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台历第二字——戈
甲骨文的创造根据所见事物的不同而有相应分类,
创造文字的过程就是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
于是就有不同的分类:天文,地理,自然,人身,
动物,工具,生活,建筑等等。
翻开甲骨文台历第二页,是很普通的一个字——戈。
而这个戈,就属于工具——兵器中的重要内容。
可以说,戈的发展正是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
甚至戈的变革影响了战争的结果。
从甲骨文有戈这个字,就说明,
戈在殷商和殷商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也就是说,3000年4000年前的人类战争中已经有戈的使用了。
有战争肯定就有了土地和子民的概念。
而战争就是为了争夺更多的土地和劳动力。
戈又是古代战争中影响成败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所以有必要学习一下戈的含义。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戈字的演变和历史意义。
开始的戈由青铜制成,这种青铜戈盛行于商至战国时期,
秦以后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更先进的戟,
材质和硬度也有了显著提高。
戈突出部分名援,援上下皆刃,
用以横击和钩杀,勾割或啄刺敌人,
因此,古代叫做勾兵或称啄兵。
戈的演变
戈的写法很简单,也很象形,演变也很清楚,
意思也很单一,就是指兵器,引申义就是战争。
这个字虽然历史悠久但一直没有任何歧义。
从地下出土文物中,以及各个地方的省博物馆里,
如果要表现一个地方的历史悠久,
经常会有几件物品:陶器,兵器戈或者箭簇,
农具或者农业相关,对于更早的文明,
还有石器和骨器等。
如果出现戈,这个地方肯定有3000以上的历史。
因为在殷商之后,比如后面的周朝和秦汉,
那个时候的常规武器逐渐就变成了戟。
至少在出现时间先后上比较,戈更早,戟在后。
宋公戈
进入商朝,是青铜器的时代了,
戈由戈头、柄(柲)和铜鐏构成,
而戈头又包括援、内、胡三部分。
援是横出的杀伤部分,主要的攻击方式是钩啄,
就是平出的刃。
内在援的后面,内上面有穿绳的孔,叫“穿”。
内的主要作用就是把戈头和杆系在一起。
通常还有“阑”、“胡”等部位。
最后是鐏,鐏按在杆子的尾端,
这样戈在不用的时候插在地上就不容易倒。
双戈戟
戈可以勾可以啄,矛利于直刺,能不能整合一下呢?
于是戟就出现了。
戟大体分成两类,一类是以矛为主,加上援;
另一类是以戈为主,给戈加个尖。
戟的出现最早应该在西周时代,
虽然后经不断演变,但主体形式并没大变。
它作为战场杀敌的兵器,一直使用到了隋唐时期。
而戈在军队中的使用到秦汉之间就已经慢慢绝迹了。
从这一点说,戟是一项非常成功的改进。
后期的钩镰枪就是在戟的基础上的改进
与戈相关的字
不管是戈还是戟,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尽量高效地杀死对方。
比如这个字——伐。
显然,从伐的甲骨文写法看,人头或者脖颈被戈的援刺入的象形。
伐的演变
伐的甲骨文写法属于会意。
与戈相关的字——戎。
从戎的甲骨文写法看,由两部分组成,
戈和甲。戈负责进攻,甲负责防卫。
所以,戎就是和战争相关。比如戎马生涯,甚至把一个民族也冠以戎,
因为这个民族经常侵扰边界,山戎,或北戎。
戎的甲骨文写法属于会意。
与戈相关的字——戊和戌
这两个字的甲骨文写法比较相近,比如
戊,甲骨文写法
戌,甲骨文写法
而且从甲骨文看,这两个兵器都比戈厉害。
不过,这两个字后来都被借走了,
一个被用作天干的第五位,
一个被用作地支的第十一位。
与戈相关的字——戍
戍,甲骨文写法
这个字简化字的写法非常容易和戌混淆。
实际上,这两个字的甲骨文写法很不同。
戌就是兵器,戍就是一个人扛着兵器戈,去戍边。
去做卫戍部队。
与戈相关的字——国
真心希望能够找到这个字的甲骨文写法。
否则金文的写法总有一些出入,因为有的金文写法显然不是戈,
如果是戈才好理解。
戈就是戍边的那个戈。口就是土地的边界。
在领土边界周边都有士兵把守,这就是国的本意。
当然,现在国的范围已经不限于领土了,
还要有领空,领海。
甲骨文台历中戈的引用。
备乃弓矢,锻乃戈矛,砺乃锋刃,无敢不善。 《书。费誓》
准备好你们的弓箭,锻炼好你们的戈矛,磨砺好你们的刀锋,不准不做好准备!
偃武息戈,卑辞事汉 《后汉书·公孙述传》
停息武备,不事战争。出自《后汉书·公孙述传》。
《书.牧誓》:"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