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应试备考环节的刻意练习

谈谈应试备考环节的刻意练习

这篇文章几乎适用所有的考试。

“刻意练习”这个概念的是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 K. Anders Ericsson首先提出来的。

所谓刻意练习,其核心是专家级水平是逐渐地练出来的,而有效进步的关键在于找到一系列的小任务让受训者按顺序完成。这些小任务必须是受训者正好不会做,但是又正好可以学习掌握的。

很多人总是问我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能提高数学成绩?

这里统一回答:

先看看自己的基因。

不是每个人都能把数学或者物理或者外语啥的学好的,真的。

但是不代表我们可以放弃努力。你努力的意义在于不断提升自己,而不是达到那种你无法想象的高度。你的天赋决定了你的天花板在哪里。不要相信所谓的努力就一定能超越xxx之类的鬼话,努力了只能超越你自己,这也是努力最大的意义。

努力是一种态度,努力对方向是一种能力。很多时候,我们备考的过程中的各种努力其实是无用功。很多考生特别喜欢用努力感动自己,我曾经看过一篇报道,有个考研的考生大概是四战了,面对记者的镜头差不多是歇斯底里地喊着我今年一定要考上!

如果目标不是太过分的话,我觉得这个孩纸十有八九是陷入了“靠努力感动自己但是并没有效果”的经典误区。

这个具体表现形式不外乎每天看书做题超过十个小时,用掉的草稿纸也能有个一两尺高,但是最后还是没考上。

因为这些考生练来练去练的都是自己已经会的东西。

再回到开头的问题,怎么提高数学成绩?

进行刻意训练。

怎么进行刻意训练?

我们要把自己所有做过的卷子先整理起来,这时候要做一个统计,把自己错的最多的知识点先找出来。

你说这会不会要很多的时间?

要不了多少时间的。再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这是为了帮助你后面做得更好。

然后把这些错的、空白的类型分类。你自己做过的题肯定有印象,哪些是不会做,哪些是时间来不及的。比如像考研数学一的最后两个概率统计的题,一般来说只是时间不够,但是题目并不难做;而对于大多数高考的同学,解析几何部分其实大多具备算出大部分的能力。

这些是你重点需要突破的方面,换句话说,这些属于性价比极高的题目。你说解析几何我做不完咋办?能做多少算多少啊,能化简成到哪步做不动了就拉倒了,谁规定了你必须要做出来?解析几何不是压轴就是倒数第二题,哪是人人都能做出来的?

而考研数一的最后两题真的只要多练习,近乎白送分。而且一个就是考概率,一个基本就是考无偏估计极大似然估计,套路都是定死的。

接下来,还要做一件事,就是把会做的过一遍筛子,把那些耗时很久才做对的知识点都挑出来,再把那些真不会做的都挑出来,于是我们把题目分成了以下几类:

一是会做的而且熟练的;

二是会做但是耗时长的;

三是空着没做但是会做的;

四是压根就不会做的。

对于第一类题目,以后就可以不练了,第三类可以少练,但是在模拟考试环境做整张卷子的时候,优先做第一类和第三类。

对于第二类要做适量的题目,更多的是想,为什么速度上不去,到底卡在哪里?这部分题目速度如果能上去,那么节约出来的时间就可以贡献给第四类。

你说老师,压根不会做的我怎么练啊?

怎么练?

首先,要把这些不会的题整理起来,然后一道道啃,就是把自己能想出来的招都写出来,然后和标准答案去对比——注意,一定要做到力竭!就是说你要在黔驴技穷的情况下再去看答案解析,只要自己还有一点想法,不管对错,都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然后比照答案,看看自己有没有一点点沾边的,只有这样才会有锻炼效果才会刻骨铭心!

这一切的基础就是你必须要做好前面的分类工作,如果没有这个分类,你的这种刻意训练针对性就不够强,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讲道理,其实都到这个时候了,无论是高三还是考研还是考公党,你对自己哪块薄弱还没有了解的话,也就别考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并不是一句空话。而且考试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利用田忌赛马的策略,相同的人可以考出完全不一样的分数。

总结一下:复习的时候,提升会做但是做的慢的题目的速度,死磕自己的短板;考试的时候,先做自己会做的,擅长什么先做什么。每周必须做个全套,把整张卷子按考试要求从头到尾做下来,这样对于会的那部分也保持了手感和热度,同时检验自己的复习情况。

最后,对于任何一家模拟题我都不推荐,你要做就做,结果不要当真,太偏太怪的几乎是不会考的。把真题仔仔细细去吃透,无往不利。

最最后:对于高考中函数题的分类讨论和考研中的构造函数来证明,不要强求,做不出就做不出吧,这种做出要随缘的,可以适当降低刻意训练的强度,但是除此之外的任何知识点都适用刻意训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