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立喝茅台赌局和大历史观下的城投!

大家好,我是三公子。
(一)
最近感觉很疲惫,所以长话短说。
首先聊聊HXXF。
市场上的爆料很多,有价值的分析却寥寥无几。吃瓜可以,却无助于赚钱。
目前看,最有价值的应该是我在知识星球里写的分析和预测。
感兴趣的可以扫码加入知识星球。不感兴趣的忽略即可。最近还在星球写了个大中介的转型之路,实践性比较强,转需。
补充两句:
往小里说,可统筹的资源有限背景下,HXXF的问题是保大还是保小的问题。
往现实里说,锅由谁来背的问题。
是股东背,还是债权人背,还是企业自己背,还是企业的消费者背,还是本级ZF背,还是上级ZF乃至中央ZF背?
股东背,很简单。
分红回填,继续增资。
债权人背,也很简单。
留债展期、债转股、打折。
企业自己背不起但是企业的消费者可以背,就看特殊政策的尺度。
比如没有预售证可以先卖,可以超卖,土地从工业用地变性为住宅用地,产权从50年变为70年,出让金可以长期挂账,XX示范区调规扩容等等。
本级ZF背不动,再找家央企来接盘当白马骑士,或者哭穷卖惨,从上级财政预借一两百亿把应收账款给填了,从此和企业分道扬镳,一刀两断。
更有甚者,打着“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旗号把压力传递给中央财政,看着办吧?
我和东总又打了个赌,留债展期的方案里,先付比例是多少?
东总认为不超过20%,我认为是20%~30%。
东总如果输了,上海黄浦江边倒立喝茅台。
我如果输了,北京三里屯优衣库倒立喝茅台。
各自的判断逻辑,等最终方案出来以后,再解说和印证。
其实,内债不算债,违约从来都不是什么问题。债务是客观的,但债务的偿还却并非是刚性的。
简言之,就是选择由谁来背锅和承担代价的问题。
最舒服的方案是最共克时艰的方案,参与各方都不会很舒服;最不舒服的方案是死道友不死贫道的方案,有人欢喜有人愁。
击鼓传花的游戏,终将花落谁家呢?
非标已死,刚兑必破。
对市场的探底都是循序渐进的。如果HXXF倒了,那些AAA国企能不能倒?如果AAA国企倒了,那些AA和AA+城投会不会倒?
预测谁谁、谁谁和谁谁等会不会倒已经毫无意义了,努力确保,别成为接最后一棒的人吧。

(二)

今天在交流群里,大家聊起来明清朝贡体制的两种实践这本书。
金融从业人员聊历史并不违和,而且非常有必要。
历史的发展是存在客观规律的,但历史的波动是可以主观影响的。
每个人的生命都很短暂,我们没有上帝视角去审视客观的规律,但是我们可以分析自身所处的小波段里,找到那些可以影响时代进程的确定性的人和事,并据以推测出自己的投资之路乃至生存之道。
最近和很多有意向进入中国债券市场的外资沟通,他们只敢撸地产,但不敢撸城投。
不撸城投的原因很简单,就是:
即便穷尽市场化分析和模型的极限,也丝毫无助于去预判那些非市场化的因素。
通俗一点说:
明明是些几年前就应该破产的地方财政,为什么撑了这么多年还能实现三保?
明明是些账面资金不足千万元的空壳城投,为什么陆陆续续都偿还了百亿级债务了?钱是魔法变出来的吗?
在什么情况下,比如喝了雄黄酒或者中了情花毒,魔力就会消失?
江浙城投、西南城投和京沪城投,有什么区别?城投的生命周期是怎样的?
我这人虽然油腻,但有时候挺孩子气,喜欢和兄弟们打些没有彩头的无伤大雅的赌注。
陆续和圈内的柱子、Y总和东哥就城投的负面舆情事件进展进行打赌。
每次,都赌赢了。
如果说专业性,他们仨都比我强太多。不管是柱子的每篇嗷嗷叫着主持正义的文章,还是Y总每一篇问答的甚至每一条留言,我都会仔细的看至少一遍。
在城投领域,因为没有大的普遍的违约出现,所以各家金融机构的风控逻辑都是没有得到验证的。因此,他们都认为自己的逻辑是对的,风控是到位的。
如果不对,如果不到位,这么多年顺风顺水,平平安安的走过来,没有一单违约,又凭什么?
对于这些,我从来不参与讨论。
在内债不算债的背景下,金融机构孤零零地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穷尽所能的编造一条条关于:
内债不会违约;
就算违约也是违约别家而不是违约自己;
就算违约了自己但是自己也有金刚钻可以处理瓷器活的理由。
别吹牛批了。
当风控部门领导找我聊高收益城投债的准入标准时,大家一起商量着敲定量化的评估指标,我尴尬的挠头:
都已经是高收益债了,就意味着风险已经被市场嗅到,评估已经是失真的。
市场知道的风险绝对不是全部的风险,实际上,仅仅是泄露出来的一小部分而已。
在海面下面,是风险的冰山还是尾巴?
在海面本面,核心决策人群都是谁,他们是什么态度,背景都如何,能协调动哪些资源?
在海面之上,暴风雨会不会来?什么时候来?有没有雷公电母,会不会误了时辰?
为什么传统的信评不愿意去覆盖高收益债主体?大公募会主动调出仓?
因为这些主体本身就失去了量化评估的可行性。如果大家连数据是真是假都不知道,那么基于数据去算来算去,干啥呢?
每一家主体的每一期债券,都需要一事一议。
最后的结果是我妥协了,还是商量出来了一个可以量化决策的评估准入体系。
在过去,大多数金融机构的风控就好像老虎打造了一个笼子,自己住了进去,但是手里攥着钥匙。
靠节操吧。
除了目前的3只高收益城投债产品,我还可能在节后负责起一部分公司自营资金(几个小目标吧)来进行高收益城投债投资,算是把握住了一个事件型的套利机会,想想每天起床,枕头上掉的那些珍贵的头发,心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