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字的来历和演变。由万圣节说起
回家路上,看到一群小孩子身着古怪的服装,伴随着各种尖叫,呼啸而过,后面跟着拿着大包小包的家长,不知道要去哪里捣乱了。路边的文具店里也卖着各种帽子和面具,还有披风,就连有的农民兄弟们也在纳闷,不知道为什么他们的南瓜突然间好卖起来。眼看着,万圣节就要到了。
话说,万圣节不是搞怪节。
万圣节英语是All Saints Day,亦称“诸圣瞻礼”,天主教和东正教节日之一,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华语地区常将万圣夜误称为万圣节。“Hallow”来源于中古英语halwen,与holy词源很接近,在苏格兰和加拿大的某些区域,万圣节仍然被称为“All Hallow Mas”。那一天,要举行的弥撒仪式(Mass)是庆祝在天的全体圣人(Hallow)。现在社会上为了商业利益或其他目的,在10月31日夜里组织各种充满妖魔鬼怪的活动,完全背离了万圣节的神圣意义。
万圣节本来是赞美秋天的节日
万圣节原本其实是赞美秋天的节日,就好像五月节是赞美春天一样。古代高卢、不列颠和爱尔兰的祭司——德鲁伊德有一个赞美秋天的盛大节日,从10月31日的午夜到次日11月1日,持续整整一天。他们认为,在那天晚上他们伟大的死神——萨曼把那年死去人的鬼魂统统召来,这些恶鬼要受到托生为畜类的惩罚。当然,只要想到这种鬼魅的聚会,就足以令当时那些头脑简单的愚民胆战心惊了。于是他们点起冲天的篝火,并严密监视这些恶鬼。万圣节前夜到处有女巫和鬼魂的说法就是这么开始的。至今在欧洲某些与世隔绝的地区,还有人相信这是真的。
明天就是万圣节了,今天这个日子,说说“鬼”的来历和演变再恰当不过了。
当然,中国人心目中的“鬼”和外国人心目中的“ghost”是不一样的。
我们来看看甲骨文中的“鬼”是怎么写的。
第一种甲骨文的鬼
第二种甲骨文的鬼
第三种甲骨文的鬼
第四种甲骨文的鬼
从前三个甲骨文的写法中,可以看出来,分别都和人相关。甲骨文字典中对鬼的解释如下:
就是说,人的身子加上大大的脑袋,跟普通人长相不同,这就是鬼的样子。这里面有两个意思:第一,这鬼啊,就是人带着大大的面具,人扮出来的,这个跟我们见到的鬼是一样的。第二,这鬼和人有关系,而且鬼就是由普通人变成的,可能是死后变成了鬼。从甲骨文字形中,很容易看出来鬼的样子,也能够明白这说的是鬼。
从鬼的第四个写法中,还能够看出来,鬼和祭祀活动有关。也就是在祭祀活动的时候,可能会有人假扮鬼的样子做一些祭祀仪式,或者这样的祭祀仪式就是为了纪念某种鬼。
但是到了后面的小篆,写法就有所不同了。见下图。
这是说文解字中记载的鬼的写法。上面的是小篆的写法(和甲骨文第三种写法有关),下面的是古文的鬼,这里说的古文是汉以前的一种鬼的写法,其实从字形分析,和甲骨文的第四种写法类似。
文字演变到小篆,鬼,多了哪一个部件呢?看下图。
就是红色的部分。后来这个红色的部分变成了下面的样子。
这个就是简体字的鬼。
问题是,这个红色部分啥意思?为啥加这个呢?
首先,要明确的是,甲骨文的写法,代表着殷人对鬼的认识,小篆时期的写法,尤其是说文解字中对鬼的写法和解释代表着汉代人的认识。这是不一样的。解释小篆的含义,不是鬼的原意,只是表达汉代人的思维意识。那我就试图来理解一下,汉朝人是怎么理解鬼的,后来又是怎么加的红色的那个部件。那么分析的关键就是红色部分。
。。。。。。。。。。。。。下面是重点。
其实,这个部件,就是私的意思。请看字源的解释。
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解释这个厶的时候说:这字是仓颉造的,自环者就是厶,背厶者就是公。我们知道,公,有平分,平均的意思,每个人机会均等,都可以享有,比如公家,公共,公车等。后来,厶,才变成了今天的私的写法(对,私以前就写作厶,读音意思和私一样)。自私就成了鬼了?老想着自己,不想别人就成了鬼了?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不关心别人就成了鬼了?世界名著中有一个著名的自私的典型,不就是吝啬鬼吗,有时候也说小气鬼。又一次证明了,其实鬼就在我们身边,鬼就是人变的,就是因为有些人只想着自己,只满足自己的私欲,以权谋私,后来都变成了黑心鬼,再后来就变成了死鬼。
话说回来,鬼开始的时候跟祭祀活动关系紧密,现实生活中,某些地方还保存着一种叫傩(nuo2声)戏(傩剧)的形式,主要形式就是人带着各种面具而做出各种舞蹈动作或者祭祀动作。看看我们的传统面具,真的比起西方的面具来好看多了,有意思多了,其实我不反对消费万圣节,但是要过的有内容,有意思。如果要是按着傩戏的面具做,那多好玩啊。
好,在最后,给大家一些傩剧的面具,作为福利吧。
从书法中认识中国文化。
从写字中理解知行合一。
关注文耕学堂,关注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