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扶阳成为一种行为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一...

让扶阳成为一种行为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养生理念(上)

从“阴阳要约三级观”谈起
阴阳要约三级观
养生防病,护阳为要,阳密乃固的养生观;
治疗疾病,辨识阴阳,阴平阳秘的治病观;
病后康复,育阳为先,阳生阴长的康复观。
 
“阴阳要约三级观”是国家级名老中医、云南省首届国医名师吴荣祖教授提出的一个吴氏扶阳学术流派具有代表性的主要学术观点。强调无论是养生、治病还是康复,都要突出阳气的重要性,扶阳是人体生命全程一以贯之的根本观念。
 
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生生之气。人活一口气,讲的就是阳气。因有了阳气的运行,我们才有生命现象,才有正常的体温。死人是冰凉的,没有温度的。日本一医学博士石原结实写了一本书《病从寒中来》,书中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体寒是百病之源。由于低体温引起的体寒是诸多疾病的根源所在。这一观点与我们倡导的扶阳理念若合符节,完全一致,值得重视。体温是人体的根本。人体理想体温是36.5—36.8℃。特别是36.5℃,可说是一个分水岭。低于这个体温,身体就会出现不适,导致各种疾病;高于这个体温,身体健康就有保障。正常人的体温下降1℃,人体的免疫力就下降30%;而体温上升1℃(达到36.5℃以上),免疫力就增强5—6倍。体温是人体基本的生命体征之一,与健康密切相关。现代人的体温大多不足36.5℃,国民体质体寒居多,应当引起重视。故说,保持36.5℃的基本体温,改善体寒状态是养生防病的一条首要措施。而要维持正常体温,扭转体寒状态,就必须要从扶阳着手。呵护阳气,密阳调体,是维持正常体温、维系生命活力、维护人体健康状态的不二法门。即所谓“养生防病,护阳为要,阳密乃固”,养生就是养阳气,这是扶阳养生的一个根本观念。
那日常生活中怎样来养阳气呢?“护阳养生十六字方针”送给你:
动则生阳,去寒就温;
以通为补,以和为贵

 
动则生阳
《吕氏春秋》: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给我们的启示就是:生命在于运动,健康在于运动,活力在于运动。《养生要录》也说:每日频行,必身轻目明,筋节血脉调畅,饮食易消,无所壅滞。
运动是养生的一剂良方,长期坚持运动,收益良多,比如:增强体质、提升免疫力、延缓衰老、帮助消化、调节内分泌功能、舒解压力、调畅情志等等。从中医的角度来讲,运动能够激发人体的阳气,促进人体气血的流通,加快人体的新陈代谢,振奋生命活力,即所谓“动则生阳”。
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倡导的午间散步采阳法,值得借鉴。在中午阳气隆盛的时候,在太阳的照射下缓慢散步,能够达到采集自然之阳气,补益人体之阳气的目的。养生专著《老老恒言》:“日为太阳之精,其光壮人阳气,极为补益。”采太阳之阳以补人身之阳,是大自然恩赐的良方妙药和补益极品。
 
去寒就温
 《黄帝内经》:“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去寒就温”是《黄帝内经》倡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养生理念。
去寒就温,可以理解为避寒就热,外避风寒,内就温热。
外避风寒:现在的女性朋友,特别是年轻女性,在穿着上露的太多,露脐、露踝、露腿、露肩,能穿多少就穿多少,尽量往少了穿。只要风度不要温度。风寒袭体,长年累月就会耗损阳气,形成阳虚体质,引起宫寒、体寒。所以,《黄帝内经》不厌其烦,反复告诫我们“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避风如避箭”、“避风如避石矢”。注意避寒保暖,不要耗泻皮肤的阳气,要扶阳固卫,增强皮肤的卫外功能,建立免疫屏障,是冬季养生的重要手段。
内就温热:我们主要从饮食习惯这方面来讲,把握一个原则,就是“宁事温补,勿事寒凉”。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分水岭是发明了火,学会用火。结束了茹毛饮血的生食时代,进化到熟食时代。学会用火,让人类改变了饮食习惯,增强了体质,延长了寿命。而现在是寒凉盛行的时代,各种水果、各种冰镇,毫无节制,张口就吃,形成习惯。过度地进食水果和寒凉冰镇,会导致寒湿直中脏腑。就是直接伤害,而且是持续性的,日积月累,长年累月。这也是形成阳虚体质,引起体寒的一个主要因素。在妇女就会引起宫寒,出现月经不调、痛经,甚至是各种增生乳腺增生、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甲状腺结节等。因寒性凝滞,易形成瘀堵,故寒体就易滋生各种结节、增生、肿瘤和癌症。好比自然界的冬天天气寒冷,气温到零度以下就会结冰,是一样的道理。
健康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强调的都是日常行为对健康的影响。钟南山指出:在决定人的健康程度因素中,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只占15%和17%,医疗条件占8%,而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占了60%。养成去寒就温的饮食习惯和行为习惯,对健康大有裨益。就如《老老恒言》所言:以方药治未病,不若以起居饮食调摄于未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