疗法)

    小时候,每当我们害怕的时候,只要握住大人的手,当手心的温暖传给我们时,恐惧就会消散.当我们吃凉东西,肚子疼的时候,只要大人将温暖的手心捂在肚皮上,疼痛很快就会缓解.手心的温度,总是带着一份温馨,一份神 ...

  • 『脚气』中药方-脚气不同于脚气病:附药方

    大家经常听到脚气和脚气病,有些人以为这是一种病,采用同样的治疗方法即可.其实这种认识是完全错误的. 脚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足癣,是一种趾间皮肤浅部的真菌传染性皮肤病,脚气的皮肤损害有水疱型.糜烂型.鳞屑 ...

  • 『鱼鳞病』中药方--先天性鱼鳞病(蛇皮病)

    [简介]鱼鳞病(又称蛇皮病)是一种常见的角化障碍性皮肤病,75%属遗传.患者皮肤粗糙.干燥,伴有糠秕状鳞屑,呈菱形或多角形,淡褐或深褐色不等 [治法]1 [组成]蛇蜕50克,僵蚕50克,蝉衣25克,凤 ...

  • 『皮肤病』中药方-脚气不同于脚气病:附药方

    大家经常听到脚气和脚气病,有些人以为这是一种病,采用同样的治疗方法即可.其实这种认识是完全错误的. 脚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足癣,是一种趾间皮肤浅部的真菌传染性皮肤病,脚气的皮肤损害有水疱型.糜烂型.鳞屑 ...

  • 『荨麻疹』中药方--治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疹性传染病.俗称"出疹子"或第一病.主要表现发热.上呼吸道炎症.麻疹粘膜斑(即科普利克氏斑)及全身皮疹,易并发支气管肺炎,病死率高,是引起儿童死亡的主要 ...

  • 『荨麻疹』中药方--中医治麻疹发热

    患者陈某,女,9岁半.发热七八天,伴轻咳.余观其神,神疲乏力,似睡非睡,察其色,颜面潮红,目泪汪汪.发际及耳根部,在灯光下隐约可见数枚散在性红色疹点,隐隐于皮肤之下,累累在肌肉之间.体温39.2℃,舌 ...

  • 『麻疹』中药方--【麻疹验方治疗1】蒲辅周经验方

    [病名]麻疹 验方治疗1:蒲辅周经验方-化毒清表汤 葛根10克,薄荷8克,地骨皮12克,牛蒡子10克,前胡10克,连翘10克,防风8克,黄芩8克,玄参15克,知母10克,木通8克,桔梗10克,甘草6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