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870期】郭进拴||情溢擂鼓台

     郭进拴,现为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会长,平顶山学院客座教授,《文艺界》杂志社社长、总编辑。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已出版《湛河大决战》《磊裕烽火》《洪流滚滚》《美女山,美人河》《六十岁说》《童趣儿》《人间真情》《命运》《我的鳌头》《村魂》《观音菩萨传》《风雨龙潭情》《壮歌风云路》《月是故乡明》《岁月芬芳》《新城美韵》《乡情老更深》等五十六部。多篇作品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文艺报》发表并获奖。

情溢擂鼓台

2011年7月20日上午,我们平顶山市大香山观音文化研究会一行38人,在副会长兼秘书长马聚申先生的带领下,经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四矿,沿着弯弯曲曲的山道,登上了擂鼓台。  
     

        据擂鼓台平安禅寺的一位大德高僧介绍,楚国“城濮之战”的惨败,楚军势力在中原严重受挫。一大批原来楚国中原附庸小国纷纷倒向晋国。楚国在中原除方城因有坚固石头城池能够屯有重兵外其它再也没有可以屯住重兵的城池了。于是在楚庄王继位后,经过三年充分的军事准备,再次挥师中原,决心与晋军交战,以雪祖父“城濮之战”之耻。
       楚庄王吸取前辈经验教训,采用步步为营策略,先建立巩固的军事据点做为支撑点,然后再行进攻的战略方针。楚庄王第三年,也就是公元前610年开春,准备充足的楚庄王携夫人宝德娘娘、大公主妙颜、二公主妙音率师北上。楚庄王携全家一同前往,大有破釜沉舟不取得胜利誓不撤军之势。楚庄王带领大军首先抢占了今天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四矿北面的大龙山主峰。因该山峰南距楚国军事重镇方城不足一百华里,退可有依。北临广阔无边的平原,进可达许(国)、郑(国),又扼守交通要道行动便利,且该山峰易守难攻虎踞四方。所以楚庄王选在此地修筑坚固的防御工事——山寨作为据点。在山寨内建立军帐和皇宫。军帐是楚军的总指挥机关,皇宫居住家眷。山寨内住有警卫部队,大队人马则占据两边险要山顶。当时楚军是败军之师士气不高,晋国联军是胜利之师,士气高昂。晋军看到楚军移师北来, 想趁其立足未稳之机而驱逐之。楚军在庄王沉着指挥下,据险从容应对。楚庄王亲自擂鼓助阵激励三军,士兵个个奋勇当先,迫使晋国联军退兵。后人为记念楚庄王的战功,便把此山峰称为“擂鼓台”,此名一直延用至今。
       楚军击退晋军后又乘胜追击,直打到黄河岸边饮马黄河。楚军又陈兵东周都城城郊,问鼎于周天子,迫使周天子出城劳军。随着楚军军事上的胜利,擂鼓台附近已成为楚军大后方。楚庄王开始在龙山北不远的白雀寺旁兴建坚固城池,史称”古父城”。此城因国君楚庄王长期在此居住镇守中原,是当时楚国除都城以外又一个政治军事中心。是首都郢的陪都。

       据当地村民讲,擂鼓台这座山是风水宝地,是一头活着的伏狮,头南尾北,前面两个爪子清晰可见,尾巴在北边的乱石岗上。身子东西两侧对称各有一股泉水,当地人说她是狮子的两个乳头流出的奶水,把它叫做“东狮奶泉”和“西狮奶泉”。两股泉水中间向北不远还有一股较大的泉水,因这股泉水冬天温暖,夏天冰凉,人们把它叫做“凉水泉”,当地人说这是狮子的肚脐眼流出的泉水。这三处泉水都是优质的矿泉水。以凉水泉为例,据当地村民讲,村民夏天在地里劳作了一天收工回来,全身上下通身汗流,又渴又乏,此时凉水是绝对不敢直接饮用的,否则就会生病,甚至有生命危险。可是此处的泉水,人们可以直接饮喝,凉甜解渴。从来也没人听说过直接喝此泉水生病的。据村中上了年级的人说,凉水泉的泉水过去流量很大,百步之内流水声人们之间说话声都听不见。如今四矿巷道从此下面经过,水都下渗了,泉水才小得多。这三处泉水都是当年妙善和众军士在擂鼓台居住时的饮水源。这是上天为护佑圣者,送的优质矿泉水——如饴的甘怡。此泉水二千多年来一直沽沽流淌不止。天下大旱,而此三处泉水从来也没有干涸过,附近几个村庄的村民平时都以此泉水为生活饮用水和灌溉用水。
        如今,擂鼓台上遍地是平安禅寺遗物,遗物中汉代的居多:残存的有做工精细的碑座、雕刻精美的龙碑首、做工精细的四方石碑碑顶,雕刻精美的石蛙、石鼓,仿新石器时代全部用石头雕凿的石房残片等,见证了当年寺院规模的宏大和寺院不同一般的规格。

        当年楚庄王被强敌围困在擂鼓台时,粮绝。军士无意间发现有一片地上,粮籽落下便迅速成熟。楚庄王大喜,马上命令士兵耕种,军粮问题就此解决了。这块地当地人把它叫做“回耧地”。
       上了年纪的村民都叙述这样一件事。楚庄王在擂鼓台上居住时修了一条路,从擂鼓台南寨门顺着陡峭南山坡一直南下,直到南沙河边,是一条长石条铺成的耗资巨大的石板路,村民把它叫做楚庄王的饮马路。其实这是一条勾通方城驻军的军事交通线。这条路直到平顶山建市前依然存在。如今在市内一些地方向下挖掘仍然可见条石路基存在。
       此时此刻,不仅使我回忆起了今年3月我有幸陪同著名女作家练佩鸿登游擂鼓台时,她绘声绘色讲述的那场惊心动魄的争战场面和优美动听的妙善故事:
        叛楚附晋的中原各诸侯国纠集兵马,组成盟军,浩浩荡荡直奔城父而来;
        得到急报的斗越椒点起兵马,急忙赶往父城保护楚庄王和王后; 
       在楚王行宫日寝宫, 楚庄王拉着宝德的手对清沋子说:“仙师,我把王后就交给你了。”
    清沋子:“大王放心,王后福德齐天,定会安然无事。”
    樊凤翔也来送楚庄王:“多谢大王体恤我这病弱之人,留下宝德陪我,宝德也是凤凰寨的少寨主,凤凰寨的所有猎兵都有保护她的责任,大王就放心地走吧,不会有任何闪失。”
    众人正在说话,斗越椒闯了进来,拉起楚庄王就往外走,边走边喊:“快快保护大王、王后撤往擂鼓台。”
    随行的一哨人马听命马上行动,扶楚庄王和王后上车辇。
    楚庄王忙问:“发生什么事了?”
    斗越椒恨恨地说:“曾与楚国结盟的几个盟国反目了,他们组成了盟军来袭击大王,已经在路上了,离父城大约只有三十里了!”
    楚庄王听罢问道:“是谁召集的?”
    斗越椒:“当然是晋国丞相赵盾的主意,他派出了晋国大将荀林父为盟军元帅,并亲自督战,正赶往城父。行动最积极的是郑国,当初真不该放了公子坚、公子龙等人,应为人质。”
    楚庄王:“看来他们是冲我来的,盟军大约有多少兵马?”
    斗越椒:“据探马来报,约有七万之众。”
    楚庄王:“楚国在此屯兵不过一万多人,虽有战车百乘,战马五百匹,可还是难敌盟军七万重兵啊。”
    斗越椒:“大王说过,擂鼓台易守不易攻。半月前已按大王吩咐,在擂鼓台设下重兵,并在上面建了一座屯兵营寨,得到急报后,我已命人速将粮草运上擂鼓台,且在落凫山也悄悄布下了伏兵,前往郢都送信的人已经派出去了,不日救兵就会来到。我等保护大王、王后据守擂鼓台,谅那盟军也奈何不得,待救兵一到,化险为夷。”
    楚庄王望着斗越椒点点头:“爱卿有勇有谋,护驾有功,寡人一定要重赏!”
    斗越椒:“谢大王!”
    宝德想把母亲也扶上车舆,樊凤翔道:“你们先上擂鼓台暂避一时,我要回凤凰寨搬救兵!”
    宝德:“娘亲,不可,您还有病在身。”
    樊凤翔:“只要能救我女儿女婿,赔上这老命也值得!”
    樊凤翔又对兰儿和玉儿交代:“你们一定要小心侍奉少寨主,车舆只能到半山腰,上不去擂鼓台,需抬少寨主上山。”
    斗越椒忙说:“老寨主放心,若车舆难行,就弃车舆之轮,让士卒把王后抬上擂鼓台。”
    樊凤翔对斗越椒深施一礼道:“多谢了!”
    众人匆匆出了楚王行宫,离开了父城,奔向擂鼓台;
    樊凤翔带着两个随从,骑马直奔凤凰寨搬兵去了;
    擂鼓台与父城本就遥遥相望,相距不远,不多时便来到山下;
    在众人的保护下,楚庄王、宝德乘着车舆行至半山腰,再难行进,楚庄王下了车舆,众士卒便抬起王后所乘车辇,攀上擂鼓台;
    宝德被安置在平安禅寺,楚庄王带人在阵前巡视督阵;
    众人脚还未停稳,便听到山下一片呐喊声:“攻上山去,活捉楚王”
    在楚庄王和斗越椒的精心布置下,楚军迅速在山坡上布下三道防线,众军士皆进入紧急战备,严阵以待,阻止盟军进攻;
    天有些阴沉,寒风中,竟又飘起了雪花,擂鼓台上下,一派萧杀之色。
     狂风呼啸,擂鼓台三面被围;
    各国组成的盟军聚集在擂鼓台下;
    盟军诸国据守一方,旗帜高悬,上写晋、宋、鲁、陈、卫、郑、许、齐,旌旗招展,战马嘶鸣。
    楚庄王与斗越椒等将士站在擂鼓台的防护墙内四下观望。
    楚庄王吩咐斗越椒在擂鼓台设下三道关:第一道关在半山腰,准备了大量的石块和干草,若盟军来攻,并不硬战,以防守为主,分两排,第一排用巨石和干草编的草球作武器,敌军进攻时,推下巨石,点燃草球拒敌进攻。第二排,埋伏了一队弓箭手,是为了掩护石攻、火攻的士卒;第二道关设在离山顶200米处,此处易守难攻,将士们以静制动,第一排、第二排埋伏的都是弓箭手,第三排是挑选的臂力过人、武功高强、手持长枪的士卒。敌人攻破第一道关后,第二道关先以弓箭相加,敌军不前便罢,若继续进攻,便由手持长枪的士卒围成人墙,与敌肉搏;第三道关就在山顶,有三千精兵把守,这三千精兵是多年来清沋子暗中寻访选拔的武士,个个是以一当十的剑客。他之所以敢这么放心地让楚庄王带着王后悄然出行,就是因为有这三千武士相随。
    清沋子跟在楚庄王身后巡察完毕,回到临时作为商议军情的石屋内商议退敌之策,斗越椒带着随从到下面巡营去了。
    擂鼓台山顶夜
    楚庄王、清沋子、斗越椒根本没有睡意,商议退兵之策。
    清沋子:“我料定盟军今夜必来偷袭,斗将军一定要命令军士警惕,千万不可大意!”
    斗越椒:“仙师放心,我早已吩咐下去,不许打瞌睡,众将士严阵以待,万无一失。”
    楚庄王:“可做好了应对偷袭的准备?”
    斗越椒:“强攻不成,偷袭也无用,臣早就防着盟军这一招呢!”
    斗越椒话音未落,忽听外面一阵热闹,走出石屋一看,山上山下,一片火海。原来,盟军先以火攻开路,在箭上绑上干草或者棉布,沾上油,射向楚军,楚军反击,弓箭手站在防御墙内,与敌军对射,盟军士兵手中的火把正好成了靶子,飞箭如雨,哗啦就倒下一大片。
    楚军的阵营中,也死伤不少,火箭袭来,沾上便烧,许多人身上着了火,连滚带爬地嚎叫着,呼喊着,惨不忍睹,更别说中了箭的士卒,更是叫苦连天,但楚军仍誓死抵抗,盟军攻了两个时辰,竟连第一道关也没有攻破,反而死伤惨重。
    盟军大营中军大帐内
    公子坚有点气急败坏,在帐中踱来踱去,一拳头砸在案子上,说道:“此地不利于进攻,若在平地,我郑国的无敌战车横扫寥寥楚军岂在话下!在这陡坡之上,车行不得,人攀不得,强攻不得,偷袭不得,难道是老天有意在帮芈侣不成!”
    盟军元帅荀林父:“如此拖延下去,凶多吉少,待虎狼之师兵合一处,就难办了,须速战速决!”
    公子坚:“如何速战速决?”
    荀林父:“连攻,不给楚军片刻喘自的机会!”
    公子坚:“细细说来。”
    荀林父:“山上的石块和干草毕竟有限,盟军若连番进攻,楚军拼死相抵也支持不了多久,待石尽草绝,弓箭全无,且看楚军如何防守,还不乖乖投降,这样一来,公子便雪了当日受缚之辱。”
    公子坚:“这一日我等得太久了!以八国盟军惹敌不过楚军,岂不是笑谈。我等按顺序出兵,连续进攻,直到楚军投降为止。”
    赵盾说道:“此计甚好,进攻就以擂鼓为号,一通鼓响,进攻,二通鼓响,既是退兵也是进攻,先攻者闻鼓而退,后攻者闻鼓而进,如此循环,何愁攻不下擂鼓台!”
    众人达成一致,出了指挥帐,带领人马,准备进攻。
    擂鼓台下,火把通明;
    擂鼓台上,严阵以待。
    一场恶战又开始了。
    鼓声一响,公子坚指挥郑国的军队首先发起进攻,拼杀了一阵之后,闻鼓而退,接着齐军进攻,接下来是车轮战,各国在鼓声中轮番进攻。第一道防线终于被攻破了,接下来,盟军采取同样的办法,开始攻第二道防线。第二道防线比第一道防线还要难攻,但御敌的楚军将士再勇猛也经不起数倍于自己的盟军如此轮番进攻,黎明时分,第二道防线也被攻破,擂鼓台前血流成河,双方都伤亡惨重,守者筋疲力尽,攻者也没有了锐气,连往山上爬的力气都没有了,谈何进攻。
    雪又开始下了,掩盖了山上阵亡将士的尸体,血流淌在地上不久就凝成了冰,进攻终于停下来了。
    天渐渐亮了,盟军传令休整,点灶做饭,准备让将士饱餐后再战。
    擂鼓台上
    斗越椒也同样传令点灶做饭,把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撤下来的将士重新编队,增强了第三道防线的实力,另外,三千名武士已做好准备,拼死一搏,保护大王和王后突围出去。
    楚庄王问斗越椒:“若突围,有把握吗?”
    斗越椒:“大王放心,落凫山的伏兵正在等待我的号令,已经约好以鸣箭为号,只要我从擂鼓台朝落凫山方向连放三支鸣箭,伏兵就会全力出击,打盟军一个措手不及。到时盟军只顾抵挡伏兵,无暇进攻,臣便可带武士护驾突围出去。”
    楚庄王:“不知潘太师接到信没有,救兵何时能到?即便突围出去,没有救兵接应也枉然啊!”
    清沋子道:“大王不必着急,吉人自有天相。”
    楚庄王叹息一声:“听天由命吧!”

天已大亮,但天空依然阴沉,雪虽小了些,雪花还在飘,被呼呼的北风吹得飘忽不定。
    平安禅寺
    宝德听着外面的喊杀声一夜未眠。
    
    盟军连续进攻,从清晨攻到晚上;
    守卫擂鼓台的楚军将士浴血奋战,固守不懈;
    盟军一次次退下,又一次次卷土重来,轮番进攻;
    几个回合之后,楚军寡不敌众,疲惫不堪,有些难以抵挡;
    樊凤翔带领凤凰寨的猎兵已经悄悄来到盟军后方,布下埋伏,伺机进攻;
    危急关头,斗越椒拉弓连射三箭,三支箭呼啸着,带着鸣响飞向落凫山;
    落凫山上的伏兵见到暗号,立即出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向盟军,同时,早已埋伏在盟军后方的猎兵在寨主樊凤翔和二寨主樊羿的带领下也冲向盟军营寨,好一番混战,终获大胜。
    
    一道道闪亮的光划过人们的眼睛;
    一阵阵异香迷醉了人们的心情;
    一朵朵祥云遮去了心头的阴郁;
    一支空灵梧桐曲把吉祥的禅韵传递,那梧桐曲俨然就是一首佛的歌,在娓娓的禅乐中,众佛神渐渐远去。
        站在擂鼓台,追忆着这优美动人的故事,抚摸着依偎入怀的云片,眼望着在薄雾里间歇出现的山花,远有青峰错落,近有平安古寺相伴,也只有生花妙笔可以尽情描绘她了。不久,山上又扯起了雾纱,使人心驰神往,思绪如潮。至此,我才悟到:有了云雾,擂鼓台风景区才有了水汪汪的灵眼、震魂摄魄的神彩。是云雾,兴起雄滔伟浪,浩浩天海,活了怪石,育起松柏,润了翠峰,染了花丛,是她以精气血脉融贯了偌大的擂鼓台风景区,使之疏密有致,幽谷梦峰,奇景幻变。这里的一木一石,一亭一台,甚至每一片绿叶,每一泓清泉,都在向游客宣泄着大自然的神奇和历史的奥秘,因而不无恋念地离开那里时,觉得自己精神上的收获,已经远远超过夙愿的得偿了。  
       朋友,擂鼓台风景区的奇绝风物何止这些?不论翠峰、深谷,不论奇石、绿叶,不论溪流、飞瀑、碧潭,处处都有丰饶的物品,处处都有奇丽的美景,你要我说我可真说不完。我觉得:此景只应天上有。如果哪一天你有豪情去游擂鼓台风景区,临行前别忘了通知我一声,也许我可以给你当一个不很出色的向导。当向导在我只是一个漂亮的借口,其实我私心里是很想找个机会去重游擂鼓台风景区的。

游紫云山记


        盛夏时节,我和我的恩师——著名剧作家屈江北先生相约游览了紫云山。
       紫云山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堂街镇东偏南8里,只见满山林木苍翠,野花遍地。
        这里真是一座宝山,林密蔽日,飞岚滴翠,枝叶如盖,翠绿沾襟。我们似在海底遨游,那山,那林,尽情地把蓄藏着的绿袒露给我们:槐树、沙兰杨、桃树、松树、柏树、银杏、榕花树、柳树、枫树、椿树、白玉兰、香樟树等等,真是数也数不清,一眼望不到边际。丛林深处,山溪萦绕,碧流潺潺。丛林中那各色各样的山花,争奇斗艳,有的花像绒绵绵的绣球,有的花像闪光发亮的碧玉簪,有的怪香袭人,有的幽香沁肺,好像在穿着绿色天鹅绒裙子的山林身上,绣上了鲜艳的花朵,相互映衬,使人的心境从忧郁烦闷之中,豁然变得开朗起来。
        夏日天,孩儿脸,就变就变,刚才还是碧空如洗,眨眼间,黑云像一把大伞遮在头顶。不一会儿就电闪雷鸣,山风裹着暴雨,劈头盖脑地猛浇了下来。我和屈老师飞跑着到山顶的紫云寺来避雨,放眼望去,远山近水,烟雨濛濛,松林危崖,时隐时现。整个紫云山,云腾雾绕,似乎处于飘渺之中,令人有腾云驾雾之感。看着这浓墨泼洒的美妙图画,迎着满寺的清风,我完全沉醉在了浓如醇酒的意境之中。站在塔顶望去,只见飘飘洒洒的雨点,落在松树草叶上,发出了悦耳动听的声响,这不是一首极好的散文诗吗?我这才发现,紫云山的雨,像玉石一样透明,像抒情诗一样美好。雨中的山色,由于远近高低、云雾浓淡之别,酷似一幅刚刚落笔的水墨画稿,不仅层次分明,而且还是湿漉漉的。纵目远望,绿的碧绿,青的淡青,蓝的翠蓝,黄的似金,红的似火,浓妆淡抹,各呈风姿神韵。
        雾,渐渐散开了;云,慢慢地退去了!天色显得更蓝更蓝,青山变得更翠更绿。一道彩虹,横跨山涧,紫云山更有一番风情。只见几处陡坡峭壁上,流水潺潺,瀑布腾空,珠花翻飞。在耀眼的艳阳下,映出了七色虹霓,光彩照人。从松林中漫漫升腾起来的水蒸气,是那么的纤巧清丽,幻化无穷,使紫云山奇秀中略带一点神秘,妩媚中稍添几分羞涩。啊!雨后紫云山,你多像刚刚出浴的美人,容光焕发,楚楚动人,明眸善睐,转眄流睛,“回眸一笑百媚生”,把内在的美全部都溢出来了。“芙蓉如面柳如眉”,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描写杨贵妃人材出众的千古绝唱,其实,无论怎样漂亮的女子也是不能和这雨后新晴的紫云山的神姿美韵相媲美的!
       紫云山海拔373米,紫云寺就建于东南端峰巅,坐北面南,占地约10余亩。据介绍,此寺始建于北魏年间,唐代香火甚盛,相传唐太宗李世民派尉迟敬德监工重修,经宋历元,明正德年间复修,李梦阳撰有碑文。寺中央原有八角十二级密檐砖塔一座,后遭雷击,上部坦塌,余下部五层4丈多高,人称“半截塔儿”。紫云寺供奉的是文殊菩萨。民间传说文殊是妙善二姐妙颜得道正果身,紫云寺是二皇姑妙颜得到正果之地。
       紫云山位于郏县堂街镇东部,北傍汝水,南邻平顶山市区,是列入我国古代《名山记》的一座名山。 
  紫云山因山顶常有紫云环绕而得名。在群峰簇拥下,紫云山孤峰突兀,如石锤擂天、玉雕芙蓉。从山麓到山顶,梨园、山楂园,侧柏、槐树随处可见。每逢初春,漫山遍野的山楂花、槐花在阳光的照射下,如白雪皑皑,与山顶的紫云相映衬,景色别致,人称“紫云晴雪”,是郏县八大景之一。该山顶部除有紫云寺外,山脚还有青龙泉、崇善寺、仙人洞等名胜古迹。 
    据传,春秋战国时期,楚庄王的长女妙颜、次女妙音曾在此修行(三女妙善在父城香山寺修行),在山顶建有十二级八角密檐式砖塔。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派大将尉迟敬得监工重修。明正德年间复修,著名文学家李梦阳撰文刻碑作记。据《三国志》载:东汉末年,曹操迁汉献帝于许昌,广开屯田,挟天子以令诸侯,在郏县紫云山北麓摩陂建立大型军屯基地。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在山下摩陂建行宫,指挥了反击关羽的襄樊战役,大获全胜,并在此发布“劳徐晃令”,犒赏三军。此战的胜利,为曹魏伐汉铺平了道路。后人在山脚竖起“摩陂碑”,立石为记。魏太和六年(公元232年)九月,魏明帝曹睿由摩陂行宫入驻许昌。次年正月,有青龙现于摩陂行宫井中。行宫留守官员火速上报。二月丁酉,魏明帝专程从许昌到郏县摩陂观龙,下令改年号为“青龙元年”,改摩陂为“龙陂”,改摩陂行宫为“龙城”,并赐郏县男子爵人二级,同时免除郏县穷寡孤独者全年的赋税。青龙年号历时五载,是曹操政权的鼎盛时期。“青龙井”成为曹操鼎盛的象征。 
  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曾率众在此山顶安营扎寨,抵抗横征暴敛的统治者,黄巢寨垣至今还保留有当年的箭头。为有效控制洛界公路和郑南公路西线交通要道,“三线”建设时期,在该山建有林彪指挥所的外围防御工程——炮兵洞,当地人叫“仙人洞”。国家“七五”计划期间重点科研攻关项目——全国第一处恒压喷灌实验工程就建在该山西坡,该工程是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史上的里程碑。每逢干旱,一条条喷枪射出的水,如天公施雨,蔚为壮观,其科研成果被列为我国大专院校教材。紫云山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秀丽幽静的自然风光,吸引不少文人骚客到此赏景观光,赋诗作记。明代著名文学家李梦阳诗曰:“相思汝水月,相见帝城春。紫罗云烟回,青门柳色新。”
        据介绍,中国叫紫云山的山有很多,如北京怀柔紫云山、福建安溪县紫云山、汝州市紫云山、襄城县紫云山等等。虽然名称相同,但山的海拔高低不同、地域不同、名气不同、各有特色。
        郏县紫云山距县城15公里,属伏牛山余脉,是郏县和襄城县的界山。东西坡地层中夹有丰富煤层。山上为人造林带,有刺槐、松树、柏树等。山中有金银花、红娘子等名贵中药材。
       山不在高,有神则灵!山上的紫云寺和紫云寺塔,虽然在文革期间塔被破坏,但还残存下六棱形古塔座,俗称半截塔。现在寺中还留有清朝几块紫云寺及塔的重修功德记事碑。2000年民间集资在塔基上复建了紫云寺塔。据《郏县志》记载:“山常出云,青紫色。清朝顺治丁酉年,部缴取青子于襄城,襄人以志紫为子,谓郏山产青子,故山上有云气如其色。赖观察张公之力争,乡贡仝公(顺治间解元仝延举)之祥辩,然后白云。”
       关于紫云晴雪的景致,志书上留有古时文人官宦的诗句若干首,如明代尚书马文生诗云:


                  翠峰孤岭上擂空,
                  宛然削出玉芙蓉。
                  四时云气春偏盛,
                  酿做甘霖济岁丰。


       清代郏县县令王昕也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


                  雪消徐步见前山,
                  万里归鸿一望间。
                  赋就梁园题半壁,
                 书来郢曲映千湾。
                  芳春未度芙蓉翠,
                  新霁初开薜荔斑。
                  荒岭萧萧游履少,
                  到来青紫任君攀。

观音故里白雀寺


品第群材独此槐,
谁人白雀寺前栽。
屈枝坠露低旋砌,
繁叶藏云暖护苔。
解与乾坤增气概,
几因风雨长胚胎。
凌霄天籁闻丝竹,
预兆来年有殿魁。


        这是明代曹珍盛赞《白雀异槐》的诗句。据正德《汝州志》卷三景致载:“白雀,寺名,内产异槐一株。间有白雀来巢,其年大丰。”同书卷四寺观载:“白雀寺在父城堡,世传楚庄王故宅,有白雀之瑞,异槐一株。”康熙《汝州全志》将“白雀异槐”列为“宝丰八景”之首:“白雀异槐,在父城,相传槐荫甚盛,枝节如龙形,其叶状如龙爪,蝼蚁不敢上,每遇丰年,必有白雀于其巅,寺因以志双美,今槐枯不春,雀亦骞飞不回矣。”
         金秋时节,我有幸随同平顶山市大香山观音文化研究会的专家、学者,慕名来到观音故里——白雀寺参观游览。时至金秋,天高气爽,正是游览名胜、凭吊古人,发思古之幽情的最佳季节。
        白雀寺座落在今宝丰县李庄乡古城村西,这里是楚庄王故宅,是东汉光武帝大将军冯异的故乡。汉大将军冯异和王霸二人的坟墓及祠庙,均建筑于附近。在通往白雀寺的路上,皈依居士李荣杰先生向我们讲起了“白雀异槐”与古柏树“百鸟朝凤图”的来历:白雀寺,是春秋时楚庄王的三女儿“妙善”公主,人称“三皇姑”出家修行之地。她后来到“火炷山”(即现在的香山寺)修成正果,人称“大慈大悲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历史上此地曾一度出现过殿宇僧房千间、土地百亩、佛事盛行、香烟燎绕的壮观景像。寺前有一棵万年古槐,即“白雀异槐”,老树虬蟠,枝繁荫浓,翠绿沾襟,飞岚滴翠。树中间是空心,有洞口,我小的时候,常在异槐肚子里玩耍;还经常看见有的人在异槐肚子里放一张小桌子,四边坐着4个人,打麻将或打纸牌。此树粗约有1。8米,高9米。另外,寺内还有古柏一棵,每遇丰年,必有白雀筑巢于其巅,因此,该寺院而得盛名——白雀寺。老白姓说:“紫云山上紫云气,白雀寺内白雀飞。”这棵古柏高9米,粗1。6米,树中心也是空的。有南方来的人在树洞内发现树中心板为“百鸟朝风”图案,就想尽一切办法盗走这个图。他们在柏树周围,用竹竿搭起架子,名曰保护柏树,实际上是借着深夜别人不注意他们的时候,盗走了“百鸟朝凤”图。从此之后,这棵柏树就逐渐变枯萎了。1968年正是“文革”时期,白雀古槐被群众砍砍当柴烧了,翟集村有一位农民把古柏也给挖走了,当他锯开柏树一看:每一块板上边,都有“白雀图”形,老百姓看后,都十分惋惜。
        我们的车子终于开到了我向往已久的白雀寺。只见修葺一新的白雀寺观音菩萨南殿和北殿挑角飞檐,殿堂雄伟。仰瞻椽头梁栋的木雕装饰,凤头龙首,人物花鸟,俱都逼真动人。殿内塑有千手千眼观音像和四面观音像。真乃“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正如寿涯禅师所题:“有窈窕丰姿都没赛,提鱼篮,堪笑马郎来纳败。”那一尊尊观音像,眉如小月,眼似双星,玉面天生喜,朱唇一点红,戴缨珞,穿罗袍,乌云盘龙髻,香环结宝明,右手执杨枝,左手托净瓶,一副端庄秀美、慈祥可亲的形像。
       我们参观了三皇姑修行时的浇花井、吃水井,又参观了观音菩萨1号、2号、3号墓地。这里的井水以清、净、甜、醇而闻名。据说1991年在建筑“三皇姑”大殿时,一个叫马青义的居士根据夜里的一个梦,带着十几个人在庙东边的一块红薯地找井,正走着,忽然被红薯秧拌倒在地,正巧在拌倒的地方,长着一棵草,草上边长了三个绿豆豆,大家高兴地顺着草根挖起来。挖到三尺深时,马青义的孩子马福建,发现一块石碑,大家把石碑抬出来,发现下边是用大青砖砌成的圆形井洞,往下看时,井水上有个佛字,有时显月亮,有时显太阳,还有桃花、莲花,甚是奇妙。乡亲们奔走相告,方圆几十里的人们,也掂桶、提壶,云集于此。他们用此水涮壶去水垢,提水回家与家人痛饮,能消灾去病,健胃、清心、养神、延年益寿。据专家化验,此井水富含矿物质和多种稀有元素,常饮对身体有保健作用。
        我们细品着清冽甘甜的井水,顿觉满口清香,生津止渴。我们边喝边听李永杰先生娓娓动听地讲起了妙善的故事:春秋时期,我们这里地属楚国版图。楚庄王的三公主妙善,又叫三皇姑,聪明美丽,纯洁善良。她从小吃斋信佛,一心削发为尼。妙善的这个要求,遭到楚庄王的坚决反对,命她饮剑自刎。但剑非但未伤害她反而断为千节。于是,楚庄王下令把她闷死,使她的灵魂堕入地狱。管地狱的阎罗王念她美丽善良,使她复活于火炷山(即今香山寺)。据称她的生日是农历二月十九,成道日是六月十九,涅槃日是九月十九。从此,她普度众生,行善天下。她神通广大,法力无边,能使瞎子复明,残废复全,母牛多乳,阉人生子,老女得夫,沉船获救。
        后来,楚庄王得了重病,在垂危之际,妙善不念父王前恶,挖下自己的双眼,砍下自己的双手,制成药丸,救活了父王,使楚庄王转危为安。楚庄王良心发现,非常痛恨自己;为了纪念自己的女儿,弥补内心的愧疚,就令天下能工巧匠为她塑造一尊“全手全眼观音像”。可是,匠人们却把“全手全眼”错听为“千手千眼”了,结果就塑了一尊现在大家看到的千手千眼观音像。据《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称:观世音在过去无量劫,听千光王静住如来说“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发誓要以大慈大悲,普度天下众生于水火之中,超脱世人于尘世之外,于是长出了千眼千手。白雀寺和香山寺塑的观音造型都是两眼两手下,左右各具二十手,手中各有一眼,共四十手四十眼,各配所谓二十五“有”,即三界中二十五种有情存在环境,包括四洲、四恶趣、六欲天竿,而形成了千手千眼。白雀寺里的千手千眼观音塑像,造型精美,栩栩如生。这座观音菩萨像,除正面两手两眼外,左右各有二十手,手中各有一眼,各配所谓二十五“有”,而形成千手千眼。意思是:度一切众生,手疾眼快,眼到手到,毫无阻挡。
         在白雀寺漫步,这里到处溢满了菊花的芬芳。一路秋色,一路花香,一路鸟语,一路人欢。人们尽情吮吸着这清新的空气,享受着这最鲜美的秋景。人只有在大自然中才能获得真正的自我。人世的喧哗,人世的尘埃,人世的角逐,人世的欺诈,在大自然面前显得是多么的渺小而微不足道啊!一切来源于大自然,一切又必然最终归宿于大自然。世态的纷繁,我们又何必再去计较呢?
        白雀寺是妙善的故乡!游子是母亲心头的风筝!感情的线缕,把故乡和妙善公主永远联系在了一起。不用叩问历史的门环,不用翻阅发黄的书页,故乡的每寸泥土里,都蕴藏着思念她的浓浓乡情。说不清故乡为她开了多少次纪念会了,而观音菩萨殿的修建,更说明故乡人民对这位救苦救难,济世造福,扶正除邪,主持公道,普度众生,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的厚爱。不久的将来,故乡的文学艺术工作者,还将把她的音容笑貌,展现在电视屏幕和戏曲舞台上,让世人一睹她的风姿神韵。
我终于从遥远的历史和海阔天空的思绪中回到了现实。在白雀寺漫步,眼前是一片历史悠久的、引人深思的土地。清悠悠的河水,像往常一样汩汩地流着,三皇姑还活着,她活在人们的心里,故乡思念她的深情凝固了,凝固成了一座规模巍然、金璧辉煌的白雀寺院。院内一幢幢仿古建筑,飞檐挑角,朱栋曲栏,依势而建,错落有致,精工雕刻的石栏,花砖铺砌的平台,已经安放的妙善公主塑像、国内大家名流的题诗作画,地下挖掘出土的珍贵文物,更为白雀古寺增光添彩。一字字,一行行,对妙善公主的推崇、仰慕和怀念之情,溢于言表。
         踏上归途的时候,道旁到处都是忙着采摘丰收果实的人流。是啊,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成熟的季节,也是收获的季节,妙善故乡的文朋诗友、专家学者、善男信女们,也正在用金风互相传递着观音文化研究的丰收喜讯!

观音祖庭香山寺


       金秋时节,我与平顶山市申报《中国观音文化之乡》领导小组的张耀中先生以及摄影师小练从白雀寺考察归来,有幸观赏到了被专家、学者一致称为“观音祖庭”的香山寺落日,那一刻,犹如依偎妈妈怀抱,又被亲吻了一下,真是一样娘亲别样情啊!
       当我们的车子途径香山寺后的平郏公路时,恰恰也是夕阳余辉迷人,香山落日正红的最佳时刻。我们惊呼着跳下汽车,站在路边的高岗上,放眼眺望,香山落日的美妙景色一览无余:只见天幕低垂,四野茫茫,暮霭沉沉,烟柳如织。在那悬崖峭壁、怪石嶙峋之上,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重建的八角九级檐式大悲观音大士塔,沐浴在一抹金色的夕照中,像是在闪闪烁烁地燃烧。夕阳像一个飘浮的火球,先是在大悲观音大士塔的塔尖,渐渐向远方的一派山脉沉去。香山寺、火炷山浸染在玫瑰色的色调里。也不知是哪个有本领的画家把天上的云彩染得那样好看,红得像七月的高粱穗一样红,黄得像熟透了的麦田一样黄;有的像大姑娘们出嫁的衣裳上的云字钩儿,有的紫云彩镶着金黄色的边儿。一会儿,变了,太阳像一个橙红的大圆饼,四周有一圈银白的光环。转眼间,这个橙红的落日,给远山雾海慢慢地吞吃了,剩下了大半个,又剩下了小半个,晚霞四射,引起我们一阵热烈掌声。我也和大家一样情不自禁地鼓掌欢叫。小练迅速拿出照像机,“咔咔咔”抢拍下了这一个个精彩绝妙的镜头。我在世上活了52年,还是第一次看到香山日落,这是多么难得的奇遇啊!
       遥望夕阳余辉映照下的金碧辉煌的香山寺大悲观音大士塔,不禁使我想起了刚刚从白雀寺听来的《三皇姑出家》的故事:春秋时期这里有一国君名庄王,生有妙颜、妙音、妙善三女。妙善是皇后梦中孕育而生的。一天晚上,皇后正在龙凤床上安睡,忽然梦见天上金黄色的圆月朝她怀中飞来,吓得出了一身冷汗。醒来妙善便呱呱堕地。当时,皇后没有一点疼痛的感觉。瞬间室内馨香浓烈,宫厅祥云布空。庄王和皇后都觉得三女儿神奇异常,视为掌上明珠,倍加宠爱。
        妙善幼年模样端秀,聪颖好学。十来岁就会吟诗作赋,不慕荣华,不事华饰;乐诵经文,喜谈佛法,言必劝戒。她厌恶王室的暴虐,同情宫女的遭遇,时常想方设法,巧妙地帮助她们摆脱灾难。人们尊称她为三皇姑。
        三皇姑及笄之年,出落得亭亭玉立,唇红齿白,出水芙蓉般招人喜爱。庄王为了讨好强大邻国的国王,就将她许配其太子。三皇姑闻讯,悲愤交加。她知道自己所在的是个小国,每年都要向那个邻国朝拜,进献玉石、玛瑙等奇珍异物,如今自己和玉石、璃瑙有何区别?她伏在玉枕上哭了整整三天三夜,宁死不从。
       庄王无奈,挑选一个巧舌如簧的媒婆去劝税。媒婆走进她的闺房说:“二八女孩出嫁,嫁到邻国太子家。既有车又有马,能住高楼和大厦,睡有女佣去铺床,渴有宫娥来捧茶……”三皇姑厌恶媒婆胡编乱讲,卖弄口舌;不等她说完,就针锋相对地回敬道:“二八女不出嫁,不慕富贵与荣华,不爱坐车不骑马,不住高楼和大厦。夜晚自己去铺床,渴了亲手去端茶。”媒婆见荣华富贵打动不了她的心。眼珠一转接着说:“开天辟地几万年,女大当嫁顺应天,父母之命媒妁言,孝女理应照此办。”三皇姑见她想以伦理使自己就范,便胸有成竹地对道:女大当嫁是自然,千年规矩能改变,只要男女两相爱,喜结连理配姻缘。矢志出家修正果,誓为世人免灾难。“媒婆感到自己的话对三皇姑丝毫不起作用,便灰溜溜地走了。庄王一怒之下把三皇姑囚禁于后宫严加看管。三皇姑一连几天水米不进,容颜消瘦。皇后心疼女儿,背着庄王,悄悄放三皇姑出走逃生。
       三皇姑先到翟集西的白雀寺里去侍佛,后被庄王知晓,就派人三番五次劝她回宫,她执意不回。庄王一气之下,就把寺院一把大火给烧掉了。
       皇宫里的人都想着三皇姑肯定被大火烧死了。实际上她没有死。她被尼姑们从火中救了出来,隐藏在火炷山上,不与俗人见面。
        烧毁白雀寺后,三皇姑活不见人,死不见尸,自己的亲骨肉呀!庄王犹虑成病。八仙中的铁李拐化作凡人,装成野游医生,给庄王诊病,说:圣王的病必须用亲骨肉的一双手、一双眼做药引,方可得救,要不,神仙也难治呀!
        庄王平时最亲大皇姑妙颜,可要大皇姑献眼手医父病时,她吓得躲了起来。二皇姑妙音听说后,也躲到人们找不到的地方去了。
庄王只有三女,没生一男。眼看就要病死,两个闺女不孝顺,见死不救,三皇姑又被活活烧死了……
        正在庄王要死不得活的时候,门官通报。说:“三皇姑回来了,请求献出眼手,为父王治病。”
        庄王的病好了,下诏不许大皇姑二皇姑进宫享福,大骂妙颜、妙音不孝。庄问问三皇姑要些什么?
        三皇姑说:“女儿不要江山,不要财富,只请求父王在火炷山上为女儿修座寺庙,儿要终身侍佛,请父王不要打扰。”
庄王动用国库银子给三皇姑在火炷山上修建了一座楼花雪片的大寺院,就是香山寺。现在的香山寺小了,是因房屋年久倒塌了。加上火灾战乱,目前就剩下个孤塔了。
        塑三皇姑的像时,塑像官问庄王:“塑成什么样子?”
        庄王说:“全手全眼!”
       塑像官却听成了“千手千眼”,于是,就塑了一座千手千眼的三皇姑佛像,至今还在香山寺的塔里敬着哩。
         遥望落日下的香山古寺,不禁使人思绪万千。
          在这香山落日的时刻里,我仿佛做了一个千年一觉的历史梦,情悠悠,思悠悠。真如清代王松涛诗云:“香山名胜地,驻马正斜晖。塔影迷岚气,钟声入翠微。遥村望隐现,樵径认依稀。幸有东山月,来迎醉客归。”此刻吟诵清吏部郎中、山东道监察御史王伯勉“落日满香山,禅门倍觉闲。莲花疑海上,法雨涉云间。修竹森丹阶,流泉汇碧湾。上方钟欲静,尘虑一时删”的诗句,别有一番意趣。
       我陶醉了,整个身心全部消溶在这香山落日的美景中,心里鼓荡着一种自豪澎湃的激情。我想振臂高呼,我想大声歌唱,我想一头扎进她的怀抱。然而,我又怕失去这稍纵即逝的香山落日,只得一任感情的激流在胸中激越地奔涌,目不转睛地直视着香山落日收起她那最后一抹余辉……

观音道场普陀山


       为了研究观音文化,寻访观音菩萨的芳踪,我们平顶山市大香山观音文化研究会一行数人,相约于观音的成道日农历六月十九日,从观音的老家河南省平顶山市赶到了浙江省舟山市的普陀山。
      从舟山群岛最大的渔港沈家门乘渡船,即刻就来到了普陀山的码头-短姑道头。只见一座高大的因柱三门的石牌坊迎面耸峙,匾额上刻有“同登彼岸”四个大字,我们由此进入了佛国胜地。相传唐代就有天竺(今印度)的僧人来此,在岛上的潮音洞内隐居并燃十指虔诚求菩萨,忽见观世音现身说法。
       这里的一个年长的和尚,听说我们来自观音的老家平顶山,就显得非常热情。他慈眉善目,微笑着说道:“我从十几岁出家,跑过很多寺院,也到过观音菩萨肉身出生、出家、修成正果的你们家乡的白雀寺和大香山寺,还从你们那里带回了一袋黄土,你们那里的香山寺可是真香山寺啊!那里是观音文化的源头,没有‘香山’,哪得普陀啊!”

       自唐朝开始,我国相继出现了四大名山。僧尼们居峨嵋而供普贤,居九华而供地藏,居五台而供文殊,居普陀而供观音。四大名山南北呼应,东西相望,形成了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
       被称为“海天佛国”的普陀山,是在四大菩萨中影响最大的观音菩萨的道场。而观音的老家就在我们河南平顶山,白雀寺就是她修行所在地,现有浇花井、吃水井,观音菩萨一、二、三号墓留存;香山寺是她修道成果之地,现有大香山寺大悲观音塔、《香山大悲菩萨传》石碑等珍贵文物传世。据史书记载:五代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日本和尚慧锷从中原名刹香山寺请观音法像从普陀山下乘舟回国,经莲花洋时,不料风浪大起,波涛汹涌,海上出现万朵铁莲花,阻挡去路,只好返回在潮音洞下登岸,慧锷忽然悟觉是观音不肯东渡,于是在渔民住宅中供奉这尊观音像,并命名为“不肯去观音院”。从此,普陀山上就有了专供观音菩萨的寺庙。我们慕名来到了不肯去观音院,这里三边环海,风景绝佳,虽规模不大,外观简朴,但因为是普陀山上第一座佛寺而久负盛名,香火很旺。
         古人有诗云:“山当曲处皆藏寺,路欲穷时又遇僧。”只见岛上古木参天,绿荫蔽日,巨石森罗,峨岩林立,到处留有高僧名人的题字石刻,沿岩海滩金沙铺地,远望大海水天一色。山借海景,海衬山形,成为四大佛教名山中惟一集山、寺、海、岩、沙、林之美于一岛的胜地。
       从石碑坊起有一条石砌香道,名为楚庄王路,取名于我们老家人人皆知的观音之父——楚王楚庄王。路上每隔一段就刻有一朵石莲花,一直通达普济寺。普济禅寺目前是全岛供奉观音菩萨的主刹,殿宇前后六重,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普济寺因位于前山,又叫前寺,即宋代的宝陀观音寺。寺前有1 5亩大的海印池,也叫放生池,建于明代。池上有东西两桥,东为永寿桥,桥柱上雕有40只石狮,俱都栩栩如生;西为瑶池桥,四隅镂有龙首,雨天水从龙口流溢而出,蔚为壮观。

       我们在潮音洞驻足观望,这里是非常神奇的地方。据说有好些虔诚的信徒到了这里就会“眩目震耳,悖魄随魂,”甚至会“投崖碎体,求生净土。”这里的险峭岩石高耸在海边,刮风的时候,海涛怒吼起来,不住地向岩石撞击,有时打进了洞里,于是水花在石上四溅起来,令人眼花缭乱。
       从普济寺北行,沿途的香道称为玉堂街。我们过法华洞、大乘庵、经杨枝庵来到了法雨寺。法雨寺又称后寺,座落在绿荫丛中,始建于明代。清康熙皇帝赐匾“天花法雨”,遂称法雨寺。雍正年间又大加修缮,其规模足可与前寺媲美。寺前也有一池,池上一桥连接山门。整座寺庙依山起势,雄伟壮观。该寺有殿宇六重,院内巨石盘陀,流水潆洄,老树虬蟠,飞岚滴翠;更有长廊回匼,碑石题记,雕梁画栋,亭榭相映,引人注目。
       路过仙人井,从那井里舀了瓢凉水喝了,顿觉甘甜可口,清凉透骨,颇有醇酒甘露之美。出仙人井,我们遇见一群从下面走上来的客人,他们说:“普陀山的景致,要数佛顶山最好!”于是,我们决定游佛顶山。
        从法雨寺西侧上山,到佛顶山巅的千层石级香道,名香云路。每隔三五级,石阶上也刻有莲花、荷叶或莲蓬图案。过去朝山进香者,凡见香道上有莲花等图案,均要跪拜,真是“三步一叩、五步一跪,虔诚备至。”那石级,一层又一层,一梯又一梯,接连不断,在下面望上去,似乎没有路了,但走完一段,一转弯马上又现出新的一段来。有时我回头看去,山坡就躺在我的脚下,那满山满壑、苍翠欲滴的林木,用青黛浓绿装点出青色的城、绿色的海,组成了幽静的基调。风乍起,绿漪碧涟,起伏荡漾。山上林密弯急,移步换形,头脚接踵,虽近在咫尺,笑声朗朗,往往难见踪影,是幽深也。山坡尽处,是一片黄沙,蓝色的海水正向着沙滩流过来,海水真是蓝得可爱,像一匹缎子,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雷祖殿过了,海天佛国过了,愈往上走,景致越美。啊!普陀山,你的一泉一石都有一段那么动听的故事;你的一草一木,也都洋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耐人寻味!
        我站在普陀山极顶,望着显得很低很低的天幕,似乎一伸手就可以从云屏中扯出几块云纱,而又自得刺眼,软得拿不住。谷壑幽深而又险恶,山峰婀娜而又怪异。在艳阳的照耀下,时有水蒸汽从林中升起来,是那么的纤巧清丽,幻化无穷,构成了一幅轻纱浮动的山云图,使普陀山奇秀中略带一点神秘,妩媚中稍添几分羞涩。这时候,我才真正领会了“一览众山小”和“惟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的浓郁诗情。举目眺望,奇峰深壑,层层叠叠,浩浩山川,鸟鸣兽叫,茫茫大海,涛声吼啸,千般风物,万种诗情,都奔来眼底,涌于心头,凝成了高亢而激越的最强音:美哉,普陀山!

       普陀山的天,就像孩儿脸,说变就变。刚才还是碧空如洗,眨眼间,黑云滚滚压在头顶,一会儿就电闪雷鸣,海风裹着暴雨,劈头盖脑地猛浇了下来。我们快步来到路边的亭子里来避雨。放眼望去,远山近水,烟雾笼罩,危崖奇峰,时隐时现。整个普陀山。云腾雾涌,似乎处于飘渺之中,好像是仙山琼阁,我们则有腾云驾雾之感。看着那浓墨泼洒的美妙图画,迎着满亭的清风,我们完全沉醉在了浓如醇酒的意境之中!
       雾散天开,乌云惊退,天色更蓝,山水更美!一道彩虹,横跨山涧,普陀山更有一番风情。只见悬崖绝壁上,流水潺潺,飞瀑腾空,珠花翻飞,在艳阳下映出了七色虹霓,溢光流彩。
       啊!此刻的普陀山啊,你多像刚刚出浴的美人,梳洗打扮一新,容光焕发,转眄流睛,顾盼生情,楚楚动人,你内在的美全都溢了出来,令人一见钟情,不酒而醉!
       当我们顺着石级继续前行时,一团云雾翻卷着向我们袭来,四周茫茫一片,我们眼前刹时成了漫无边际的雾都,在朦胧恍惚中,犹如置身于蓬莱仙境。近瞧,如棉絮平铺,连接天边;远望,几处海上小岛时隐时现,奇幻神秘。一阵海风吹过,那飘逸无定、若即若离的朵朵白云,追赶着、奔逐着、嬉戏着、聚散着,一会儿似异峰突起,一会儿又如茫茫平川。它似仙女们那婀娜多姿的裙裾,又像锦织缎绣、团花簇簇的玉带。它不停地飞转、升腾,你挤我撞,排列组合,形成了千姿百态的绝妙奇景,使你怎么也看不透它。停了一会儿,风起云涌,犹如波涛翻滚,更是一番奇观。神秘莫测的普陀山雾呀,你把我们带入了“虚无飘渺”的“太虚幻境”。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我们终于到了慧济寺。慧济寺也是普陀山三大寺院之一,建于山顶凹地的林木幽深之处,不近殿前,则不见佛寺。全寺有四殿、七宫、六楼,初建于明代。

       真是有缘,在慧济寺,我们又巧遇到了在短姑道头石碑坊处见到的那位老和尚,他盛情挽留我们夜宿慧济寺,谈佛论道,秉烛长谈。他学识渊博,对观音文化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说:“数珠手观世音,丰腴圆润,典雅大方。高不及一米,上身微微向后侧转,装饰华丽,眉稍嘴角流露出微妙的喜悦,神情潇洒,慈悲庄严。千手千眼观世音或三头十一面观世音,都为佛教密宗所传,其他宗派大都供奉标准相观世音。标准相观世音像称‘圣观音’或‘正观音’。观世音结跏趺坐,手中持莲花(或结定印),头戴天冠,天冠中雕有阿弥陀佛像。但到了近代,我国民间所流行的多为手持杨枝净瓶的”杨枝观音“立像。观世音手中所拿的杨柳枝和净水瓶,乃普洒法雨(佛法)的意思。菩萨寻声救苦满众生愿。河南汝南《重修汝南县志》记载,当旱魃为灾,大地开裂时,观音菩萨现身,遂降甘霖。”
       佛教传入中国,给中国的文学艺术带来了新的题材、新的意境、新的文体,增添了新的活力。佛教经典不但刺激了文学家们的想像力,鼓舞了我国古代小说,尤其是神魔小说的创作,而且佛教中的佛和菩萨也成为我国文学艺术作品中的主要人物。观音菩萨的慈悲和救苦救难的德性,对于生活在苦难中的百姓来说,无疑是精神寄托之处。因此许多人把观世音当成了拯救自己命运的救星。由于种种复杂的因素,促使观世音从佛殿中的莲花台上走下来,走上了戏台,走进了戏曲和小说天地,而被广泛颂扬。
         在我国古代,表现观音菩萨的戏曲较多。诸如《观音救父记》、《慈悲菩萨惜龙南海记》,都是传世的佳作。在这众多的戏曲中,《观世音修行香山记》中的观世音是以少女形像出现的。
       《观世音修行香山记》是元朝的作品。这部戏曲共分三十出,描述了观世音从楚庄王的三公主(妙善)成为大慈大悲观音菩萨的艰难历程:


          第一出   剧未出场       第二出   众友游芳
          第三出    庄王设朝      第四出   群臣祝寿
          第五出     命结彩楼     第六出    花园受难
          第七出    鬼神助力      第八出    贬女出宫
          第九出    从尼礼佛      第十出    到庵皈依
          第十一出  佛殿拂尘    第十二出 玄机授善
          第十三出隆旨办斋      第十四出磨房清冷
          第十五出砍柴受苦      第十六出采芹遇佛
          第十七出修斋候驾      第十八出驾至庵门
          第十九出命焚庵寺      第二十出韦驮护法
          第二十一出押解上京   第二十二出法场枭首
          第二十三出黑虎驮尸   第二十四出遍游地狱
          第二十五出五十三参         第二十六出宣经普度
         第二十七出庄王患毒           第二十八出榜招医士
         第二十九出舍身救疾        第三十出证果团圆


        这出戏是根据我国民间所传“妙善得道成观音”之说加以艺术的加工创编而成的。
        这出戏的作者,为了把佛教中正法明如来与中国的妙善公主两者统一起来,使之达到高度的融洽,令人置信,在第六出“花园受难”戏中,巧妙地安排了一个“鬼怪托梦”的情节:


       (妙善于花园草亭畔打睡,一跤放倒)(鬼上舞介)(世尊上)妙善抬头听我嘱咐,你非是他人,乃是过去正法明如来,只因发下宏愿,故投胎于楚庄王家,我今赠你木鱼一个,数珠一串,你急急辞了父王到白雀寺中修道,日后定有香山佛位。
       (旦引)一梦到南柯,醒来还依旧。睡梦之间,梦见神人,说我非别人,乃是过去正法明如来,因发下宏愿,故投胎人间。他赐我木鱼、数珠,要我精进修行广度众生。


       这种融合,弥补了印度佛教之传说与中国民间之传说之间的沟渠,使正法明如来成为中国观音菩萨,变得自然起来。
        这出戏中,韦驮菩萨并非以护法神出现,也非以观音的“未婚夫”面目出现,而是楚庄王三千御林军的“百户”官。在戏中充当了押解妙善(观世音)前往京城开斩的刽子手。
      《观世音修行香山记》终以大团圆结尾。而这种“大团圆”的出现,使得佛教天宇世界中的诸佛菩萨完全汉化起来,使佛道合于一体。一人得福,千人受禄。后妙善一家人人成佛。

       观世音的艺术形像,不但在元朝戏曲中有所塑造和反映,而且在明清的小说中,也多被写到。明吴承恩撰写的著名神话小说《西游记》,成功地塑造了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海岛观音”的艺术形像。民间视观音为惟一救苦救难的“菩萨”,故书中设想能解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困厄者,只有观音菩萨。所以,观世音在这本书中屡被请出。《西游记》中的观世音是“理圆四德、智满金身”而无所不敌的大菩萨。五行山下救悟空,蛇盘山中收龙马,伏熊怪,教化红孩,现鱼蓝救唐僧,,洒甘露活宝树。她出没于道教玉皇前,周旋于神仙菩萨间,以至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也不得不伏地称拜,同时请她相助。
       除开《西游记》、《封神演义》这样的名作之外,在中国古代小说和戏曲中,观音菩萨的形像是经常出现的。可以说,观音菩萨是我国文学艺术长廊中塑造得较为成功的典型形像之一。
       “天下名山僧占多”,是《西游记》中的一句名言。
       普陀山是我国最大的群岛——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面积125平方公里,南北狭长。自唐朝大中年间开辟成观世音道场以后,几经兴废,历尽沧桑。至民国时期,岛上已建有三大寺、二十八座庵院、一百二十八座茅篷,僧尼达到四千人。形成为“有房皆寺、有人皆僧”,“无处不供观音,无人不说慈悲”的繁荣局面。全岛楼阁叠建,梵刹宏伟。观世音塑像、画像到处可见,是一个典型的“观音乐土”。普陀山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区。
        那么,普陀山岛小且偏僻,又悬居沧海之中,何以成为观世音的第一道场呢?佛教经典对此作了记述和解释。《华严经》第六十八卷载:“瑟脉罗居士告善财言:‘善男子,于此南方有山,名普陀洛迦山,彼有菩萨观自在。汝诣彼问:菩萨云何行菩萨行,修菩萨道?’即说颂曰:‘海上有山多圣贤,众宝所成极清净。花果树林皆遍满,泉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利众生住此山。汝应往问诸功德,彼当示汝大方便’。善财童子……渐次达行,至于彼山,处处求拜此菩萨。见其西面,岩谷之中,泉流萦映,树林蓊郁,香草柔软,右旋布地。观自在菩萨于金刚石上结跏趺坐,无量菩萨皆坐宝石,恭敬围绕,而为宣说大慈悲法。”这段佛经所记述,就是佛教故事中有名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参拜善知识中的第二十八参——于普陀洛迦山参拜观音菩萨。也成为了普陀山之所以成为观世音道场的佛经依据。

       普陀山是先有观音道场,后有观音佛像。而观音佛像的供奉,奠定了普陀山作为观世音道场的基础。
       其实,普陀山之所以能成为全国第一观世音道场,其原因并非那么简单。考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佛教经典认为观音菩萨居住在南方海上一个名叫“普陀洛迦山”的岛上,这为普陀山成为观世音道场,提供了权威性的依据。舟山群岛是中国最大的群岛,“言岛必举舟山”,自古而然。舟山群岛位于南海(古代帝王大多建都北方,故将其所临之海称“北海”,京都以南之海,称“南海”),地理位置与佛经所述相同。一千三百多座岛屿远离大陆,人迹罕至。在海上交通不甚称便的古代,自然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地方,素被世人当作“海上仙山”。浙东诸古方志中,就载有秦始皇临宁波,望海中舟山群岛,见岛在云雾中,即以为是仙山蓬莱,便听信徐福之言,遣三千童男童女入海求长生不老药之事迹。因此,在唐朝,佛教臻于繁荣的背景中,佛教徒依据佛经所述,寻找这样一个地理位置、环境条件作观世音道场普陀洛迦山,是必然的,也是合乎情理的。
       中日航路南线的开辟,为普陀山供奉观音菩萨提供了机会和条件。唐初以前,中日航线走的是北线,即由日本越新罗百济,过黄海,在登莱(今山东)一带登陆上岸。到了唐朝中叶,由于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无礼于日本,日本只好改道走南线,即于日本冲绳越东海抵中国的明州(今宁波)、越州(今扬州)。《唐书·日本传》载:“新罗更海道,更由明、越贡。”现代日本中日文化交流史学者木宫泰彦在其《日中交通史》一书中,利用大量的史料,论证了日本贡舶商舟越东海,经普陀山入沈家门港候讯,后至明州港的航行路线。元朝《普陀洛迦山传》记载:“海东诸夷如三韩、日本、扶桑、阿黎、占城、渤海数百国雄商巨舶由此(普陀山)取道南洋”。于是,自唐始,普陀山成为中国与日本等国的海上交通要道。普陀山既是舟山群岛的外围屿又是外籍船只入中国的第一站,这就为它最终由日僧慧锷供奉观音菩萨而成为佛教名山提供了客观的条件。
       据元《普陀洛迦山传》和其他志书载,宋元丰三年(一O八O年),内殿承旨王舜封出使三韩,至普陀山附近遇风涛,便望山作礼,海面上遂风平浪静。及回国,以其事禀告神宗帝。宋神宗便赐建“普陀观音寺”,指定普陀山专供观音菩萨。皇帝的谕旨,使普陀山法定性地成为观音菩萨的道场。
       普陀山能够成为我国第一观世音道场,成为我国供奉观音菩萨的中心,其缘由并非偶然,而是由众多原因促成的。

       老和尚最后说道:“今天在普陀山慧济寺与诸位欢聚一堂,研讨佛教的发展和观音文化,很荣兴。佛教产生于我国孔子时代,东汉时期传入我国,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几经兴衰,起起伏伏,在民间有”家家观世音,户户弥陀佛“的传统。你们那里的白雀寺和香山寺是四大菩萨之一观世音出生修行证果的地方,大慈大悲,寻声救苦,普渡众生。你们应该抓住机遇,同心携力把观音文化弘扬光大,进一步提高平顶山市的知名度,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造福于民,功在千秋,利在万代。过去,由于历史上的缘由,香山寺在宣传和弘法方面力度不够,使观音修行证果的道场封闭多年,在经济发展上比较缓慢,与南海普陀山相比,有着很大差距。普陀山每年香客不断,为当地创收4个多亿,还带动了舟山、宁波、杭州和上海等地的经济发展,这些地方加在一起,仅靠旅游一项就有几十个亿的收入。同时还吸引了海内外其他企业的投资,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尤其是2003年,这里举行了首届南海观音文化节,《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也及时作了宣传报道,轰动了海内外。一下子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数百万信众前来参观游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要把你们香山寺的观音文化宣传出去,一定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信徒都会来寻根问祖,共同探讨和推动观音文化的发展。最后,祝愿大家得以诸佛菩萨的洗礼,让我们的心灵如山泉一样清洁无垢,滋润大地的一切众生。”
       啊!普陀山,我被你那神奇迷人的魅力所征服,我被你那浓厚的观音文化氛围所陶醉!当我依依不舍地与那位博学多识的老和尚握手离别的时候,我的心、我的魂儿却丢在了普陀山那温馨的怀抱里!

《智泉流韵》微信平台

原创版权声明

凡是作者投稿《智泉流韵》的各类文章都属原创首发,因不是原创而造成平台封号的,后果作者自负,并赔偿平台相应的费用。本刊严打剽窃,拒绝抄袭,若有侵权行为,文责自负,《智泉流韵》公众平台概不负责。刊发文章的图片来源于网络,部分相关图片由作者提供给平台。

《智泉流韵》平台上的任何文章不得在任何公众号或媒体上擅自刊载,违者必究。但是欢迎转发,媒体转载请注明出处。

有文字的地方就有江湖,若由于私怨而用卑鄙的手段肆意报复诽谤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规定,这是一种犯罪行为,必将交于法律制裁。

特此声明

投稿通知

微刊《智泉流韵》从2017年1月1日起执行新的投稿事项,具体如下:

(1)   凡是给《智泉流韵》投稿的作者必须首先要加主编郭进拴的微信wxid_qum74fzwx9zd22,以便了解详细情况并及时发放稿费。

(2)   《智泉流韵》要求投稿者必须是原创首发,严格强调是首发。不是首发一律不刊登。

(3)     投稿者除了文章正文以外,必须随邮件附上作者简介和生活照一张。投稿者专用邮箱1493061055@qq.com 。

(0)

相关推荐

  • 观世音菩萨的由来,有关观音的传说

    观世音,又称"观音"."观自在",是中国化佛教信仰的重要的菩萨之一,民间对她的崇拜极盛,老百姓称她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 唐朝时 ...

  • 伊洛传说(四)

    佛道双修之万安山 (一)龙脉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称得上一代天骄,他的成就,皆为大件事.其一:身为少数民族,他推崇汉文化,迁都洛阳,强改鲜卑之风俗.其二:他弘扬佛教文化,为安顿印度僧人,斥资建成了少林寺 ...

  • 散文||难忘普陀山

    难忘普陀山 很早就知道有一个"海天佛国",也晓得那儿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可是囿于自己非"槛内人",只恐今生无缘踏足山门.岂料天遂人意,后来偶然发生的一件事把原本 ...

  • 冰清玉洁丨游普陀山

    游普陀山 冰清玉洁 真冷啊,定好去普陀山这天突然降温了,择日不如撞日,所幸第二天正好是初一,敬香祈福是个吉祥的日子. 我们到达岛上酒店的时侯,已经下午了,放好行李,直奔有第一大寺之称的普济寺--观世音 ...

  • 【总第670期】郭进拴||情溢擂鼓台

    情溢擂鼓台 2011年7月20日上午,我们平顶山市大香山观音文化研究会一行38人,在副会长兼秘书长马聚申先生的带领下,经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四矿,沿着弯弯曲曲的山道,登上了擂鼓台.             ...

  • 【总第1439期】郭进拴|情溢鹤鸣湖

    [郭进拴原创]情溢鹤鸣湖 我曾游过"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洞庭湖:茫茫千顷.气象万千的太湖,我也曾两次畅游.西湖,我曾经踏着苏堤端详过她那动人的姿容,孤舟深夜三潭上看过印月.至 ...

  • 郭进拴||情溢慈清宫

    郭进拴,现为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会长,平顶山学院客座教授.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已出版<湛河大决战><磊裕烽火><洪流滚滚><美女 ...

  • 郭进拴|情溢平西湖

    郭进拴,现为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会长,平顶山学院客座教授.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01年加入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已出版<湛河大决战><磊裕烽火><洪流滚滚& ...

  • 《作家专栏》总第141期:红叶情|张大安(河南)

    点击蓝色文字关注我们吧 温故知新.感恩2019,感恩遇见,感恩一路有你!一年来,文友们将自己的心愿.感想.工作和生活体会诉诸文字,发表在微刊和纸刊,一同见证了自己的成长.微刊和纸刊的成长.微刊和纸刊已 ...

  • 《作家专栏》总第187期:悟情|姜东儒(黑龙江)

    点击蓝色文字关注我们吧 温故知新.感恩2019,感恩遇见,感恩一路有你!两年来,文友们将自己的心愿.感想.工作和生活体会诉诸文字,发表在微刊和纸刊,一同见证了自己的成长.微刊和纸刊的成长.微刊和纸刊已 ...

  • 【赣雩文艺】作者:余喜道《乡亲聚会》(组诗)总第870期③2021年第76期③

    (点上面播放按钮可赏听音乐哦) 乡亲聚会 作者:余喜道(无衔参谋) 高架催程赴约忙,欢声红杏聚楼堂. 朝腾紫气春光短,夕照金晖日影长. 柴米油盐心未负,风霜雪月志非伤. 乡音不改龙门阵,酒醉茶浓喜韵扬 ...

  • 【赣雩文艺】作者:樊扣三《临江仙·姚春芹六叔十年祭奠》总第870期①2021年第76期①

    (点上面播放按钮可赏听音乐哦) 临江仙 姚春芹六叔十年祭奠 作者:樊扣三 操舵水兵何威武? 海疆万里飞腾. 韶华数载戍津门. 儿童常羡, 邻里奉为神. 已去斯人倏十载, 音容善朴犹存. 河头每到若听闻 ...

  • 【赣雩文艺】作者:彭奇生《咏春》(组诗)总第870期②2021年第76期②

    (点上面播放按钮可赏听音乐哦) 咏春 作者:彭奇生 春天 一声春雷震九霄,潇潇细雨润青苗. 寒朝袭击飞冰雪.日照山河显娇娆. 春雷 春雷一阵震云霄,新燕双飞筑室寮, 煦煦和风暖大地,絲絲细雨润青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