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火丁若演,这段结尾圆场必定精彩

最近很想看《汾河湾》。事实上,前些年我不太喜欢看这出戏,一是因为唱少念多,二是感觉家常吵架的情节很絮烦。其实,夫妻吵架不就是这样吗?也不太会动不动就上纲上线上价值。

尤其是,多看几次赵荣琛先生和于世文先生的版本,就越来越喜欢了。

尽管他们的录像不太清晰,但是整个戏的感受是好的。尤其是赵先生的做表和表演节奏,特别高级。赵先生在台上的徐急快慢是依据剧情和人物需要而设置的,他在人物“情急”的情况下,最能做出干净利落的艺术效果来,如《武家坡》和《汾河湾》的下场。反正,我是最喜欢这两个下场。

《武家坡》从提篮,圆场,抓土、投土,连范儿的水袖,急速的下场,他绝不为了显露技巧搞得拖泥带水,而是一气呵成,节奏特别高级。
《汾河湾》的结尾下场也是同样精彩。从出窑门开始,边唱边跑大圆场,然后撒手,左望右望,回转带耳光,跪搓,跑下场。只有两分钟的戏,都是精华。这里面全是程式化的技巧,但又都是情节所需。高级之处还在于节奏处理,他做这些都是不带缓的,必须连着,而且干净得很。

戏的高潮就是这么来的,稍微一带缓,那戏就裂了缝儿。观众看戏的神儿就顺着缝儿溜达了。而“此处原本有掌声”——情节和程式给予的——但最终有没有,那得看演员的本事。所以,有的程派演员演《武家坡》进窑没掌声,自己会纳闷,是没道理的,因为,掌声不是“程派”和“进窑”这两个关键词天然给予的,也不是“老树盘根”这一程派独有技巧决定的,而是演员自己的能力决定的。张火丁在民族宫剧院演《武家坡》,二次进窑的身段,彩声如雷,有技巧么?没有,但有心。

可以对比看三个版本
一是赵先生这版,以前推送过
赵荣琛、于世文《汾河湾》

《汾河湾》结尾

柳迎春-赵荣琛

薛仁贵-于世文

二是前几天推送过赵欢的录像
赵欢 凌珂《汾河湾》
三是《柳迎春》音配像

《柳迎春》音配像

柳迎春-程砚秋(录音)张火丁(配像)

薛仁贵-于世文(录音)赵世璞(配像)

《柳迎春》是程先生在传统戏《汾河湾》基础上改编的剧目,所以情节和程式与传统的有所不同;赵欢和赵先生的在程式是一模一样的,大概是李文敏教授的。不过,对比看,就明显可以感受到艺术效果的差距,从出窑、两望、带耳光,跪搓,明显都有不足。反而在不该用力的地方,如翻袖、拖腔之处,突兀出一股劲儿来。当然,赵欢和凌珂也是两位极其优秀的青年演员。

每看这段两三分钟的视频,都免不了想象一下:如果张火丁演《汾河湾》,并按照赵先生的这个结尾,该有多精彩。

另外,“闹窑”时簸箕、扫帚打架一段,那身段节奏也是精彩的。

然而,你们就只能自行脑补一下吧!

当然,也可以作为新年愿望,万一实现了呢?


文 | SJK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