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的端阳节有多“热闹”?怕是你一辈子也想不到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关于它的记载。作为我国古典文学成就最高峰的《红楼梦》,自然也不例外。端午佳节将至,让我们跟着曹公一起,看看他笔下,关于端午节的人和事。
一、《红楼梦》中的端午习俗
说起《红楼梦》中的端午节,读者们印象最深的恐怕是元妃安排的“打平安醮”,其实,打醮是被安排在了五月初一至初三,当然文中写道“正是初一日乃月之首日,况是端阳节间”,由此可以推断,那个时候,从初一到初五,都是端午节。
至于五月初五当天,怎么过节,曹公只用了半回的笔墨来写。虽然字数不多,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读出,那个时候,有关端午节的一些风俗。
1、关于“蒲艾簪门,虎符系臂”
《红楼梦》中,关于端午节当天的描写,是在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因麒麟伏白首双星”。文中写道“这日正是端阳佳节,蒲艾簪门,虎符系臂”。这里的蒲和艾都是一种香草,“虎符”是用绫罗制成的小老虎,翻译成白话就是“端午节那天,贾府的每个院门上,都插上了香味四溢的蒲草和艾草,孩子们也在手臂上系上了绫罗制成的小老虎,用以驱蚊辟邪,整个贾府都弥漫着过端午的浓厚气氛”。
原来端午插艾的风俗,远在清朝乃至更早的时候就有了。说起端午节,我的第一印象便是门上插艾。那时候我还住在农村,一到端午节,我妈一早便起床,和邻居们结伴到地里拔艾草,等我起床时,带着根须的艾草已经被插到自家大门上。新鲜的艾草有一股怪怪的香味,后来才知道,这种香味可以驱蚊。长大以后,离开农村,在城里安了家,端午节“插艾”的风俗也越来越不走心。不用一早去野外,只需提前从农贸市场买上一两棵便是,也不用高高地挂在门上,只象征性地在门口一放作罢。不得不感叹,被简化的仪式感!
至于曹公所写的“虎符系臂”,在我的记忆中,并没有这样的风俗。或许是因为用绫罗制作小老虎,工艺太过复杂,会的人越来越少,这个风俗便简化到消失为止。
2、关于“赏午”
曹公还写道“午间,王夫人治了酒席,请薛家母女等赏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中,对“赏午”的解释为:凡端午节吃午饭,饮雄黄酒,吃樱桃、桑葚等时鲜果品,以及赏石榴花等等节日活动,统称赏午。但是,这句话的重点不仅仅是“赏午”二字,还有一个重点是“王夫人请薛家母女”。
整部《红楼梦》中,王夫人主动摆酒请客的时候不多,然而,偏偏在端午节当天设宴,请的还是薛家母女,让人不得不想起了另一个端午风俗——“归宁”,也就是“回娘家”。
在我们当地,一直都有端午回娘家的风俗,当然,不是端午节当天回,一般是五月初二。小时候特别盼着这一天,因为可以可二姨、小姨还有表弟、表妹们一聚,姥爷总是准备一大桌好吃的,供我们喝酒吃肉。
后来对端午节有了更多的了解后才知道,中国古代将五月视为“恶月”,酷暑将临,瘟疮蔓延,五月初五为“重五”,被视为不吉利的一天,所以,嫁出去的闺女要在这一天回娘家“躲午”。现在,端午回娘家的风俗还在,这个风俗的来源,可能大家并不了解。
回到《红楼梦》中,王夫人和薛姨妈是亲姊妹,他们父母已都不在,王夫人既是薛姨妈的姐姐,又是她的娘家人,所以才会做东,请她们来赏午,也算是让薛姨妈“归宁”,来她家“躲午”。
3、关于吃粽子
《红楼梦》中,没有明确地说端午节要吃粽子,但是在宝玉、晴雯、袭人三个闹得不可开交时,黛玉来到怡红院,看到宝玉也哭,袭人也哭,晴雯也哭,笑道“大节下怎么好好的哭起来?难道是为了争粽子吃恼了不成?”由此可见,吃粽子的风俗,那时候也有。
说起端午吃粽子,恐怕是流传时间最久、流传地域最广的风俗了。很多节日中,南北方风俗都有明显的差别,还会为此时不时地上个“热搜”。比如冬至,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便吃汤圆。再比如春节,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吃年糕,但是到了端午节,全国人民却是都要吃粽子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虽说粽子都是用大米做的,但是,至于它的皮儿和馅儿,南北方也各不相同。北方人多用芦苇叶包粽子,馅儿是蜜枣、红豆或者花生等甜口。南方人多用竹叶包粽子,馅儿是肉、蛋黄等咸口。
不管怎样,端午吃粽子的风俗能流传至今,就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4、关于洗浴
古书《大戴礼》中,有关于端午节洗浴沐兰汤的记载,据说现在仍有地区保留着这个风俗。一般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和“吃粽子”一样,曹公并没有明确地写端午节要洗浴。但是在第三十一回中,宝玉晚些时候吃酒回来,见晴雯在院子里,两人聊天的时候,晴雯说道“起来,让我洗澡去。袭人、麝月都洗了澡,我叫了他们来”,可以推断出,那时候应该有端午洗浴的风俗。至于是不是煮成药水来洗,就不得而知了。
上面简单介绍了古时候端午节的各种风俗,下面就请《红楼梦》的男一号贾宝玉登场,看看这个荣国府的凤凰蛋,他的端午节咋过的?
二、贾宝玉的端午节
众所周知,五月初五这一天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而在《红楼梦》第二十九回“享福人福深还祷福 痴情女情重愈斟情”中写道“正是初一日乃月之首日,况是端阳节间”,由此可以推断,那时候从五月初一到五月初五,都是端午节。
曹雪芹用了四回的笔墨,讲述了从初一到初五这五天发生的事情,细读之后发现,贾宝玉的端午节,过得那叫一个“焦灼”哦,大约是和生气二字拜了金兰契,竟无一日不相随。
1、五月初一:被说亲,生气!
五月初一,本来是热闹非凡的一天。因为元妃“叫在清虚观初一到初三打三天平安醮”,“贾母亲自去拈香”,王夫人打发人到园子里告诉“有要逛的,只管初一跟了老太太逛去”。所以,初一当天,贾府的主子、丫鬟、婆子浩浩荡荡一队人,坐着轿前往清虚观,乌压压的占了一街的车。
在清虚观,荣国公的替身张道士前来请安,一番寒暄后,张道士便说要给宝玉“寻个亲事”。对方是个15岁的小姐,生得好模样,聪明智慧,根基家当也和贾府配得上。贾母以宝玉“命里不该早娶”为由回绝了张道士的提亲,但宝玉却为此闷闷不乐。都知道宝玉和黛玉是两小无猜,情投意合,张道士公然在黛玉等一众人面前给他提亲,宝玉不但自己不开心,更重要的是担心黛玉不开心。虽然接下来有《白蛇记》、《满床笏》等戏可看,但“宝玉一日心中不自在,回家来生气,嗔张道士与他说了亲,口口声声说,从今以后再不见张道士了”。
2、五月初二:和林妹妹拌嘴,伤心!
如果说初一这天,宝玉生气,也最多算是生闷气。谁想到,五月初二的心情,比前一天更差。因为宝哥哥和林妹妹拌嘴了。不但两人都伤心到流泪,连贾母、王夫人都惊动了。
说起两人拌嘴,根源还是因为张道士的提亲。宝玉为此闷闷不乐,黛玉同样心中不快。宝玉 以为黛玉能懂他,没想到,二人一见面,黛玉便奚落他一句“你只管看你的戏去,在家里作什么”。宝玉却立刻沉下脸来说“白认得你了”。彼时,两个心情都不好的人,你一言我一语,专挑对方的痛处说话。气得宝玉“向颈上抓下通灵宝玉,咬牙狠命往地下一摔”,气得黛玉“哇”一声把刚吃下的汤药都吐了,吓得下人们一齐去回了贾母王夫人。直到“贾母进园带出宝玉去了,方才平服”。
此时宝玉的心情可想而知,前一天生了闷气,本想找林妹妹开解一下,没想到两人“原本一个心,但都多生了枝叶,反弄成两个心了”,从生气变成了伤心。
3、五月初三:对月长吁,后悔!
五月初三是薛蟠的生日,本是应该喝酒看戏的日子,可是因为前一天和林妹妹大吵过后,宝玉自是没有心情的,所以“无精打采的,那里还有心肠去看戏,因而推病不去”。
谁知,这边暂且不知道林妹妹有没有消气,那边又传来“老太太又被这俩‘小冤家’给气哭的消息,宝玉这心里,定是打翻了五味瓶。一边是自己青梅竹马的林妹妹,一边是宠爱自己的老祖母,两个都是自己心尖上的人,却不曾想,她们都被自己的一时冲动,给气哭了。正后悔不迭呢,又听到了“不是冤家不聚头”这句俗语,好似参禅一般,不觉潸然泪下,只得在怡红院对月长吁。
4、五月初四:诸事不顺,烦心!
初四这天,对宝玉来说,真是诸事不顺的一天。虽然一早就和林妹妹和好,但是接下来的几件事,一件比一件糟心。
先是在和薛宝钗聊天时,搭讪说“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不过是一句玩笑话,却引出了薛宝钗在《红楼梦》中为数不多的一次发火,而且是“大怒”,甚至冷笑反击。
自觉无趣的贾宝玉,中午时分来到王夫人房内,见王夫人在眯着眼睡觉,就大着胆子和金钏开了几句过分的玩笑,谁知王夫人竟是“假寐”,听到两人的对话,起身就给了金钏一巴掌,并要撵金钏出去。宝玉见状,溜之大吉。
在回大观园的路上,宝玉淋了雨,冒雨来到怡红院门口,“以手扣门”却没人理睬,等到有人来开门时,宝玉一肚子没好气,也没看开门人是谁,“抬脚踢在肋上”。谁知道,踢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最中意的大丫头袭人。不但疼的袭人夜里“哎呦”,咳嗽之后竟然吐出一口鲜血。宝玉又后悔,又担心,竟在塌上服侍了袭人一宿。
5、五月初五:反了晴雯,气哭!
初五这天,王夫人摆酒设宴请薛姨妈母女等人赏午,宝钗淡淡的,黛玉懒懒的,宝玉无精打采的,众姐妹也都无意趣,大家很快就散了。
宝玉回到怡红院,偏巧看见晴雯失手把扇子跌在地上,叹道:“蠢才,蠢才!将来怎么样?明日你自己当家立事,难道也是这么顾前不顾后?”,作为丫鬟的晴雯,却不高兴了,对宝玉一顿数落,气得宝玉浑身乱战。
袭人上来劝说,晴雯更是不留情面地当众说出了宝玉袭人“瞒神弄鬼”的事,又气又难堪的宝玉,定要撵了晴雯出去,众丫头婆子一齐下跪求情,怡红院闹了个人仰马翻。
宝玉的这个端午节,过得那叫一个焦灼。当然,这还仅仅是个开始。端午过后,宝玉还有更焦灼的日子。来了个处处怼他的史大妹妹,因他玩笑死了个金钏儿,接下来,又因私交忠顺王府的戏子琪官被人找上门来,挨了老爹好大一顿胖揍,因不肖种种遭笞挞……
从节前到节后,贾宝玉的这个端午节可是过出了原汁原味的“重五”味儿,所有的灾难,所有的烦恼,所有的不顺,接二连三,牵三搭四,都在这个“恶月”里顺次上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