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爱民丨有理不在声高低
工作中,生活中,思想不统一、看法不一致、意见有分歧的情况常常有,解决的办法只有交流、沟通,甚至争论。争论的目的在于统一。但往往由于争论双方的情绪激烈,言辞过激,特别是占理一方得理不让人,会把事情搞得很僵,出现与愿望完全相反的结果。因此,在讨论问题时,争论双方,特别是有理的一方,讲求说话方式是十分重要的。
中国有句成语叫“理直气壮”。这句话误导了不少人。一旦自己得理,就胆大如斗,气壮如牛,非把别人批得体无完肤、低头认错不可。其实,你有你的道理,别人有别人的道理,要让别人接受你的意见,就要以理服人,想办法说服别人。特别是对比自己地位高、权力大的人,更要以恭敬的态度去劝说,硬碰硬只能把事情办砸。历史上有不少诤臣,他们在与皇帝意见相左的时候,有的当廷争论,有的以头撞地,更有的以死相谏,结果自己的好建议未被采纳,反而被贬,被杀,自己赢了个忠臣、诤臣的空名,却让皇帝背上了无道昏君的黑锅。人人都有自尊,逼别人认错不是件容易的事。
魏征是千古名相,但他也是遇上了唐太宗这样的明智君主。不然,凭他多次当众让唐太宗下不了台,早就身首异处了。唐太宗晚年陶醉于升平日久,逐渐改变了即位之初那种虚心纳谏的开明作风,开始有点讨厌批评了。有一次,魏征向太宗进谏时,言辞十分激烈,驳得太宗哑口无言,忿忿退朝。回到后宫时,他还满脸怒色,狠狠地说道:“岂有此理!等我找个机会,非杀死这个庄稼佬不可,省得他一天到晚总来揭我的短,找我的麻烦!”长孙皇后听了大吃一惊,赶紧追问:“又是哪个大臣触怒了陛下,惹您发那么大的火?”太宗气愤地讲起刚刚在朝廷里发生的事。长孙皇后进一步追问:“老臣魏征忠言耿直,你经常在我面前夸赞他,今天为什么反倒要杀他呢?”太宗火气仍未消除:“魏征这老儿,每次进谏,我都洗耳恭听,无所不纳。可是他越来越不象话,竟然对我耳提面命起来,连一点面子都不给留,他这样当众羞辱我,搞得我下不来台,不杀他,难解心头之恨!”长孙氏是一位深明大义的皇后,是太宗的贤内助。她往往在太宗任情使性不能接受臣下进谏的时候,进行规劝,从而起到了一定的调节作用。她早已发现皇上近两年来有点陶醉于歌舞升平,讨厌批评。可是如果因此就对皇上讲一些该象当初一样虚心纳谏的大道理,正在发怒的皇上不仅听不进去,可能还会火上浇油。该怎么办呢?长孙皇后琢磨了一会儿,想出了一个办法。她回到自己的寝宫,就象准备参加盛典一样,整整齐齐地穿上朝服,重新来到太宗的寝宫中,向太宗请安。太宗看见长孙皇后这副打扮,不知是何原因,很觉奇怪,忙问:“你今天这是怎么了,干嘛要穿朝服见我?”长孙皇后满脸堆笑,高兴地答道:“我给陛下贺喜来了。”“喜从何来?”太宗更加茫然了。长孙皇后一本正经地说:“我听说‘主明臣直’,皇上英明了大臣就会尽职尽忠,敢于直言诤谏;如果皇帝昏聩了,周围就只会有阿谀奉承之徒。如今陛下英明,所以大臣魏征等敢于直言无隐,敢于当着您的面批评您的缺点。我荣幸地在后宫服侍您,看到您身边有魏征这样一些忠臣保驾,为朝廷尽心竭力,使大唐的江山万年长久,我怎能不来祝贺呢!”唐太宗这才恍然大悟。他虽然觉察出皇后是在替魏征说情,在拐弯抹角地批评自己不虚心纳谏,但是他感到皇后这样做,于国于己都有利。因而转怒为喜,要杀魏征的念头也烟消云散了。同时,他对皇后更敬服,对魏征的进谏也更能虚心听取了。
人与人学识、经历、地位、思维方式不同,看问题角度不同,认识就不同。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别人。有的人明明是错误的,但他自己认识不到,固执己见。那就应该用摆事实、讲道理、打比方的办法劝解、引导。仍不奏效的,就放一段时间,给别人自己思考、认识、醒悟的时间。有的人明知自己错了,但好面子,虚荣心强,不愿承认,那就要换换环境,换换时间,换换方式,给人以台阶下。现实生活中,有的人真理在手,正义在胸,但与同志、与朋友搞得很僵,自己也感到很气愤、很委屈。究其根源,是“气”太“壮”,抱定“有理走遍天下”,硬撞墙。其实,“气和”一些,别人更容易接受。
战国时期,赵国的太后刚刚掌管赵国的政务,就遇上了秦国攻打赵国的大事。赵国就向齐国求救。齐国说,必须让赵太后的小儿子成安君来当人质,我们才能发兵救助。许多大臣劝说,赵太后就是不肯,同时发出话说:“谁要是再动员我让成安君去当人质,老妇我就吐他一脸。”这就等于把话说绝了。大臣们谁也不敢再劝说了。这时,已经退休的左师触龙来拜见赵太后。由于触龙资历很老,赵太后收起怒容勉强接待了他。触龙非常迟缓地走到赵太后面前,气喘嘘嘘地对赵太后说:“我的腿脚有毛病,走路非常困难。很长时期没有来拜见太后了。心里很挂念太后玉体的健康,今天特意来拜见太后。”赵太后说:“我每天都是乘坐车子走路,没什么不方便。”触龙又问:“太后吃饭怎么样?饮食没有减少吧?”太后答:“还可以。每天喝点粥。”触龙接着说:“我吃饭已经不行了。每天不得不强撑着走上三、四里路,这样可以增加点饮食。对身体也有好处。”触龙开始根本不谈成安君作人质的事,而是通过拉家常的办法,使太后缓解怒气,放松警惕,一步步打开交流的大门。等赵太后的态度稍为缓和后,触龙就对她说:“我有一个最小的孩子叫舒祺,也没有什么本事。现在我老了,心里就是不放心这个最小的孩子。想托托太后,能不能在皇宫警卫队那里给他安排个工作。我死了也就放心了。”赵太后说:“可以呀,这孩子今年多大了?”触龙说:“今年十五岁了。虽然还很小,我还是挂念他。希望在我没有进入坟墓之前,能给他安排个好的差事。”赵太后很惊奇地问:“你们男人也疼爱最小的孩子吗?”触龙说:“比你们女人疼爱得还要厉害。”太后听后笑了起来。接着说:“还是我们女人最疼爱小儿子。”触龙反驳说:“在我看来,你疼爱你的女儿燕后远远超过成安君。”太后说:“你看错了,我对成安君还是疼爱得更多一点。”触龙说:“父母爱孩子,就要为他们长远的前途考虑和谋划。当年燕后出嫁的时候,你持踵而哭。因为女儿远嫁了,你非常悲哀。但是,走得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每当祭祀的时候还祈祷她千万不要回来。你这是为了她的未来考虑。希望她在那里生个儿子能继承王位。”太后说:“你说得对。”触龙又接着说:“三世之前,赵国刚刚建立。那时的诸侯王的子孙们,现在还有享受王侯爵位的人吗?”太后想了想说:“没有了。”触龙又说:“不仅仅是赵国。除了赵国之外其他诸侯国有这样的人吗?”太后说这就不清楚了。触龙说:“这些人都是虑事短浅的缘故,近的祸患自身,远的殃及他们的子孙。不是他们的子孙都不好,而是由于他们没有功劳却得到了很尊贵的权势,没有功劳却享受着很丰厚的待遇。多是借重前辈的权势和功勋。现在你封给成安君尊贵的位子,封给他许多肥沃的土地,又给了他很大的权力。这些都不如让他为国家立功。一旦你百年之后,他靠什么来掌管赵国的政权呢?老臣认为你为成安君想得太短了,还没有为你的女儿燕后想得长远。”赵太后听了之后,觉得很有道理。当场就同意成安君去齐国作人质。触龙始终没有动员让成安君去当人质的话。却以拉家常的方式,实现了说的目的。这就是语言之巧。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说服别人的最好办法。河南儒生乐羊子的妻子,是一位普通人家的女子,连娘家姓什么也无从查考,但她在劝导丈夫勤学向善方面所表现出的美德和卓识,一直为人们所乐道。一次,乐羊子在走路时拾到别人遗失的一块金子,回来后把它交给妻子。妻子说:“我听说有志气的人不饮盗泉之水,廉洁方正的人不接受嗟来之食,何况是因拾取别人遗失的东西贪图利益而玷污了自己的品行呢!”丈夫听后十分惭愧,便把金子放回原处,而外出寻师求学。一年后乐羊子归来,妻子问他回来的缘故。乐羊子说:“因为长期在外而想念家中,没有别的情况。”妻子听完,拿起刀走到织布机前说:“这绸子是从养蚕抽丝开始,在织布机上织成的。一丝一丝地积累起来,才织成一寸;一寸一寸地积累,才能织成一丈一匹。如果割断这绸子的话,就会前功尽弃,延误了时光。你积累知识,应当每天学习自己所不懂的东西,用来成就你的德业;要是走到半路就回来,与割断这绸子有什么不同呢?”乐羊子被妻子的话深深感动了,便又回去进修学业,七年没有回家,终于德成业就。
试想,在夫权至上的封建社会,乐羊的妻子如果像现代的女当家人一样,面对不争气的丈夫劈头盖脸地批评一通,并要求他必须纠正错误,按自己的要求去做,大概乐羊不但不会接受,还非把这个敢冒犯夫君的泼妇休了不可。
理直不但不可气壮,有时气和一些,甚至保持沉默,先做一些冷处理,效果会更好一些。人在气头上、火头上最难说服。但气和不是理屈,更不是心虚。等他把气放完了,把火浇灭了,再用道理说服他就容易得多。郑强是公司销售科的能人,外出跑业务总比别人的订单多。但这小伙子也有个毛病,就是很自负,看不起科里的同事。同时由于业务成绩突出,也常常犯点自由主义,外出不请假。销售科科长晋升为公司的副总经理后,郑强以为销售科长一职非自己莫属。但任命下来却不是郑强。郑强一肚子怨气,就找公司管人事的副总经理讨说法。副总经理对郑强平时就有看法,见他今天找上门来闹,就很不客气,历数了郑强很多不是。两人吵了一个小时,郑强火气更大了,一甩门出来就去找总经理。总经理已经知道了前面发生的事,就告诉秘书:“郑强过来就告诉他我有事,让他等一会儿。”郑强在秘书室等了两个小时,总经理才叫他进来。在郑强诉说委屈时,总经理一言不发。等郑强说完了,总经理才说:“你业务能力很强,但你知道科长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吗?”郑强说:“领导全科把公司销售工作搞上去。”总经理说:“销售科二十个人,你自己挨个算一下,和你关系不错的有几个?”郑强不吭声了。总经理又说:“你查一下考勤表,你今年以来有几次迟到和旷工。”郑强又不吭声了。总经理又说:“回去自己找找原因。今后机会还会有的,能不能把握住主要看你自己了。”郑强心服地向总经理鞠了个躬回去了。
许多事情,道理是明摆着的,但失理的人总觉得不甘心,仍然想再争取一下。这时,明张嘴不好说,只有采取迂回的办法,或托人,或暗示。一些人在处理这种情况时,往往图干脆,就会说“有话你明讲吧,不要绕圈子了” , “别兜圈子了,我明确告诉你不行” 。这样多伤感情啊!人家不明说,就已经说明自知理亏了,何必再用这样气粗的话伤人呢?
郑板桥任潍县县令时,曾查处了一个叫李卿的恶霸。李卿的父亲李君是刑部天官,听说儿子被捕,急忙赶回潍县为儿子求情。他知道郑板桥正直无私,直接求情不会见效,于是便以访友的名义来到郑板桥家里。郑板桥知其来意,心里也在想怎样巧拒说情。李君四处一望,见旁边的几案上放着文房四宝,他眼珠一转有了主意:“郑兄,你我题诗绘画以助雅兴如何?”郑板桥说:“好哇。”李君拿起笔在纸上画出一片尖尖竹笋,上面飞着一只乌鸦。目睹此景,郑板桥不搭话,挥毫画出一丛细长的兰草,中间有一只蜜蜂。李君对郑板桥说:“郑兄,我这画可有名堂,这叫‘竹笋似枪,乌鸦真敢尖上立?’”这是明显地在警告郑板桥竟敢往刀尖上闯。郑板桥微微一笑:“李大人,我这也有讲究,这叫‘兰叶如剑,黄蜂偏向刃中行’!”明确地回敬李君,我姓郑的不畏权贵。李君碰了一个钉子,换了一个方式,他提笔在纸上写道:“燮乃才子。”郑板桥一看,人家夸自己呢,自己也得表示表示,于是以礼回敬:“卿本佳人。”李君看了心里一亮:“郑兄,此话当真?”郑板桥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李君说:“我这‘燮’字可是郑兄大名,这个‘卿’字……”郑板桥说:“当然是贵公子的宝号啦!”李君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当即直言相托:“既然我子是佳人,那么请郑兄手下留……”“李大人,你怎么‘糊涂’了?”郑板桥打断李君的话,“唐代李延寿不是说过吗……‘卿本佳人,奈何做贼’呀!”李天官脸一红,只好拱手作别了。
当然,讲究说话的艺术并非无论什么问题、什么对象、什么场合都要态度恭敬,语言谦让,和风细雨。对有意挑衅的人、蛮不讲理的人、恶语伤人的人,该气粗的时候也要气粗,该声高的时候也要声高。以正气压倒对方,告诉对方自己是不可侵犯的。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要用500里的地方换取安陵,安陵君不同意,秦王非常不高兴,于是安陵君派唐且出使秦国。秦王见到唐且,就对唐且说:“我想用500里的地方换取安陵,安陵君不听我的,这是为什么?秦国打败韩国,灭掉魏国,而安陵君能以50里的地方存下来,不是我害怕他的力量有多大,而是觉得他讲义气罢了。现在我用多于10倍的土地来交换小小的安陵,他不接受,竟不把我放在眼里。”唐且回答说:“不是这样,您误会了,安陵君是从祖先那里继承了安陵,所以谨慎地守卫着它,即使用千里的土地和他交换也不敢换,何况是500里呢?”秦王听到唐且的话后,勃然大怒,对唐且说:“你听说天子发怒吗?”唐且冷静地说:“下臣没听说过。”秦王说:“天子一旦发怒,就会伏尸百万,血流成河。”唐且反问说:“大王听说过布衣百姓发怒吗?”秦王傲慢地说:“布衣发怒,只不过是把帽子扔在地上光着两只脚,用头碰碰地罢了。”唐且说:“您所说的只不过是一般人发怒,不是真正的布衣之士发怒。专诸刺王僚,吓得慧星袭月;聂政刺韩傀,惊得白虹贯月;要离刺王子庆忌,慌得苍鹰碰在大殿上。这三个人的发怒,都是布衣之士的发怒,加上我就是四个人了。我如果发怒,就会伏尸二人,血流五步,天下人都披麻戴孝,今天的事情就是这样。”唐且说着就拔剑而起,怒视秦王。秦王吓得面无血色,跪在唐且面前道歉,说:“先生请坐,何必如此,寡人现在明白了。赵国和魏国都被秦消灭了,而安陵能以50里地存在,都是因为用了像先生这样智勇双全的人啊!”秦王从此后,再不敢提与安陵君换地之事了。
有理不在声高低。首先是要有理。无理声低是理屈,有理声低是修养。无理声高是强词夺理,有理声高是捍卫正义。做人要讲理,办事要依理。在有理的前提下,什么时候该“气和”,什么时候该“气壮”,是应该认真学习和把握的。
作 者 简 介
焦爱民,笔名艾子,河南灵宝市人,研究生学历,历任教师、公务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成熟做人 相约成功》、《秋天里》等八部作品集和回忆录。人生信条: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公公道道处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