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创作中的“丰肌”与“强骨”琐谈
【作者简介】
薛维敏,1950年11月生,安徽舒城人。新疆教育学院中文本科毕业,中学高级教师,新疆博尔塔拉州电大客座教师。著名诗人。新疆诗词学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华诗人协会常务理事,《中华诗人100家》第五卷、第六卷主编。
诗词创作中的“丰肌”与“强骨”琐谈
薛维敏
说到诗词的优良传统,人们自然会想到“汉魏风骨”,它是指汉魏诗歌爽朗有力的动人风貌。语见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见修竹篇序》:“汉魏风骨,晋宋莫传。”陈子昂倡言复古,乃标举汉魏,实是改革诗风的又一响亮口号。其后盛唐诗人也自觉学习建安。汉魏风骨在诗歌史上具有深远影响。风骨指作品具有充沛感人的思想情感内容和清峻、刚健有力的艺术风格。在当今,诗词创作中的“丰肌”与“强骨”如何得以实现,愚以为以下几点可以遵循。
善于熔铸,推陈出新
善于熔铸,推陈出新,古人给了我们许多成功的范例。
先从诗人创作的历程看。曹植诗歌文采气骨兼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对诗歌的题材和内容进行了多方面开拓,艺术上注重声色的描绘和技巧的琢磨,富于创造,大大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钟嵘《诗品》评价其诗曰:“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曹植又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现存诗中有三分之二是五言诗。他以自己杰出的创作为我国古典诗歌从朴质无华的民歌向体被文质的文人诗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不愧是建安诗坛最杰出的代表。其《洛神赋》是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曹植过洛水时想起洛水之神宓妃的传说,有感而作。全篇笔触细腻,文辞艳丽,惟妙惟肖地刻画了神女美好、灵动而又虚无缥缈的形象,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人神相遇而不能交接的无尽愁怨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怅惘。可见曹植是一个善于熔铸、善于出新的诗人。
其次,从诗的具体创作实例来看。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享誉古今,但它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在句法结构上如出一辙,虽然二者的艺术造诣无可比拟,但其中的善于熔铸、推陈出新是不言而喻的。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与汉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何其相似,虽然是青出于蓝,但无蓝亦难以炼出此等靛青之色。李清照的“生当为人杰,死亦作鬼雄”,可谓铁骨撑天,豪气干云,直让须眉折腰。其实这等壮句也是有其渊源的,屈原《国殇》中就有“神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的诗句。这些无疑都是熔铸而出新的成功范例。
厚积薄发,学古而不泥古
古典诗词中那些精美精彩精妙的诗句,都是它传承恒久的文化基因的具体表现。所以要创作出好的诗词,就必须认真地向古典学习,这需要一个漫长的厚积的过程。再说,经过三千多年的继承与发展,古典诗词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生态系统。这个系统是以文言为基础,以赋比兴作为主要的表现手段,来表达国人特有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对于那些毫无诗意可言的俗语与白话,这个系统往往具有一种天然的排异性。因此,没有“积”,我们就很难进入创作这道门,而没有“厚积”即便进了门,也很难创作出好的作品。
毛泽东成就了传统诗词的最后一座奇峰。如果要问毛泽东的传统诗词从何而来,当我们解读毛泽东诗词与传统文化的内在关系,不仅有助于领略毛泽东诗词的厚重底蕴,也有利于把握毛泽东诗词的天才创造是怎样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毛泽东曾把求学经历描述为“六年孔夫子,七年洋学堂”,但他从未间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研究。他从8岁进私塾求学开始,孜孜不倦、废寝忘食地读书,始终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辅相成。
无论是在戎马倥偬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政务繁忙的和平建设时期,他都以书为伴,博览群书,近乎痴迷。后来他居住的中南海丰泽园藏书达9万多册。在众多书籍中,他最偏爱文史古籍,从先秦到明清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史作,包括正史类、稗史类、演义类、文学类……几乎无所不读,全而盖之。堪称是博览古今的大学问家。毛泽东学古而不泥于古,立足传统又突破传统。1954年夏,毛泽东挥笔填写了大气磅礴的《浪淘沙·北戴河》。谈及这首词的创作缘由时,他说:“李煜写的《浪淘沙》都属于缠绵婉约一类,我就以这个词牌反其道行之,写了一首奔放豪迈的,也算是对古代诗坛靡弱之风的抨击吧。”历代咏梅诗作不计其数,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是“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的绝妙佳作。陆游词中的梅花在凄风苦雨中遗世独立、孤寂冷漠、消极退缩、凄凉愁苦。毛泽东则盛赞梅花“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一“俏”一“笑”令人耳目一新,展现出骨力遒劲、伟岸飘逸的艺术神韵。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说工匠想要把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让工具锋利。同理,我们要写好诗词,首先我们的语言功夫要过硬。没有娴熟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是不可能写出好诗的。即便有了较高的语言能力,在诗词创作中对诗句的锤炼即“炼字”也少不了。
这使我想起“推敲”的由来,“推敲”一词是根据唐朝诗人贾岛锤炼诗句的故事引申出来的,意为反复琢磨。一天,贾岛在京城长安骑着毛驴在街上行走,随口吟成一首诗,其中两句是:“鸟宿池中树,僧推月下门。”贾岛觉得诗中的“推”字,用得不够恰当,想把“推”字改为“敲”字,但一时不知哪个字好。于是,一面思考,一面用手反复做着推门和敲门两种动作。街上行人看到贾岛这种神情,感到十分惊讶。韩愈看到,十分生气地对贾岛说:“你骑驴子怎么低着头,也不朝前面看看?”贾岛一惊,慌忙下驴,向韩愈赔礼,并将自己刚才驴上所得诗句,因斟酌“推”“敲”二字,专心思考,不及回避的情形讲了一遍。韩愈听后,转怒为喜,深思片刻后便说:“敲字好!在万物入睡、沉静得没有一点声息的时候,敲门声更是显得夜深人静。”贾岛连连拜谢,把诗句定为“僧敲月下门”。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泊船瓜洲》的诗:有“春风又绿江南岸”之句,其中“绿”字就是几经修改得来的。此句诗,王安石原先是“春风又到江南岸”,他觉得“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想了一会,就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过”字。后来细想一下,又觉得“过”字不妥。“过”字虽比“到”字生动一些,写出了春风的一掠而过的动态,但要用来表达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于是又圈去“过”字,改为“入’字、“满”字。这样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字。他觉得有些头疼,就走出船舱,观赏风景,让脑子休息一下。王安石走到船头上,眺望江南,春风拂过,青草摇舞,麦浪起伏,更显得生机勃勃,景色如画。他觉得精神一爽,忽见春草碧绿,这个“绿”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个字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
诗词创作中除了“炼字”,“炼句”也少不了。“红杏出墙”,频出于唐宋诗词中。吴融“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因为下句平平,尚未达到为一般人所接受。后来陆游又有“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来”之语,较吴句有思致,但上句造语未达,很难被传诵。直到叶绍翁“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下句以上句为铺垫、衬托,全联遂具言外之意,境界全出,故脍炙人口,超迈前贤。
拥抱时代,上承天风,下接地气
一个真正的诗家,需要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才能达到很高的创作高度。但这种创作高度还取决于他不断拥抱时代,拥抱生活,从生活中发现美,提炼美。对人民,对艺术永远葆有一颗赤子之心,不断地与时俱进,才有可能奉献出彰显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
在这方面,当代著名诗人星汉已为我们做出了表率。赵义山教授在一篇论文中这样评价星汉:“星汉的旧体诗词有对前人的继承和借鉴,也有自己的创新和发展。星汉用典而不为典所用,语言是雕润绮丽后的朴素自然,这既要求作者有丰富的学养,还要有丰厚的生活积累。传统诗词必须反映现代生活,才有它存在的价值。”星汉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坦言:在思想标准上,我觉得还是要讴歌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这是诗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对现实要“美”,也要“刺”,诗人出于对当前我们伟大事业关心和爱护,对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和不良行为,应当予以挞笞。时代变了,我们诗的内涵,也要“与时俱进”。就说分别吧,谁再去“临歧折柳”,人家就会说是破坏生态环境了。交通、通讯这样发达,今天有必要把个分别搞得那么“凄凄惨惨戚戚”吗?我们西装革履,坐着飞机,有些诗人非要来个“白帆”、“驿站”,你说何苦啊!
星汉先生曾经语重心长地说:
诗是给人看的,看到的人越多越好。最好是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情感交流,这就要求语言自然平淡。要做到这一点,诗人除了要多读书,吸收其中活着的思绪、活着的词汇外,还要注意搜集我们周围人们生动鲜活的语言,只要运用得当,都会给诗作增色。我说诗的语言要清新平淡,但不等于枯槁,不能平的没劲,淡的没味。读书多、有生活诗人的语言,犹如薛宝钗服饰的朴素,美观大方;反之,就是刘姥姥服饰的朴素,总露寒碜。
作为新疆诗坛的领军人物,星汉的目光更多落在普通劳动人民身上,写他们的劳作,写他们普普通通的生活。“南风吹绿过昭苏,千里荒原荡一呼”(《过昭苏草原》),这是新疆昭苏大草原的蒙古族牧民,可听其雄浑而流利之声;“鞭指乱云飞渡时,银须已染天山雪”(《察布查尔草原逢牧人》),这是新疆察布查尔草原的锡伯族牧民,可见其凝重而古朴之状。再如维吾尔族农民兄弟的劳动:“巴札归来天尚早,菜园屋后又提锄”(《吐鲁番圩孜书所见》),足见其平时的勤劳;维吾尔族铁匠的操作:“但融顽铁一炉青,砧上轻锤起乐声”(《英吉沙赠维吾尔锻小刀者》),足见其工作的快乐;维吾尔族渔民的生活:“碧眼银须飘拂处,胡杨木火烤鱼香”(《尉犁罗布人村寨书所见》),足见其收获的喜悦。在当下,这种接地气的诗作,显得尤为珍贵。
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篇》说:“用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本文所谈的“丰肌”与“强骨”者,“丰肌”自然是作品具有充沛感人的思想内容,“强骨”之“骨”则是体现我们大时代的清朗、刚健的宏伟气象。我们这个时代的诗作,也只有具有这种“骨”,才能在我们这个时代立得住,也只有充沛感人的思想内容之“丰肌”,才能传的远。
薛维敏
2018年7月27日
平台开设栏目
1、兰园墨韵 2、巾帼英气
3、清照婉风 4、花间雅趣
5、稼轩情怀 6、东坡达观
7、每周一讲 8、诗友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