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五年度中医学徒考试题九答案
9,解释下列方剂的组成及主治病证?
(1)麻杏石甘汤;组成;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此方是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书中方 主治;外感风邪,身热不杨(无大热),咳逆气急鼻扇(汗出而喘)口 渴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滑数等邪热壅肺之证;也是辛凉解表重剂。
(2)凉膈散;组成;芒硝、大黄、栀子、连翘、黄芩、甘草、薄荷、竹叶。此方是宋代官 方太医局编《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书中的;有泻火通便的功效。
主治;上,中二焦邪热炽盛,证见面赤唇焦,胸膈烦躁口渴,口舌生疮,谵 语狂妄,或 咽痛吐衄,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滑数等。
(3)逍遥散;组成;柴胡,白芍、白术、甘草,当归,茯苓,烧生姜,薄荷。此方是《太 平惠民和剂局方》书中的;有疏肝解郁健脾和营的功效。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 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者。
(4)五积散;组成;白芷、枳壳、麻黄、苍术、干姜、桔梗、厚朴、甘草、茯苓、当归、 肉桂、川芎、芍药、半夏、陈皮。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方;有 散寒祛湿,理气活血,化痰消积之功用。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为寒,食,气,血,痰五积而设,故名五散。 证见头痛身痛,寒热无汗,项背拘急, 胸胁胀满,呕恶腹痛;恶食,及 妇女血气不和,月经不调。
(5)吴茱萸汤;组成;吴茱萸,人参,大枣,生姜;《伤寒论》方,有温中补虚,降逆止 呕之功。
主治;胃中虚寒,阳明胃痛,畏寒喜热,胃脘痞塞,食谷欲呕,吞酸嘈 杂,或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或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
(6)小续命汤;组成;麻黄、桂心、人参、甘草、川芎、黄芩、防己,杏仁、防风,附子 芍药,生姜,是唐代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的方,有祛风散 寒,益气活血的功效。
主治;外感风邪,引动内风而致,卒中经络,口眼歪斜,筋脉拘急,半 身不遂,语言蹇涩,或神气愦乱;并治风湿痹痛。
(7)三仁汤;组成;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薏苡仁,半夏;是 清代吴鞠通著《温病条辨》里方;有主宣畅气机,清利湿热的功效。 主治;湿温初起,邪在气分,及暑温夹湿;湿重于热证。头痛身重,肢体倦 怠,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8)小陷胸汤;组成;黄连,半夏,瓜蒌;是《伤寒论》方,有清热涤痰,宽胸开结之 功;主治;痰热互结,心下按之则痛,苔黄腻,脉浮滑;或痰热结在胸膈,咳 嗽面红,胸腹热,脉洪等。
(9)乌梅丸;组成;乌梅、细辛、干姜、当归、附子、桂枝、黄柏、黄连、人参、蜀椒; 是〈伤寒论〉方,有温脏,止痛,安蛔之功;
主治;厥阴寒热错杂证,胃热肠寒的蛔厥证。症见腹痛时作,烦闷呕吐,得 食则呕,甚至呕出蛔虫,手足厥冷;或久痢腹痛及反胃呕吐等。;
(10)仙方活命饮;组成;白芷、贝母、防风、赤芍药、当归尾、甘草节、皂角刺、穿山 甲、天花粉、乳香、没药、金银花、陈皮、酒。是明代薛已著《外 科精要发挥》书中方,有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之功;
主治;痈疡肿毒初起,赤肿疼痛,属阳证者。
2020年1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