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设计 · 从上海到景德镇,为了陶艺她过着“抛夫弃子”的双城生活

虽然陶艺不能养家,但她从未想过放弃。

李乐是一名陶艺独立器物作者,虽然她说做陶艺目前还不能养家,但却从来没想过放弃。“它是我的创作语言,会一直坚持下去。”

10年前,李乐辞掉了平面设计师的工作转行做陶艺,乐子砚是她创作时用的笔名。因为一个设计项目前往景德镇的她,在那里度过了一段让自己疑惑的时光。由于习惯了上海高效率快节奏的工作方式,她不太能理解陶艺这项工艺为什么如此复杂耗时。为找到其中的答案,她决定自己尝试着做一下,没想到这一次尝试让她欲罢不能。

2009年,李乐买了自己人生中第一台拉坯机,在上海的家中自己练习。练习时机器总发出很大的噪音。那时的她还是个刚接触陶艺的新手,并没有意识到这是机器出了问题。后来随着对陶艺学习的逐渐深入,她才发现其中的端倪。也正是因为这件事,让她意识到自己还有更多专业要学习。于是她启程去往景德镇,在郊区租了个院子,到传统工厂去观摩学习。

在上海和景德镇之间来回往返,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了好几年。李乐说那时的她正处于一种“抛夫弃子”的状态,为了学习陶艺,疏忽了对日常生活的料理。直到2020年,她结束了景德镇的工作室,回到上海。她在自己家的阁楼上打造了一个简易的工作室,一边做全职妈妈,一边接着做陶。每天早上先是完成全家的早餐,然后就投入到检查泥坯的工作中。李乐说陶艺是一个比较安静的工作方式,“你只需要一个人,不用太多借助外来的方式,就可以做一件你自己喜欢的事情。”这也正是她喜欢的生活方式。

一开始接触陶艺的5年里,李乐并没有自己特别想做的东西,只是用拉坯成型的传统方式制作作品,熟悉泥料的特性。直到2013年,李乐做了自己陶艺生涯中的第一次展览——“历”。展出的作品大多是斗笠形的。她发现在器物上进行一些触碰,泥坯就会在转坯机上发生形变,这和她自己最开始接触陶艺时候的状态很像。用她自己的话说:“我也不知道最终我会做出来什么样的作品,就是尽力去完成。”

2020年之前,李乐一个月要去两趟景德镇,去用气焰窑炉、柴窑,烧制比较大型的器物。毕竟在上海,工作的窑炉只能是电窑。她说柴烧和电烧有很大的不同。柴烧有火,可以和空气发生化学的变化,具备更多实验的品质。而电烧则只有温度的变化,物质方面的变化就少了很多,表现力也相对较弱,但胜在贴近生活,操作方式也比较简单,温度很好控制。“其实对我来说,并不一定要是什么窑炉烧出来的就是好作品,陶艺在不同的地方就应该适应不同的创作方式,只要能保持独立思考就行。”

虽然“独立器物作者”这个概念是从日本引入的,但“陶艺工匠”和“独立器物作者”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他们都是用创作完成作品,用作品表达创意的手艺人。李乐说在景德镇,长如火车的窑炉每天都在不停工作,想在这里找到一位有10000个小时工作经验的工匠很容易。如今中国独立器物作者正逐渐多起来,至于会不会变成和日本一样的模式,还要再往远一点走才知道。

李乐也承认,做陶艺确实面临着很多困难,从创作工艺到市场审美都存在着不同的问题,但她从没想过要放弃:“因为任何事情都会有困难。现在我选择了陶艺,它是我的创作语言,我会一直继续下去。”


出品人│王波   主编│刘爱萍

首席执行│王恩泽   首席记者│乐水

编辑│穆逸龙  李小树  曹欣宇

视觉总监│杜放   视频监制│李小姣   设计│刘垚  李心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