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自学】第二节 桂枝汤证(12、13)

【经典自学】第二节 桂枝汤证(12、13)

【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歠(同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zhí,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13)

【释义】太阳中风证的主脉是脉浮缓,其主症为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寒,还可见鼻鸣、干呕等症状。并及时外感风寒、营卫不和(卫强营弱);治疗大法是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桂枝汤为辛温解表轻剂,以调和营卫为主,此外还有调和气血、调和脾胃的功效,凡营卫不和之病证皆可选用,绝非局限于太阳中风证。同时桂枝汤的煎服法与药后护理,叙述甚详特别是服药后喝热稀粥、温覆以取微汗,既益取汗之源,又防过汗伤正,颇有深意辛甘是化阳,酸甘益阴以和营。桂枝汤养正力大,发汗力弱,故借助热粥鼓舞胃阳从而振奋卫阳助桂枝汤发汗。遇到热痹可以用犀角汤,腹泻不止的可以利小便实大便。发汗要手脚都见汗

桂枝汤的临床应用

一张仲景对本方的应用

1太阳中风证,见12条、13条;

2用于营卫不和常自出汗证,见53条;

3用于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见54条;

4用于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见57条;

5用于太阳病虽经误下而表证不罢者,见15条,164条;

【原文】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15)

【原文】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以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164)

表里同病的治疗原则,当据表里证情的轻重缓急而定。通常里证不急者,当先表后里;里证危急时,可先里后表;表里均不甚急时,可表里同治。

6用于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见42条;

【原文】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42)

外证:指太阳表证,如发热、恶寒、头痛等。凡言外证未解脉浮弱者,无论多少日,未经传变者,其病犹在太阳不可误以麻黄发汗,仍当用桂枝汤解肌之法。表证兼轻度里虚证,这里辨证不管是中风还是伤寒

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论有汗无汗,只要是脉见浮弱,有正气不足之象,不耐麻黄汤峻汗者,均应使用桂枝汤调和营卫,扶正祛邪。

7用于太阴病表未解者,见276条。

【原文】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276)

【释义】太阴病,以脉弱为主,此处脉浮而不弱,更无自利,腹满痛,呕吐诸证,可见虽曰太阴,但虚寒不甚,里证不显,且脉浮大是病势向外,以表证为主,治宜解表为先。解表宜汗,然此证又不可过汗,故不用麻黄汤。选用桂枝汤者,外能调和营卫,解肌祛风,内能调和脾胃,以助营卫生化之源,是寓汗于和法之中。还须明确,此为太阴病的权变治法,而非主法,其主法只在温中健脾一途。若里虚较甚,则当先温其里,乃攻其表;若表里同治,偏重于里,如桂枝人参汤,则属太阴病活法。疑问点:太阴病,脉浮者,是太阴病的表证还是太阳表证兼太阴病??

8脾肾阳气大虚兼表证,以四逆汤先温其里,里和而表未解者,用桂枝汤,见91条,372条、387条。

【原文】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求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91

在治疗上,若里证实热,一般当先解表,后攻里。里证属虚热,且又急重者则需以回阳救逆为当务之急,待里阳回复之后,才有解表祛邪的可能。

9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表未解者,仲景仍以桂枝汤治之,见208条;

【原文】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鞭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208)

伤寒以身热恶寒为在表,身热不恶寒为在里,而阳明病无表证者可下,有表证者则不可下。

【原文】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240)

10金贵要略桂枝汤一用于妇人妊娠呕吐,一用于产后中风。

【原文】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金匮36)

对虚寒证,则先救里而后治表,即邪实犹可去,正脱难复挽。

郝万山老师讲义;桂枝汤的适应证

1太阳中风证(2、12、95)

【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95

这里的卫强营弱并不是真正的卫强,而是卫气为了抵御外邪而出现的一种病理性亢奋。卫气受风邪侵袭,失却固外开阖之权,则营阴虽未直接受邪,然亦不能内守而外泄,故使汗出。

【原文】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24

【讲解】

太阳病,桂枝汤证,服桂枝汤本为正确的治法,按要求服第一次桂枝汤后,不仅未见汗出病减,反而又出现烦热不解的现象。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可能属于太阳之邪过盛,服药后,药力不足以驱邪外出,反而激惹了邪气的势力,因此导致了烦热不解。这种病重药轻的激惹现象,不独服中药会出现,服用西药时也会出现。比如在服用祛蛔药物的时候,药量不足,也常常会导致大量蛔虫上蹿下跳,引发胆道蛔虫症或者蛔虫团性肠梗阻。对于服用桂枝汤后所出现的激惹现象,仲景采用的处理方法是针药并用。

先刺风池、风府,一则可以疏通太阳经气和后项部的气血,从而达到调动正气的效果,一则可以泄太阳经脉中和后项部的风邪,等到经气稍通,邪气稍泄,然后再服桂枝汤如法取汗,表邪就容易解除了。

这种针药并用的方法,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值得学习和借鉴。

上述条文提示,仲景在“太阳病篇”将桂枝汤用于治疗的病证有:太阳中风表虚证;凡是太阳病只要见到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寒者;太阳病兼轻度里虚者;太阳病汗下后正气受挫表证仍在者;太阳病兼里实需先解表者;非外邪所至之营卫失和者。在用桂枝汤的过程中,如果出现病重药轻而见烦热不解的,可以采取针、药并用的方法。

大椎穴有很好的退热作用,可以用三棱针针刺泄热。表证兼里实的一般先解表后攻里。

【原文】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25

桂枝(去皮)一两十七铢,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去节)十六铢,生姜(切片)一两六铢,杏仁(去皮尖)甘草(炙)一两二铢,大枣(擘)五枚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

【释义】本条指出了桂枝汤证的变局,即桂枝汤证而脉变洪大者的处理方法。其主证为桂枝汤证,其脉为洪大。其病因病机是太阳病发汗太过病邪不解,阳气浮盛于外。治法仍用桂枝汤解肌祛风。后边则提出了太阳病在服用解表后的变证。

《素问·逆调论》:“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据此可用桂枝汤治疗因营卫不足引起的多发性硬化症、偏瘫、睾丸痛、变态反应性鼻炎、多发性动脉炎、冻疮及寒冷多形红斑,针对其“寒”与“凝”之病机特征,取本方之“温”与“通”之功而获效。

【原文】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6)

【原文】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27)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去皮)、芍药、麻黄(去节)、甘草(炙)各十八铢,大枣四枚(劈),生姜一两三铢(切),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
上七味,以五升水,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方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汤二分越婢汤一分。

2凡太阳病,无论已治未治,只要症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寒者(13)第13条扩大了桂枝汤的用方范围,这叫抓主证,对症用方。

3表证兼里实,先解表,宜桂枝汤(44)

【原文】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44

病在表者,理当汗解;病属里实,法当攻下,此为治疗的常法。表证兼里实,一般应遵照先表后里的治疗原则。如先行攻下,在里的实邪虽有可能被排出体外,但因在用攻里药物的过程中,常使正气趋向于体内,表邪必然会随之内陷,而致变证丛生,如果先解表,在里的实邪不会在解表的过程中发生异常变化。等表证解除了,再去攻里,就没有后顾之忧了,故先攻下就是错误的。

表证为何会误下?风寒袭表,肺失宣肃。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不降,则可导致大便秘结不解。

4表证汗,下后,正气受挫,表邪未解,宜桂枝汤(15、45、57)

【原文】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15)

【释义】太阳病,法当汗解,即使兼有里证,亦宜先表后里,若先用攻下,则邪不解,乘虚内陷,徒生变证。今误下后,病人自觉胸中气逆,是正气犹能与欲陷之邪抗争的标志。因知太阳表证必定仍在。但毕竟正气受挫,故不可峻汗,宜桂枝汤助正气以祛邪于表。其气上冲,可以理解为太阳经气上冲,其临床表现是太阳表证依然存在。其气上冲:有人认为是病人的自觉症状,是指病人或自觉胸中有气上逆的感觉,或有胃气上逆的呕逆,或有肺气上逆的咳喘等。有人认为是指病机,“上冲”和“内陷”相对而言,“其气”是指太阳阳气,即太阳阳气尚能向上向外抗邪于表而没有内陷,由此提示表证仍在。但本条张仲景单用桂枝汤,桂枝汤并不治疗那些气逆、呕逆、咳喘诸证,因此后者的解释更好一些。

何谓“其气上冲”?“其气上冲”是指病人自觉胸中有逆气上干。其病理基础俞长荣在《伤寒论汇要分析》里指出:“本条的‘气’是指病气(病邪)。这个‘气’是接在‘太阳病下之后’下面。可知它指太阳病。其气上冲,意指病邪似有向上、向表的趋势。”“其气上冲”的表现主要是:脉促、胸满、微喘或眩冒等症。 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可得出桂枝汤禁用于表邪已内陷者,也即表邪内陷,禁用汗法。

【原文】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57

太阳病兼有里热,即外有表证,里有实热,原则上要先解表后攻里。太阳伤寒服麻黄汤后,若未曾出汗,病证未变者,多是病重药轻,故仍可使用麻黄汤。若服汤后,汗已出而病未解,或汗解未久,表证再次出现者,不可再用麻黄汤。盖汗出之后,腠理得以开泄,故不宜峻汗,恐其汗多伤正,或酿成他变,而只宜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可见太阳伤寒固益麻黄汤峻汗,而汗后不解,又只宜桂枝汤和之,此机动灵活之法,学者尤需注意。

【原文】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浮脉,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45)

本条表病误下,所幸未发生变证,何以知然?以浮脉故知。盖浮为表脉,下后其脉仍浮,则可推论其人里气未伤,外邪未陷,是必有表证应之,脉证如此,故仍需解表。惟以曾经发汗,故宜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祛风。这里值得强调的是病人已经发汗,再予发汗,宜缓不宜峻,所以应当选用桂枝汤比较适宜,而不是麻黄汤。

5表证兼轻度里虚者,宜桂枝汤(42)

【原文】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42)

【原文】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56

外邪袭表,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里气,导致里气升降的失调在临床的表现:食欲不振;干呕、呕逆;下利;便秘,太阳病头痛一般是后脑部位,和颈项僵直。阳明头痛一般是额头。

6非外邪所致的营卫失和

【原文】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而。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53)

【释义】桂枝汤独生调和营卫之功,并通过发汗之手段,达到止汗之目的。惟其汗自止,可测知营卫重新调和,故曰“营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主症和病机:病常自汗出,因其无发热、恶寒、头痛等症,知非外感。其病机乃因“卫气不共荣气谐和”,即营卫失调所致。从文中“荣气和者,外不谐”分析,导致营卫失调的原因不在于营气,而在于卫气,亦即在内之营气未病,而在外的卫气失于固护开阖,以致腠理疏松,营阴外泄而自汗出。

治法: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所谓“复发其汗”,指病本有自汗出,而又用桂枝汤发汗而言。由于桂枝汤不仅可以解肌祛风,而且可以滋阴和阳,调和营卫,用其发汗,可使卫阳复其卫外之职,营阴内守,营卫相和,故汗出自愈。此正如徐大椿《伤寒论类方》所说:“自汗与发汗迥别,自汗乃荣卫相离,发汗使荣卫相合。自汗伤正,发汗驱邪,复发者,因其自汗而更发之,则荣卫和而自汗反止矣。”

【原文】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54)

先其时发汗:这里面涉及一个治疗的时间,最好是在不发汗的时候服药,那样药效更佳。先其时发汗则愈,也就是在其证候发作之前,或发作的间歇期,用桂枝汤,通过发汗而达到和营卫、调阴阳之效。在病证发作之先或发作间歇用药,一是截断病势,减轻发热汗出的发作程度;二是避开汗正出的时候,以防过汗。

53条常自汗出54条发热自汗出,主证不同而病机一致故均用桂枝汤发汗解肌,调和营卫。

桂枝汤的使用禁忌症

【原文】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16续)

太阳伤寒禁用桂枝汤,以理推之,太阳中风亦不可用麻黄汤,医者当知偶反。仲景告诫不要发生用桂枝汤治疗太阳伤寒证之误,提示汗法解表,既不可太过,也不能不及。发汗不及,祛邪失时,亦引起变证,故当常记不忘。太阳中风证只是卫强营弱,营卫失和,有汗出,有营气不足,所以叫做表虚,并不是真正的表气虚证,否则当用玉屏散;太阳伤寒表实是寒邪闭表,卫闭营郁,太阳伤寒没有汗,所以叫做表实。

【原文】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17)

本条之禁,虽以酒客为名,而旨在湿热,或外受湿热,或内蕴湿热,故不得以病人是否嗜酒为辨。湿热内蕴之人患太阳病需汗解者,可选用辛凉透解,或兼化湿之法。

【原文】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19)

这是有内痈的病人,毒热内盛,腐破血络,才使体内产生化脓性的病灶。毒热逼迫津液外越,会有汗出,也会有头痛,也会有周身的酸懒。结合17、19条无论是湿热内盛还是毒热内盛都应当禁用桂枝汤。

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 阴盛以亡。

(0)

相关推荐

  • 跟着彩云学习伤寒论: 麻黄汤方

    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 ...

  • 赵永山伤寒讲义・大柴胡汤

    一六二.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本条方证与第63条相同,唯诱因不同.经方之治在于观其脉证,审其如何逆于应有之"元真通畅"而施治.故原始 ...

  • 第二节桂枝汤的组成

    第二节桂枝汤的组成 桂枝是患者脱不掉的棉袄, 桂枝是医生临床治病指路的路标:白芍补脾阴回五脏,必不可少:炙甘草保心肺,立即见效: 生姜和大枣,就是厨师炒菜的作料. 读者们看一看,医圣的桂枝汤组成多么深 ...

  • 【她学伤寒】《伤寒论》条文解读 太阳病脉证12~13

    清荷文苑ID:qinghewenyuan <伤寒论>条文解读  太阳病脉证12-13 文/张进民 [辩太阳病脉症] 第12条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而寒 ...

  • 茶话《伤寒论》讲义,第12讲:桂枝汤证5(桂枝去芍药汤),“去芍药”的真相

    朋友们大家好,我是陈胜昔,网名Water,今天带给大家"茶话<伤寒论>"第12讲.有人问我,为什么总是用<说文解字>和<说文解字注>来解释汉字的 ...

  • 第二节 临床用桂枝汤辨思维

    第二节 临床用桂枝汤辨思维 桂枝汤是六经辨证领头之方,纯桂枝汤的体质年轻人较多,因为年轻人太阳病携带时间很短,因为他年轻.年龄大的人,他携带日久,常年不发烧,经表长期不解,郁热在太阳,郁热也传到阳明, ...

  • 中医经典伤寒论桂枝汤证方证5个标准:1、...

    中医经典伤寒论桂枝汤证方证5个标准: 1.特征症状:发热,汗出 2.主要症状(太阳证):恶寒或者恶风.头痛,鼻鸣,鼻塞流清涕 3.可伴随(津液不足)症状:以"血"代汗(血证),大便 ...

  • 自学Python基础知识汇总-第二节

    Python基础04 运算 数学运算 >>>print 1+9        # 加法 >>>print 1.3-4      # 减法 >>>p ...

  • (连载12)《华表·中国》第四章华表溯源 第二节

    宜其室家."古时女子出嫁称为"归",姑娘成年为人妻才有自己家,发型也随之改变.新嫁娘满心欢喜整理发饰的情景成了"妻"造字原型.有人把"妻&q ...

  • 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之表部厥阴病之桂枝汤证第12条

    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之表部厥阴病之桂枝汤证第12条--经方中医程医生 校对 表部病辩证 一.太阳病 1.纲领证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 63. ...

  • 【经典自学】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一太阳病提纲 [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释义]本文提出太阳病的基本证候是脉浮.头项强痛与恶寒.头部主要是后头部头痛,而恶寒,而字在这里是个进层连词,一定伴随恶寒 恶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