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血馒头1639

来源:汉周读书(ID:hanzhou006)
作者:黑蛋儿
01
郑鄤从小就极具才华,19岁中举,29岁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得到了当时的文坛领袖黄道周和文震孟等人的器重。
按理说,年纪轻轻能有如此地位,前途不可限量。
但郑鄤和他父亲一样,是一个嫉恶如仇的耿直之人。
是时,天启皇帝的奶妈客氏和太监魏忠贤勾勾搭搭,已显露出干预朝政的迹象,好几个正直大臣已经被迫辞职返乡了。
对此,文震孟政治眼光老道,也早看出来了。
不过说实话,这不该是他管的事儿,这时候的文震孟还只是个翰林编修。
更不该是小小的庶吉士郑鄤管的事儿。
然而隋唐以后的读书人总是有一种大小额兼济天下的情怀,明朝的知识分子更是从来不顾生死要抨击时局。
郑鄤也不例外。
天启二年(1622),郑鄤配合文震孟上疏批判阉党,结果被赶出了朝廷,回乡候补。
这时候距离郑鄤当上庶吉士还没多久,刚刚铺满鲜花的道路一下子变得荆棘密布。
但郑鄤却因此举声名鹊起。
可是,好名声并没有为他带来一点好处,相反他却因此成了魏忠贤的眼中钉,将他视为铁杆的东林党人,后来在魏忠贤的黑名单《点将录》里,郑鄤名列天罡星,绰号为“白面郎君”——可惜不是水泊梁山的那个郑天寿。
赋闲在家就好好呆着吧,侍弄侍弄花儿,钓钓鱼喝喝茶,吹吹牛逼,写写文章不也挺好的嘛?
偏偏郑鄤又搞出事了。
02
天启五年(1625),杨涟,左光斗等东林六君子被害,郑鄤忍不住写下了《黄芝歌》《六君子传》,斥责魏忠贤阉党的暴行,文章迅速被转发刷屏。
魏忠贤等人恨得牙根儿痒。
天启七年,杨涟的儿子在整理杨涟遗留文稿时又请郑鄤为之写序,终于惹下了大麻烦,被削职为民。
为了免遭阉党毒手,郑鄤不得已浪迹天涯,远遁江西广东等地。
没过多久,崇祯皇帝上台了,第一件事就是铲除了阉党。
郑鄤接到了诏书被重新起用。
可是命运总是在无意之间捉弄人。
郑鄤还没上任,老爹郑振就死了,守孝三年。
好不容易守孝期满,老妈又去世了,法接着守。
不知道这是不是上天在冥冥中提醒郑鄤:就在家老实待着,哪也别去。
妻子周氏也强烈反对他进京:在家里都闲了十四年,当初带你玩的文震孟都已经入阁拜相了,你现在去从头做起?情何以堪?何以报国?在家里了此一生不好吗?
或许是文人骨子里那种为国为民的梦想一直没有丢,郑鄤最终还是决定入朝,尽管此去山高水长,沟壑纵横。
崇祯八年(1635)年,踌躇满志的郑鄤抵达京城,准备为圣主龙飞的崇祯皇帝鞠躬尽瘁。
只是他不知道,就在他一只脚踏上帝都那刻起,他的另一只脚已经踩进了鬼门关。
【君来误矣】
这是郑鄤进京之后文震孟送给他的第一句话:你不该回来!
多年的政治生涯已经让当年热血沸腾的大哥变成了一个成熟政客。
来自老大哥的善意提醒和警告,郑鄤没当回事:沉寂了十几年,如今幸蒙皇帝英明召我回来,我怎么可能不为皇帝出力而躲在偏远乡下呢?
03
重新入仕。
肯定得先拜见一下领导。
当时的首相是温体仁。
郑鄤慷慨激昂,唾沫星子溅了温体仁一脸。
直言当今时局是【有君无臣】。
——当今圣上那是有道明君啊,可惜手下这些干活的都是草包饭桶嘛!
其实谈话的内容很多,但温体仁也就记住了这四个字,像一根钢针戳进了温体仁肺管子里去了。
首辅一生气,后果很严重:你这特么叫什么话?哦,大臣都不行,那我这首辅自然也是不合格了?嗯,是的,都不行,就你和文震孟你们行,以后的事儿你们来办吧,我早就想退休回家抱孙子了!
温体仁就拂袖而去。
本来温体仁心里就忌惮当年郑鄤和文震孟一起上疏弹劾魏忠贤的事儿,心里就已把他当成文震孟的同党。
温体仁要对郑鄤下手了。
可当年郑鄤只干了三个月庶吉士就滚蛋回老家了,在乡下呆了十四年,没什么好素材可以利用。
放心吧,温首辅的手下马仔翻箱倒柜掘地三尺把郑鄤家史翻了个底朝天,终于找到了收拾他的铁证——杖母;奸妹。
我擦,这还是人吗?
这还是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吗?
这简直就是禽兽不如啊。
最终,温体仁先生一纸弹劾将郑鄤送进了监狱。
十月十三日进京,十一月十二日入狱,前后刚好一个月。
04
在狱中,郑鄤受尽了酷刑,什么辣椒水老虎凳尝了个遍,但是郑鄤拒不认罪。
无中生有的罪名,怎么认?
就这样,郑鄤把监狱当成了招待所住了下来。
崇祯十一年七月,一件很意外的事儿,将几乎已经被人忘记还在监狱喝稀饭的郑鄤又一次被人提起来。
因为郑鄤的好朋友黄道周跟政敌杨嗣昌的一次激烈争辩。
本来各抒己见没有什么不妥,可是老道的政治家会在你不经意的一个口误上抓到小辫子并且咬住不松口,杨嗣昌就是这样的人。
黄道周很欣赏郑鄤,说自己文章写的不如郑鄤好,就是这句话被杨嗣昌抓住了。
郑鄤的罪名不是落实不了吗?好吧,拿来打压一下政治对手也还是可以的吗?
崇祯呢,本来就对黄道周不怎么感冒,一直想赶他走,不过苦于没有借口,现在好了:你特么还不如一个罪大恶极的罪犯?先把那个郑鄤弄死再来收收你!
就这样,郑鄤的生命走到了终点。
崇祯十二年(1639)八月二十六日,崇祯皇帝下令凌迟处死。
郑鄤卒年,四十六岁。
05
崇祯十七年的冬天,大明王朝已经灭亡,黄道周受南明小朝廷任用,经过毗陵看望郑鄤的墓地,为郑鄤撰写墓志铭:
【乃杀余者遂欲先杀峚阳以成其案,己卯八月之故,余心欲解之,不意其速之也。余惟峚阳忠孝而遭显祸,文士而蒙恶声,自古有之,而未有如是之甚者也。】
黄道周很清楚,杀郑鄤的人,其实是想杀他。谁想杀他呢?表面上是杨嗣昌,其实是崇祯。
明朝崇祯年间,两大凌迟酷刑,一为袁崇焕,一为郑鄤。
袁崇焕身受3453刀,不过好在后来有人给他平反了;
郑鄤挨了3600刀,明史基本上没有记载,只是在温体仁黄道周文震孟等人的传记中提到过他。
郑鄤受刑之过程,时至今日仍能透过文字感受到让人脊背发凉。
【归途所见,买生肉以疮疖药料者,遍长安市。二十年前文章气节,功名显赫,竟与参术甘皮同奏功效】
呜呼,一个当年名满天下的书生,经过一个上午的刽子手的精心切割,在挨了3600刀之后变成了一条条一缕缕一块块药引子,比之鲁迅先生笔下的“人血馒头”都有过之而无不及呵!
而这只是明末党争的一碟小菜。
为防走散,微博@我是难得君
(0)

相关推荐