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度》之朝花夕拾
《向度》之朝花夕拾
文|王立
本期作者
王立
王立,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桐乡市作协副主席。向度随笔栏目编辑。作品散见于《台港文学选刊》《作品与争鸣》《青年作家》《小品文选刊》《文学报》等报刊,若干作品收入《中国随笔年度佳作2012》《中国文史精品年度佳作2014》《中国文史精品年度佳作2015》等多种文学选本。著有《邂逅——曾经的悦读》《蝴蝶梦——重述与追寻梁祝经典爱情》《人文濮院》《繁花满树》等多部随笔、小说专著。
《向度》是一本民间独立出版的人文综合类杂志,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理念,恪守文学理想,坚持人文立场。
承蒙编辑团队诚邀,感念于文学同仁的热情与执著,由我执编“朝花夕拾” 栏目。迄今为止,组编的各期随笔作品,皆可赏可读,良可慰藉。每期撰写的“主持人语”,亦为编辑工作留下了文旅足迹,甚为欢悦。
——王立
✎创刊号
“朝花夕拾”为人文随笔与小品文的园地,要求人文随笔以厚重博深见长,小品文以洒脱有趣为旨。
人文视点、人文精神、人文思想……是“朝花夕拾”的内涵和外延,没有边界,也没有框架,希望我们的心灵世界与茫茫宇宙一般浩瀚无际。
✎第二期
本期“朝花夕拾”选了四个女作者的四篇随笔,各具风韵,各见情怀。木莲的《桃之夭夭》写得风生水起,从桃花的烂漫到女子的情色,从《诗经》中的“桃之夭夭”到南疆的土桃,杂则杂矣,主线分明,作者的见识跃然纸上,值得品读。花如雪以《泪水中绽放的笑容》亮相于《向度》,解读《红楼梦》中的刘姥姥。刘姥姥是一个接地气的贫穷百姓,她三进贾府,亲身感受了一个巨族盛极而衰的沧桑巨变,其中的悲喜交集,让人不由浩叹。花如雪擅写风花雪月的女儿情怀,此文以刘姥姥为主题,且条分缕析,令人眼前一亮。身居京华的杜璟华以网名“朴素大方”驰骋于中文网络论坛,她的《一个人的私奔》,不是向情色怀抱的私奔,而是向北京的人文风景私奔,文字畅美而颇具情趣。张妮的《月光下的凤尾竹》写了一个德国女子艾莉斯对于中国音乐的喜爱之情,这份美好的回忆成为她生命旅程中幸福的享受。
✎第三期
《向度》从第三期起,对“朝花夕拾”栏目的容量有所扩充,作为人文随笔的园地,将涵盖文化、历史、地理、阅读、影评等题材,而所有作品的底色是深入的人文内蕴和广阔的人文向度。
十六世纪法国人文主义思想家蒙田开创了娓语式的随笔这一新文体,此后,这一文体在欧美世界长盛不衰,直至今天。《金融时报》《纽约时报》等大报的书评栏目,所刊发的随笔文章,以洞见和犀利的文风,吸引着大量读者参与到当下思想、学术、文化、艺术等领域内的话语场建构中。中国的随笔同样源远流长,明清小品是一个高峰,现当代作家更把随笔这种文体发扬光大,尽显风流。
我所喜欢的人文随笔,既具理趣,又有情趣,这需要作者深厚的人文学养、独到的人生见地。
随笔之于理趣,我想引用宋代名臣、文学批评家包恢在《答曾子华论诗》中所说的:“状理则理趣浑然,状事则事情昭然,状物则物态宛然,有穷智极力之所不能到者,犹造化自然之声也。”这虽是诗论,我觉得随笔同样需要这样的质地。
随笔之于情趣,想起《红楼梦》中有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如果随笔中注入了这样的因子,情趣便自然而生。
随笔发展到今天,已具有独立的气势。对于本栏目选稿而言,篇幅遑论长短,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既可汪洋恣肆,又可涓涓细流,只要你的文字足够优秀,见识足够卓越。
✎第四期
读者诸君好,很高兴又与您见面了。非常愿意向您推荐本期“朝花夕拾”选发的四篇人文随笔,希望您能与我一样喜欢。
阅读耿立的《守夜人》,当以肃穆的姿态,体味沉重的思想。文中写到的梁济,是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的梁漱溟的父亲,是一个文化学者、晚清官员。梁济是由传统文化道德塑造而成的“士大夫”,处在清末民初的历史转折时期,既然不能力挽狂澜于既倒,那就默默地做一个“守夜人”。在漫长的七年时间里,让梁济痛感难以苟活的现实是,满清已覆亡,而民国乱象,让他看不到光明。梁济认为,标榜“共和爱民之政”的民国对满清逊位之德,没有尽到履行契约的义务与职责,丧失了道义、正义、担当的“国性”,因此,这个“守夜人”别无选择地以死抗争,以积水潭之水洗涤世间的污浊,求得灵魂的洁净,时年六十岁。耿立以丰富的文史素养,上下纵横,细致入微,为这个“守夜人”吟唱了一曲悲凉的挽歌。
独与鹤飞的《一掷生死》以赌入笔,洞幽烛微,看透了世态人生。杨蓉在《周瘦鹃和他的花们》中写到花毁人亡的悲剧,即使时过境迁,依然令人锥心疼痛。任小刚的《密城笔记》以抒情而又深情的笔墨,带着我们去寻访陕甘交界处的黄土地貌群落深处的古须密国,三千年了,沧海桑田,古国不再,唯有依稀古迹,寄托思古之幽情。
✎第五期
嗨,你好!亲爱的读者,以文相逢在这红红火火的红五月,心灵的天空充满了热烈而又明媚的喜悦之情。
在每一期“朝花夕拾”的组稿过程中,作为栏目主持人,既如履薄冰,又满心欢欣。如履薄冰是因为始终要考虑读者诸君的阅读取向和阅读趣味,满心欢欣是因为得到了作者倾赐的力作。每一期都有新的期待,每一期都有新的惊喜。
编辑“朝花夕拾”这个栏目,显然注入了主持人的文化意趣与审美旨归。历史、人文的随笔作品,一直是编辑视野的优选对象,这也符合栏目设置的初衷与定义。本期栏目中,郑骁锋的《汤显祖的遂昌梦》、符利群的《蒋梦麟:小窗和雨梦梨花》、石中火的《死在君子之邦》、闫兵的《智通寺:便过一生也得》,便归属于此类范畴。文与艺、文与史、文与理的相互交融、交相辉映,使人文随笔充满独特的艺术魅力。
组成本期“朝花夕拾”文化大餐的还有楚些思考中国教育的随笔《新生第一课:大学文科教育的使命》、马卫巍状写凡尘情景的《满纸珠玑醉秋风》。然后,我们一起来欣赏两篇影评:印林的《远方一无所有,为何给我以安慰》、高艳的《观影小语》。
亲爱的读者,你若喜欢,我就快乐。
✎第六期
多年以前,我知道“耿占春”这个名字,是始于他的诗人身份,如他的诗歌、诗论与诗学。再后来,是他的文学批评和文化批评。耿占春的代表作《失去象征的世界——诗歌、经验与修辞》,获得了二○○八年度华语文学传媒奖。本期“朝花夕拾”选发了耿占春新著《沙上的卜辞》中的二十则随笔,每篇都在五百字以内,有的篇幅甚至只有一百余字,短则短矣,话题极为丰富,内蕴极为丰盈,这是一个思想者的绵绵絮语,融见识、哲思、剖析、批评、探究为一体,构建了独特的思想话语场。
近年来,作为一个青年作家,王族的创作引人关注,本期推出他的《古籍中的鬼故事》,谈的是鬼故事,说的是真人生,颇具阅读趣味。
接下来,我要向读者诸君郑重推荐郭灿金的《李煜:一目重瞳的悲欢》。南唐末代皇帝李煜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历史上多少亡国之君,世人大都模糊不清,但是李煜却让后人难以忘记,源于他流传了一代又一代的诗词作品。“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让我们随着郭灿金的妙笔描述,重历李煜的悲情人生。
无论是卢静《秦晋边缘的行走》、贾国勇《多少楼台烟雨中》,还是石凌《阅读王小波》,都让我深深地感觉到,能接纳故事并加以滋养之人,那么,行走或阅读皆会充满激荡人心的人文意味。
✎第七期
上一期“朝花夕拾”栏目选编的耿占春《沙上的卜辞(一)》,都是五百字以内的随笔短章,在本期《沙上的卜辞(二)》中,我有意编发了作者千字上下的六篇作品,以期读者对作者的文字风格、思想指向有更多的了解。在这六篇随笔中,我们可以看到,当驳杂的尘世图景、缤纷的文化意象投射到作家的心灵世界后,他便以独到的见识、绵密的哲思,与之展开了迷人的对话。
作为一个青年作家,胡竹峰浸润于传统文化中,文字内蕴古风,深得文坛中人好评。推荐的这组《小品文》,或长或短,有悟有识,颇显作者性情。
搞活的《都教吃饱了》是一篇有趣的文字,读《水浒传》而引出了“吃”的话题,且品赏得有滋有味。只有真正把书读进去了,才会写出如此文字。
陈峻峰是文坛老将了,当年他的《三炷香——历史行色与他乡叙事》,情感充沛,元气淋漓,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期编发的陈峻峰作品《幸与不幸,不惟城市的话题》,他对于文化的思考与追索,依然具有明显的个人特色。
云从龙的《纂异志》值得一读,作品传承了《搜神记》《聊斋志异》的笔记小说风格,以散文化的叙事方式,融入了民间文学色彩,并且具有小说特征。之所以选编这组文字,是希望“朝花夕拾”提供给读者更多的阅读可能。
亲爱的读者,本期杂志到达您的手中时,已是金秋时分了。一年多来,我们因文学之缘而相聚相守,一路同行。红尘俗世中弥漫着芬芳书香,这是多么美好、多么幸福的事情!愿你我彼此珍惜,不离不弃。
✎第八期
“前尘影事”四字是李叔同出家前题写的,语出《楞严经》卷十:“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麤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河山如镜鉴明。”李显坤用来作了题目,叙写李叔同(弘一法师)的生平传略、艺术造诣。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弘一法师的一切,都已成为前尘影事,然而正如李显坤所写的“绝对不是什么过眼烟云”,怎么可能是过眼烟云呢?文艺大师,一代高僧,已深深地定格在现代中国的文化史上,是一座永远绕不过的丰碑。
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夏丏尊对弘一法师有过精辟的概括:“综师一生,为翩翩之佳公子,为激昂之志士,为多才之艺人,为严肃之教育者,为戒律精严之头陀,而以倾心西极,吉祥善逝。”
一向孤傲、冷艳的张爱玲曾经这样说过:“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弘一法师使多少才子佳人倾心折服,至今犹绵绵不绝。读了李显坤的《前尘影事》,弘一法师之才华、学识、造诣、德行,至少能让人领略一二。
格桑亚西《因为我为女人疯狂》,把我们引向了爱尔兰诗人叶芝引人入胜的情爱旧事上,叶芝终其一生的痴情,却无法打开特立独行的茅特·冈的心扉。《当你老了》是叶芝的爱情绝唱,今天读来,不禁令人浩叹这漫长的爱情苦旅居然划不上句号。而在叶芝青铜像的胸口左下位置,刻有这样一句话:因为我为女人疯狂(Because I am mad about women)。
此外,我愿意向读者诸君推荐陆承《词语的光芒(外两篇)》、章凯的《锦绣楼》、江南雪儿《他们是思想遮住了面孔的人》,或长或短,值得品读。
✎第九期
各位朋友好,在晚秋时节编辑的这期“朝花夕拾”,与您见面是在新一年的元月了。时间是令人迷惑的概念,有时候慢如蜗牛缓行,有时候又快如白驹过隙,而这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心境不同,时间始终在周而复始。
如郑骁锋在《我所思兮》中写到的中国人张衡,古希腊人托勒密,距今约一千八九百年了,多么漫长的时间,却又恍如昨日。两个古代天文学家,一个在东方,一个在西方,不约而同地在观察、探索浩瀚的宇宙,他们的科学发现又几乎相似,一个发明了地动仪、浑天仪,一个是“地心说”的集大成者。郑骁锋以两个时代相近的东西方科学家为切入点,他所关注的当然不仅仅是天文学,而是侧重于思考他们的思想、文化及其人生轨迹。
鱼丽的《植物佳兴图》,赋予植物以文化意象与文化寄寓。自二千五百年前的《诗经》以降,植物成为历代文人的吟咏对象,传统可谓久远。
凌鹰品画而形成随笔,注入自己的所思所想。曾经编发过他的《名画里的圣经》,甚是喜欢,这篇《名画里的乡村》亦值得品读。
独与鹤飞的《原应叹息》,论《红楼梦》人物,文字活泼,颇有见地。当然,如果文字上再考究些,文采更加沛然。
文河的《读王维》,满纸文人气息。在唐朝诗人中,王维是我心仪的诗人,尤喜他的山水田园诗,无论五言还是七绝,皆清新淡远,写意传神,凸现性灵。
杨海滨之《兀立荒原:对时间的敬畏》,把我们的阅读重新拉到了“时间”这个概念上来,在漫漫无涯的荒原戈壁,时间仿佛凝固了,在作者的切身体验中,时间具有了令人畏惧的感觉。事实上,时间无论是凝固还是流逝,都一样的让人敬畏。
✎第十期
一直有意组织一期作家专辑,在《向度》的“朝花夕拾”栏目集中推介该作者的随笔作品,配发照片、简介,专家评论、作家印象记或访谈文章,为作者提供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有光华色彩的亮相平台。
当然,这是有难度的,《向度》毕竟只是一份民刊,且目前无力支付稿费,精益求精的编辑团队又恰恰力求首发作品,所以做这样一个专辑,尤其需要作家纯粹的文学情怀。所幸的是,胡竹峰愿意成为《向度》随笔作家专辑的第一人。
在当今文坛,胡竹峰是一颗冉冉升起的随笔新星。二○一五年,他荣获了“紫金·人民文学之星”散文奖。在此,我借用授奖词向大家推荐:“胡竹峰的散文大题小作,古雅成趣,文脉纯正,笔墨简练。浸淫于古却不泥古,洞明世事亦不佯狂。写人记物灵动洒脱,谈文论艺明心见性。看似云淡风轻,波澜不惊;实则一唱三叹,意在言外,字里行间透出一种与天地精神独往来的逍遥与高妙。”
本期胡竹峰的专辑《浮生五迹》正是这样一组随笔佳作。
在组稿过程中,胡竹峰对我说过:“我觉得写作就是交往几个朋友,求其友声。”这使我十分感动,从中让我看到了胡竹峰为人之古风、之雅正。也正因为如此,顺利地玉成了这样一期作家专辑。
✎第十一期
春节前夕,正是万家团圆之际,人们都忙碌着欢天喜地过新年了,此时此刻,我在编辑这一期的“朝花夕拾”。
如同一个精神家园的守望者,寂寥地沉浸在一个个精灵般的文字中,心中既感慨又快乐。
慎独追远,精神高洁,这是每一个文学艺术工作者的贴切写照。
在灯红酒绿、莺歌燕舞中,只有感官的刺激与满足,沦落尘世者,无法得到灵魂的净化、精神的烛照,也就没有了思想的空间和艺术的深度。
所以,寂廖守望,既是文人们的宿命,又是文化使命的担当。
既然选择了文学艺术,那就必须在红尘俗世中保持独立、保持清醒、保持风骨,保持自己思想与艺术的不懈追求。
唯有如此,才能把自己的心血化成文字,化成艺术,在世间流传,映照芸芸众生,千古不灭。这就是我们从事文学艺术工作的终极意义。
✎第十二期
编辑这一期女作家随笔专辑,心中满是喜悦。因为五个女作家的五则随笔,给了我不同的阅读体验。
卿云歌说到“乡间的神仙都很亲”,细细一想,果然如此。我亦来自乡村,江南的乡间都有卿云歌笔下的神仙,朴素,亲切,但又令人敬畏。
青青所访的苏州两寺,早年我都曾留连过,只是写不出如许文字来。记得寒山寺右有座桥,当时很文艺地倚在桥栏,想着唐朝的诗人张继,因为他写过一首名诗《枫桥夜泊》。现在想来,这桥应该就是枫桥。
木莲的目光关注到了瑞士的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荣格。荣格主张把人格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层,一直影响深远。木莲剖析了荣格与弗洛伊德的关系,终因学术理念不合而分道扬镳。
花花夫人的《花卉三记》,落笔于牡丹花、桃花、槐花,观花而悟人生,记花而抒情趣,一切便具有了文化的意味。
然后,我们一起跟着葛芳去逛逛苏州东山吧。记忆中,诗人徐志摩安息在海宁西山,而陆小曼长眠在苏州东山。虽然葛芳没有写到陆小曼,但是太湖之滨的半岛东山,风景之美丽,人文之丰饶,真的会令人流连忘返。
✎第十三期
本期《朝花夕拾》由湖南作家甘建华组稿。让我们把目光聚焦青海,聚焦柴达木,这是我国第三大盆地,是茫茫大戈壁上的一方热土。
虽然没有去过柴达木,但是我想,众多的作家、诗人、艺术家纷纷前去采风、体验生活,为之歌咏,为之赞颂,一定有其独特的魅力。
《白鹿原》的作者、著名作家陈忠实老师生前两次前往柴达木,“柴达木巨大的无边无沿的苍茫与苍凉”给了他深深的震撼,而让他更震撼的是那些“把整个青春和生命贡献给了柴达木”的人。一个作家的人文情怀是通过文字体现出来的,打动与激励更多的后来者。如今,陈公已千古,而他的文字永留人间。
徐光耀是著名的老作家,他的中篇小说《小兵张嘎》经过影视剧的传播,天下皆知。他曾经随团前往柴达木采风,以日记形式写下了《花土沟油田纪行》。
肖云儒、燎原两位老师都是文坛大家,随着他们的文字,感受不一样的柴达木风情。
九○后的甘恬目前正在英国攻读硕士。作为一个文坛后起之秀,她能够把目光关注到“西部之西”的柴达木,具有了传承的意义。
✎第十四期
文人往往有一种自我追索、自我担当的思想与行为,他们寻觅在古迹、沉浸在书籍,不断地探索与追问,这与当下的现实生活固然是脱节的,然而,于文人而言,这恰恰是文化的自觉传承。
如作家王必昆写到的这个卫所,是在滇南的一个边陲古镇新安所,当他向读者叙述那一段遥远的历史时,烟尘飞扬的古老岁月便扑面而来。时过境迁之后的今天,打开历史的大门,一切往事具有了新鲜而迷人的期待,巨大的吸引力正是来自于历史本身的文化内蕴。
女作家浅蓝的《读史笔记》同样是探密历史的,她以现代人的眼光、思想,去打量、剖析典籍中的那些古人,那些旧事,并赋予了现实的追索,耐人寻味。
这样的思考,同样体现在包光潜的《流氓的原生态》一文中,作者对“流氓”一词的追根溯源,实际上是正本清源。
冯磊《唐朝的镜子》以史为鉴,王芳《人性的罂粟花》反思人性,都是值得一读的人文随笔。
感谢读者诸君又一年的相伴,庸常的时光有了文化的滋润,便意味深长,岁月静好。也正因为这样,《向度》在坚持,“朝花夕拾”栏目在坚持,我也坚持,你也坚持,那么,预先相约,新一年度,我们再见!
✎第十五期
浙江永康的郑骁锋浸润于古籍,触摸历史日久,故笔底波澜,风生水起,乃近年来崛起的令人瞩目的青年散文家。郑骁锋的力作《哀江南》,洋洋洒洒八千字,他的人文历史之旅,构思、笔力、内蕴与思情,从中可见一斑。
陕西是文学大省,向为外地的文学同仁所敬慕。三秦大地文人辈出,作家赵丰即是其中一位,左手小说,右手散文,皆成就斐然。今有两则小品《乌药》《核桃树》与《向度》读者见面,自然风物,哲思其中,值得品读。
城市·地理·人文·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