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讯 | 李新立:村野的温度(上款签名版)
新书讯
村野的温度/李新立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村野的温度》选取了作家李新立的三十余篇散文。李新立作为打工者,以“打工谋生,业余记录窘迫的生活及精神状态”,背井离乡的经历让他笔下流泻出的文字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回忆以及爱与愁绪。他从乡村的物质和非物质两个方面,回溯到八十、九十年代,在徐缓流淌的文字中刻画了六盘山下甘肃村庄的往昔岁月。
从中既可倾听个人心灵的私语,又可与时代的足音和地域的风情相遇,如《地理志》通过对重要标志地的描述勾勒出甘肃小村的地理面貌,《旧吃食》《岁月的谣语》则聚焦物质匮乏的生活里吃的乐趣,《万物在故事中不老》娓娓道来陕甘大地上口耳相传的神话故事。故乡的山水、草木鸟雀、人、民俗文化、吃食、四季等等都被容纳进他所构建的回忆的乡土里,融化在他优美而质朴的文字中。
。
。
李新立,甘肃静宁县人,其作品见于《美文》《散文选刊》《作品》《广西文学》《青年作家》《朔方》《散文》等文学刊物,多篇作品被收入年度选本。获甘肃省第五届、第六届黄河文学奖。
。
。
本书目录
/ 屋檐的梦痕 /
青瓦绿痕
河流的方向
地理志
院落记
时光之梦
草的赐予
敬重鸟雀
与树有关
柠的给予
神秘的窑窝
飞翔的石头
/ 时光的流沙 /
盛在瓷器里的光阴
不想说出的秘密
旧物的光芒
通往生命的隐喻
与尘土一起走
那些飘荡的魂灵
岁月的谣语
微雨中行走
影 像
暖 冬
永远的学堂
/ 村野的歌唱/
村庄的非物质构成
乡野仪式
万物在故事中不老
民谣记述
山村药典
旧吃食
谚语片段
洗 澡
村庄歌唱
推荐语
新立是地之子,他的散文多是故乡的风土人事,他的“墨水瓶”蘸着的是自己的血肉,他为故土作传,用文字见证故土的沧桑。是的,散文的功用就是见证,这是中国散文传统,在新立的文字中,又一次得到印证。
——耿立
写作多年的新立,生活是坎坷的,但这坎坷反过来却成为他写作的难得养分和驱动力。他的文字,有对尘世冷暖的悉心体悟,有悲悯,有深思,有发现。他的语言不喧哗,不机巧,质朴无华,却深入表达了他对世界的理解、包容和热爱。他所选取的情境看似寻常,却于这寻常里有独具的发现。
——人邻
李新立的创作更接近乡村生活的内核,从容,节制,在缓慢的光影中折射出村庄的疼痛与质感。从品质上来说,我更确认这是一种灵魂的追随,以及对乡土深沉的歌吟。
——宋长征
新立的散文绵密、饱满,作品精神面貌清朗,语言富有表现力;他写的那些人物,形神俱备,几近小说。
——朝潮
李新立的散文多以故乡为源泉,在张弛有致的叙事中充满着浓郁的烟火气息和大地的流韵,行文机巧灵动,语言清亮饱满,把乡村民情、民风勾勒得淋漓尽致,彰显了质朴和雅致并蓄的独特风格。
——秦岭
新立生活的农村、包括一个小小的县城——基本可以算做被文坛忽略的一隅。但他的创作一直呈现丰茂之态,这需要多少隐忍、耐心、和对文学尊严持久的认定。他一直这样努力着,而且他的散文——这些经年创作出来的文字,没有被时间和并不顺畅的经历磨蚀,反而愈加沉实,且继续散发着常见的乡土文字所少有的从内容到手法上的新鲜气息。这些都令人尊敬。 ——习习
这是关于村庄的绝唱,情之浓思之切愁之厚,都化作有味道的文字,如往日乡间的那条河,流淌于人的心间。 ——李木生
/ 精彩试读
流水的柔顺可以把山峦切开,山峦的硬度可以把流水的方向改变。人们为了走捷径,往往要遇水架桥,逢山劈路,大地上便沟壑纵横,互相交错。没有谁能弄清楚,村庄四周的山,虽然手挽手站在一起,但山峦上的叫做壑岘的路口却常年行人不断,流水一样。我们不知道这些路是哪年哪月开采出来的,可最清楚的是,它们是村庄通向外界的必由之路。村北山崾壑岘我多次通过。通常,回家的路线是,坐班车跨过一条叫甘渭的河,步行至店子壑岘,再穿过一条山庄的沟,又到了那个叫老庄的壑岘口。站在这里,可以看见绿树掩映的村庄,可以看见沟渠伸向村庄的腹地,可以看见一座院落及门前晃动的黄牛的影子——我的家。看见了家,就有一种疲惫不堪的感觉。
树木是村庄的物质构成部分,它也是大地的灵魂。一座山,可以没有一棵大树,但不能没有成片的小树或者灌木丛,有了这些,山就灵动了起来。几乎每个山崾壑岘口都长着至少一棵大树,可能是一棵柳树,也可能是一棵榆树,甚至一棵酸梨树,因为经常有山风从它的头顶上掠过,它的皮肤便变得粗糙,皲裂,发黑,叶子小而且没有那种宝石般的绿色,枝丫伞一样散开,形成向下的姿势。山口鸟少,如果有,那就是老鹰,从山顶上冲起来,盘旋几圈,或者悬浮在空中静止片刻,再朝壑岘口俯冲下去。那个姿势,坚硬得像一块砸向大地的石头。
没有人能说得上,这些树是谁在哪年哪月种下去的,一些额头挂满皱纹的老人说,他很小的时候,曾经在树下歇过脚。或许是路过的鸟雀,仓促间丢下了一粒带有种子的粪便,但这种可能不大,千真万确,没有多少小鸟喜欢这里的树,因为山口的风威猛透骨,鸟雀们不愿意在它的枝叶间栖息和停留。我揣测,是不是几个穿草鞋的行人,踩着雨后的泥泞,互相搀扶着艰难地爬上山崾壑岘,在这里,他们借较为平坦的地势,对行程中的狼狈稍作整理,顿了顿脚,将鞋上带有种子的泥巴甩在了壑岘。他们走了,泥泞中的种子大多数干枯,只有几粒或者一粒在土地中顽强地发芽。
我享受过在它的树荫下歇脚的痛快。炎夏时节,我回家或者离家,浑身被汗水浸透时,最喜欢在树下乘凉,稍作小憩,让山风抚平旅途的疲劳。但不敢久留,富有经验的老人们告诉我,山口的风是把无形的刀,呆长了会划伤身体。但是,一棵、两棵树在山崾壑岘构成了一道温暖的风景。有时,我就想着,它或许应该是一位永远站立着的沧桑老人,目光永远关注着走出走进的人们。
节选自《流水的方向》
我一直认为,紫花苜蓿是蚂蚱的家园,花朵和雨露是蚂蚱的美餐。有了花园,我觉得应该把挂在屋檐下的蚂蚱放到花园中去。放回花园的蚂蚱,蹦跳几下,很快不见了踪影,还好,许多天里,它们在中午或者晚上,先是其中的一个鸣叫一下,然后几个响应了。它们的欢娱,让我也能感觉得到。可是,这种好景并不长,一个中午,没有听见它们鸣叫,到了晚上,还是没有听见它们的声音!夏天应该是它们最活跃的时期,便觉得就有些异样。
是的,一直到了中秋,也没有听见它们的振羽声。我和兄长分析,结果有两个,一个是它们集体离开,一个是它们全部死亡。但花园里有它们需要的食物和雨露,集体离开好像情理不通。那么,就是全部死亡了,可我和兄长仔细寻找过,园子里并没有它们的尸体啊。谜!有天中午,我和兄长坐在屋檐下写作业时,似乎找到了答案:我家的那只公鸡,在花园墙上踱步,不时朝着园子里的什么东西伸一下直脖子,咕咕叫几下,样子傲慢、警惕。于是,我和兄长朝公鸡扑了过去!
可是,罪魁祸首只是这只公鸡吗?好多天过去了,几乎要淡忘这件事情时,一场秋雨后,从花园里跳出来了两只茶杯大小的蛤蟆。它们的出现,使我灵机一动:这家伙也应该是凶手之一吧!墙根的那些紫花苜蓿里,隐藏着蛤蟆出没的洞穴。它们生活在院落里,想必也享受着人间的温暖,因为,花园里有它们需要的粮食——出没于花草间的昆虫。
节选自《院落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