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周年丨太行山上的丰碑:红旗渠

红旗渠,位于河南省安阳林州市,建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林县人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克服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凭着无坚不摧的斗志和勇于奉献的精神,从绵延起伏的太行山腰修建了延绵千公里引漳入林工程。这条穿行在峰回路转之间、缠绕在群山腰际的人工开凿的河渠,就是举世闻名的中国第一渠,就是被世人称之为“太行山上的人工天河”。
初冬,显然来的过早,没有丝毫的寒意。驱车前往河南红旗渠,不只是一种巧合,安阳的文友早已有言在先,多年未聚,若有闲情雅致,不妨小酌两杯,暂且叙谈如何。
红旗渠盘踞在巍峨雄峙的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陡崖峭壁而建,俯瞰就像一条永远横卧在山腰之间的巨龙,雄浑壮阔,气势恢宏。蜿蜒起伏的红旗渠与风光旖旎的太行山景观融为一体,“人工天河”的婀娜柔美与山势的雄伟壮观交相生辉相得益彰。
择日,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经过数条弯弯曲曲的无名盘山公路,千回百转,一路风尘,终于赶赴到了林州市大山深处远近闻名的红旗渠。
据有关资料记载,1960年2月,红旗渠工程开工建设;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工。沿途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水库等各种配套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红旗渠全长1500公里,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干渠支渠分布在全县乡镇。
明代布衣诗人曾赋诗:“行经百度水,只是一漳河。不畏奔腾急,其如转折多。”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尽管在小学课本里就读过“红旗渠”,尽管多次从纪录片中感受到红旗渠的气势恢弘,但是真正地走近工程浩大的红旗渠,亲眼目睹这一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宏伟工程,不由地产生了从未有过的真实和震撼,内心产生一股股无与伦比的阵痛和感动,一个个舍身忘己战天斗地的故事,一幕幕荡气回肠可歌可泣的画面,淳朴真诚、深沉悲怆,叹为观止、催人泪下。
经查阅史料,从明朝正统元年(1436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共有514个春秋,林县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有时大旱连年,滴水未下,沟干河涸,庄稼颗粒无收。
元代潞安巡抚李汉卿筹划修建了天平渠,明代林县知县谢思聪组织修建了谢公渠,但这些工程只能解决部分村落的用水问题,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林县缺水的状况。当时全县的耕地面积98.5万亩,但水浇地只有1.24万亩,粮食产量很低,百姓的生活依旧十分困苦。
1949年,林县全境解放,县政府组织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百姓用水困难的问题。
1957年起,先后建成了英雄渠、淇河渠和南谷洞水库、弓上水库等水利工程。由于水源有限,仍然不能解决大面积农田灌溉问题。
站在红旗渠的堤坝上,回首远望,一条波光粼粼的水渠盘桓在陡崖峭壁山腰之间,蜿蜒起伏高低跌宕,向着无限的远方不断延伸,不断延伸……回想当年艰难困苦的岁月,内心不禁思绪纷繁、感慨万千。
1959年,林县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干旱,境内的4条河流都断流干涸,已经建成的水渠无水可引,水库空旷可蓄见底,山村居民又得远道取水。经过多次讨论,要解决水的问题,必须寻找新的可靠的水源,修渠引水入林县。但是在林县境内没有这样的水源,县委把寻水的目光移向了林县境外,想到了山西水源丰富的浊漳河。
1959年10月,林县县委召开会议作决定把浊漳河的水引到林县来,时任中共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发出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专门研究“引漳入林”工程。当时正逢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全县只有150亩耕地、300万元储备金、28名水利技术人员。
1960年2月,林县人民开始修建了红旗渠,经过豫晋两省协商同意,后经国家计委委托水利电力部批准。
1960年3月6日,林县引漳入林委员会在盘阳村召开全体会议,会上把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命名为“红旗渠”,意思就是高举红旗前进。1965年4月5日总干渠通水。1966年4月三条干渠同时竣工。1969年完成干、支、斗渠配套建设。至此,以红旗渠为主体的灌溉体系基本形成,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4万亩,7月工程全面竣工。
红旗渠以浊漳河为源,在山西省境内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设坝截流,将漳河水引入河南林县(今河南林州)。当时,林县人民在施工条件极其艰苦、无实验仪器和设备的条件下,睡在山崖下、石缝中,有的垒石庵,有的挖窑洞,有的露天打铺,睡在没有房顶、没有床、更没有火的石板上,薅把茅草当铺草,真是铺地盖天。在近10年的修渠过程中,住地再难再苦,整个工地上没有任何人用修渠的钱盖过一间房子。父子、夫妻、兄弟、姐妹带着家里的铁镢、铁锹、小推车上了工地,用这些原始的劳动工具,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誓把山河重安排”的坚强决心,奋战在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峡谷险滩之中,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平山头,架设渡槽,风餐露宿,废寝忘食,任劳任怨,干劲冲天,历经十个春秋终于建成了中外驰名的“生命之渠”红旗渠,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
  
红旗渠的建成,彻底改善了林县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解决了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吃水问题,54万亩耕地得到灌溉,粮食亩产由红旗渠未修建初期的100公斤增加到1991年的476.3公斤。红旗渠被林州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自从有了红旗渠,林县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修渠过程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深入人心,林县人民靠着它走出了“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创业三部曲,林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林县人民在建设红旗渠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工程中,锻造了气壮山河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已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它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
“红旗渠”悬挂在巍峨雄险的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正体会到“人工天河”的诗情画意。主景观“青年洞”断壁而凿惊险难测,从大山之中穿通而过,奇景秀丽蔚为壮观,为所有游人展现出一幅“浑然天成”的山水画卷,将太行山的群峰美景“雄、险、奇、秀”凝集于此,极目远眺,尽收眼底,惊诧之余,唯有赞叹……
红旗渠是党和人民刻在太行山岩上的一座丰碑,红旗渠精神是林州人民的传家宝。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林州人民不断赋予红旗渠精神新的内涵,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实现了林州由山区贫困县向现代化新兴城市、生态旅游城市的跨越。

在本公众号发布的作品,同时会在腾讯内容开放平台【企鹅号】、【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作者前往关注并收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